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vP壳的由来
(一) Larson提出动词壳假说的最初目的
Larson提出VP壳理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包括双宾结构在内的三位谓语(three-place predicate),三位谓语后面有两个补语(compliments)三项谓词(three-place predicate)和vp壳。X阶标理论所要体现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理念就是要维护Kayne(1984)所构的二分叉原则(binary branching principle)。这一原则在对包含二项谓词(two-place predicate)(即只有一个补足语的谓词)的动词词组进行表征时得到了严格而充分的体现。但是,这一原则在对包含三项谓词(three-place predicate)(即有两个补足语的谓词)的动词词组进行表征时却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果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动词后面的两个补语,则其树形图如下图所示。
Larson(1988)的基本观点时,像put,give 这样的动词实质上要比其表面看起来复杂。这样的动词有两个动词组成,一个是轻动词(light verb),用v表示;另一个是抽取轻动词后的动词本身,用大写的动词PUT,GIVE表示。用X阶标结构表示时,两个VP结构必须套合在一起使用,上层VP以v为中心词,下层VP以PUT/GIVE为中心词,且PUT/GIVE移位至轻动词处,与之合并,在原位留下一个语迹t.这种结构形象地称作VP壳。
(二) 最简方案中的vP壳
最简方案(Chomsky(1995),Radford(1997)等)在Larson壳设计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进,就形成了用来解释VP结构的基础性生成结构——vP壳。最简方案vP壳的设计得益于Larson壳的启发。与Larson壳的设计有所不同,vP壳并没有被设计成一个空中心语的最大投射,而是被设计成了一个中心语为轻动词的轻动词词组(light verb phrase)。轻动词标志为小写的v。典型的轻动词词组(即vP壳)的结构如下:
在最简方案中,名词或代词被认为是以限定(determiner)为中心语的一个投射DP,因此图四中DP取代了以往的NP出现在了X阶标中的指示语和补足语的位置上。vP壳中的轻动词v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lexical category)而是一个语缀 (affix),呈强语素特征。因此,它要触发下层VP中的动词V进行移位且并入v来核查自身的特征。vP的指示语DP1为动词的域外论元。v的补足语是下层的动词词组VP.VP的指示语DP2和补足语DP3分别是V的两个域内论元。
在Larson壳基础上改造而成的vP壳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最简方案中将其作为动词词组的基础性底层结构应用于英语中几乎所有的动词类型。因此,这一结构几乎可以解释英语中所有类型的句式的生成过程。
二、vP壳在汉语中的应用
vP壳在英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语中有vP壳吗?经过研究发现,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可以用vP壳来解释。
(一)得字句
汉语中得字句中的"得 "可以看作是一个轻动词。
例如:她哭得很伤心。
近年来,生成语法学家多把得字处理成一个动词后缀,V-得是由动词移位形成的并入结构,这是因为得由汉语虚化而来,在现代汉语中成了词缀,是表结果和使役意义的一种语法成分,跟谓语的功能有关系。这样我们同样用vP壳来描述这种结构,把得字处理成轻动词。
得是词缀,不能单独存在,所以谓语动词移位与之合并。
(二)使字句
1、汉语中有很多表示使役意义的句子,除了使字外,让,会,叫,等也可以表示使役意义。这些句子也可以用vP壳来处理。
例如;这件事使我伤心。
2、还有一种不含使字的零语音形式的使字句也可以用vP壳来分析。
例如:他的话伤了我的心。
第一个句子中 "伤心"是不及物动词,而第二个句子中的 "伤心"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无需指派施事论元,因此占据v指示语位置的名词 "这件事 "接受的是由 "v"独立指派的致事论元。而及物动词须指派一个施事论元才使句子合法,同时处在使役v指示语位置上的名词也接受"v "指派的致事论元。同一个名词有两个论元角色,这是有违论元原则的。因此我们假设,当"v "是一个含 "使"意义的轻动词时,"V "的论元指派能力被抑制,只有由v向其指示语位置指派致事论元v指示语位置上的名词并没有接受及物动词指派的论元,而只有致使论元,并不违背论元原则。
这个句子是不含"使"字的零语音形式的使役句,乍一看这些句子并不含有上文提到的"使","令 ", "让" 等词,可是又似乎隐含了些使役意义。经过vp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伤"移到轻动词"伤"处与之合并。形成了表层结构。
使字句是汉语表达使役意义的句型,使字是最常见的使役标记,而不用使字的零语音形式的使字句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用vP壳结构可以给两者作出统一的解释。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看到,轻动词的概念可以解释汉语中意义基本相同但语序不同的句子。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vP壳也可以解释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vP壳在汉语中的应用再次说明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普遍性。汉语语言灵活复杂,本文仅对个别的句子做出了解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ook,V.J and Nswson, M.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Larson,R.K.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3).
[3]Ouhalla,J.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Radford,A.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周长银,张法科. Larson 壳,Vp壳与英语双宾语句[J].济南大学学报,2002,(5).
(一) Larson提出动词壳假说的最初目的
Larson提出VP壳理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包括双宾结构在内的三位谓语(three-place predicate),三位谓语后面有两个补语(compliments)三项谓词(three-place predicate)和vp壳。X阶标理论所要体现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理念就是要维护Kayne(1984)所构的二分叉原则(binary branching principle)。这一原则在对包含二项谓词(two-place predicate)(即只有一个补足语的谓词)的动词词组进行表征时得到了严格而充分的体现。但是,这一原则在对包含三项谓词(three-place predicate)(即有两个补足语的谓词)的动词词组进行表征时却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果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动词后面的两个补语,则其树形图如下图所示。
Larson(1988)的基本观点时,像put,give 这样的动词实质上要比其表面看起来复杂。这样的动词有两个动词组成,一个是轻动词(light verb),用v表示;另一个是抽取轻动词后的动词本身,用大写的动词PUT,GIVE表示。用X阶标结构表示时,两个VP结构必须套合在一起使用,上层VP以v为中心词,下层VP以PUT/GIVE为中心词,且PUT/GIVE移位至轻动词处,与之合并,在原位留下一个语迹t.这种结构形象地称作VP壳。
(二) 最简方案中的vP壳
最简方案(Chomsky(1995),Radford(1997)等)在Larson壳设计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进,就形成了用来解释VP结构的基础性生成结构——vP壳。最简方案vP壳的设计得益于Larson壳的启发。与Larson壳的设计有所不同,vP壳并没有被设计成一个空中心语的最大投射,而是被设计成了一个中心语为轻动词的轻动词词组(light verb phrase)。轻动词标志为小写的v。典型的轻动词词组(即vP壳)的结构如下:
在最简方案中,名词或代词被认为是以限定(determiner)为中心语的一个投射DP,因此图四中DP取代了以往的NP出现在了X阶标中的指示语和补足语的位置上。vP壳中的轻动词v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lexical category)而是一个语缀 (affix),呈强语素特征。因此,它要触发下层VP中的动词V进行移位且并入v来核查自身的特征。vP的指示语DP1为动词的域外论元。v的补足语是下层的动词词组VP.VP的指示语DP2和补足语DP3分别是V的两个域内论元。
在Larson壳基础上改造而成的vP壳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最简方案中将其作为动词词组的基础性底层结构应用于英语中几乎所有的动词类型。因此,这一结构几乎可以解释英语中所有类型的句式的生成过程。
二、vP壳在汉语中的应用
vP壳在英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语中有vP壳吗?经过研究发现,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可以用vP壳来解释。
(一)得字句
汉语中得字句中的"得 "可以看作是一个轻动词。
例如:她哭得很伤心。
近年来,生成语法学家多把得字处理成一个动词后缀,V-得是由动词移位形成的并入结构,这是因为得由汉语虚化而来,在现代汉语中成了词缀,是表结果和使役意义的一种语法成分,跟谓语的功能有关系。这样我们同样用vP壳来描述这种结构,把得字处理成轻动词。
得是词缀,不能单独存在,所以谓语动词移位与之合并。
(二)使字句
1、汉语中有很多表示使役意义的句子,除了使字外,让,会,叫,等也可以表示使役意义。这些句子也可以用vP壳来处理。
例如;这件事使我伤心。
2、还有一种不含使字的零语音形式的使字句也可以用vP壳来分析。
例如:他的话伤了我的心。
第一个句子中 "伤心"是不及物动词,而第二个句子中的 "伤心"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无需指派施事论元,因此占据v指示语位置的名词 "这件事 "接受的是由 "v"独立指派的致事论元。而及物动词须指派一个施事论元才使句子合法,同时处在使役v指示语位置上的名词也接受"v "指派的致事论元。同一个名词有两个论元角色,这是有违论元原则的。因此我们假设,当"v "是一个含 "使"意义的轻动词时,"V "的论元指派能力被抑制,只有由v向其指示语位置指派致事论元v指示语位置上的名词并没有接受及物动词指派的论元,而只有致使论元,并不违背论元原则。
这个句子是不含"使"字的零语音形式的使役句,乍一看这些句子并不含有上文提到的"使","令 ", "让" 等词,可是又似乎隐含了些使役意义。经过vp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伤"移到轻动词"伤"处与之合并。形成了表层结构。
使字句是汉语表达使役意义的句型,使字是最常见的使役标记,而不用使字的零语音形式的使字句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用vP壳结构可以给两者作出统一的解释。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看到,轻动词的概念可以解释汉语中意义基本相同但语序不同的句子。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vP壳也可以解释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vP壳在汉语中的应用再次说明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普遍性。汉语语言灵活复杂,本文仅对个别的句子做出了解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ook,V.J and Nswson, M.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Larson,R.K.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3).
[3]Ouhalla,J.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Radford,A.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周长银,张法科. Larson 壳,Vp壳与英语双宾语句[J].济南大学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