高中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84-0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文以广西北流高中高一学生作为样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一级学生的物理问题提出能力作了一次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总体来看,学生物理提出问题能力与物理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提问能力越高,其物理成绩越高。说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提高成绩并不矛盾。
  (2)学生提出的问题类型多数是课堂听不懂的地方和不会做的习题,少数是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物理问题,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第一类问题有利于物理成绩的提高,却无益于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提问能力的发展。而第二类问题与物理成绩、发现问题能力和实际提问能力都存在正相关关系。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提出第二类问题。
  (3)多数学生意识到物理提问能力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提出哪类问题更有价值。喜欢提问的学生主要出于对物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或想提高物理成绩的迫切愿望。少提问的学生主要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或者不懂得对问题意识进行思维加工,把它转化为具体、明确的问题。
  (4)多数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也支持学生的提问行为,但苦于不懂培养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仍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持有陈旧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那么上述结论究竟能给实际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以什么样的启示呢?以下是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教师观念,创设一个学生敢问、想问、要问的课堂氛围。即使问得有错误,问得浅,问得稀奇古怪,也应积极评价,创造一个争先恐后“要问”的课堂气氛.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做到:(l)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就某个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2)教学设计展示物理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对学生的发问,应耐心倾听,并及时给予鼓励;(3)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思考,教师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4)学生提问错误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思维疏漏之处或方向性问题,切忌给学生加压或制造尴尬。
  第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如果能够根据所学内容灵活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思维就会被激活,学生会主动参与到知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用以下几种方式:(1)从实验入手。物理实验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联系社会、生产、生活设问题情境。物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生活处处涉及物理知识。(3)利用新科技成果创设问题情境。当前,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4)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由旧知识拓展引出新问题,引发学生识心理的矛盾与冲突,产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欲望,形成积极的认识氛围和情感氛围。
  第三,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问题水平。“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提问的方法有:(1)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如在学习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后,通过这个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反过来,磁是否可以生电呢?从而引出新的探究问题。(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第四,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质疑能力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发展。质疑,归根到底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它代表了一种学习方式:对给出的结论,应通过思考而消化,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在思考的过程中,或许你就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第五,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联系紧密。为了让学生能多从生活、自然现象的角度去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教师上课时可多联系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避免一味讲题,并鼓励学生多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
  第六,物理教学要与实验结合。《课程标准》对“提出问题”的要求之一就是:能从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提出能力的方法之一。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69-02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由于线框受恒力作用穿越磁场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E→感应电流I→通电导体受安培力f→合外力F合变化→加速度a→速度V变化→感应电动势E变化→……继而又引起I、f、F合、a、V;W合、EK的变化。这是一个循环的动态问题,同学们分析时常常感到非常困难,往往是思路不清,为此,笔者
期刊
【摘要】培养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中学化学教学肩负创新的使命。充分利用课本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本文作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 创新 化学教学 实验 联想 类比 问题设置 核心素养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60-02  人的思想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任何有价值
期刊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既没有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缺失了物理的学科特色。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的课堂是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目标教学法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好“推手”。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一种高中物理目标教学法“六环节”教学模式:预习检查确立目标——自主学习体验探究—
期刊
【摘要】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解决物理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缓解学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分层教学法,它遵从了一般的教学规律,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新的途径,它可以作为一个正确的方向。本文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更加透彻,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生物是一门最为贴近我们人类自身结构的学科,研究的就是我们自身,因此生物这门学科本就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75-01  引言  灵活的教育是以生活作为
期刊
【摘要】环保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世界几大危机之一。整个社会对人类环境的关系有了一个新的敏锐的理解,环境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课题,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化学教学教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远而有效的措施。只有人人都具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意识,我们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人类才能拥有一个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却刻不容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传授基本的生物学习能力外,还需帮助他们树立敬重生命、健康生活和正确认知科技等理念。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浅谈,并列举部分恰当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培养学生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
期刊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如何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应首先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初三 化学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81-02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
期刊
【摘要】“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角色互换教学和习题过程及时反馈[1]学生的行为状态。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状态了解得很清楚,才能更好的针对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讲解得更到位。  【关键词】问题—探究 角色互换教学 习题过程 及时反馈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编号:1352016013的一部分。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重在让学生感知生物学基本概念及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这也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对概念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各环节中的作用论述概念学习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 高中生物教学 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8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