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批改的方法共有三种:老师批阅、学生互评、自批。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老师批阅,通过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们可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了解学生的文字功底、文学功底。通过批语我们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学业和思想上的交流,确实好处很多。其实,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尝试学生互评的作文批改方法,它也有很多妙处。
一
在“作文互评”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可以增强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评定别人作文的优劣,可以供自己以后作文借鉴;同时通过训练评语和心得,既可增加练笔量,又可练习不同文体的作文,一举三得。而还有一得是无形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经常进行作文评阅训练,学生会于无形中养成检查修改作文的习惯,从而在自己作文后能反复斟酌推敲,以提高作文质量。这样,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自我纠错能力便得到同步发展,进而对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要宏观调控,个别辅导,适时参与,切不可撒手不管,尤其是训练初期,教师的扶持、传带更不可缺少。
二
同时,在学生作文互评中,特别要交代好互评作文的方法。
1.“选美”
在学生刚刚接触“品评作文”时,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只要他们能找出美句美段并用指定的符号(如波浪线)标画出来就行。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小组中再进行一次选评,公认的美段由最先发现的同学诵读。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激励面,不仅“美段”的习作者有成就感——“我写的文章被同学们认可了!”而且诵读“美段”的同学有成就感——“是我发现了这段美文,小组的同学都(大多数)赞同我的观点。”当诵到极佳妙处,如果有教师的赞叹或同学们的掌声,这种荣誉感还可以强化。如此,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若能把小组推荐的美段略作筛选后印发给学生,则更便于同学们交流和诵记。
2.“补差”
仅仅停留在找出一篇文章的一两个佳处远远不够,还得想一想,其他文句或文段为什么好或者不够好,怎样改才能更好一些。同时,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符号,比如标画错别字、增加、删除、修改等,或者给学生印发一份批阅的蓝本,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定的符号去批改同学的作文。最好在两人组合或三人组合中进行,便于合作交流,速度较快的同学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批阅其他同学已经修改过的作文。有不同的意见拿到小组中共同讨论,若争议较大,一时得不出定论,则可邀请老师加入。比较典型的例子,教师还可拿到班上讨论,让学生在反复的参与中加深印象,以免在自己的作文中出现类似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修改篇章结构的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为重要。在修改之前,教师最好浏览一下部分学生的作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导学生对本次作文进行常规性、发散性的分析,让学生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怎样写行,怎样写不妥。这样能减缓学生修改的坡度。
3.“评价”
当学生知道了一篇文章中哪些文字是值得品味的,哪些文字是需要斟酌的,并且标出相应的符号或做了适当的修改,下一步便可以对文章进行书面分析品评了。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训练一些旁批性的评语,即针对文章中画了特殊符号的文段、文句或评语陈述理由,比如你认为这一段美,哪一句可以删去,或者两个词的语序可以颠倒,等等,然后在对应的批语栏中陈述理由,这就是简单的评语。接下来就要训练尾批了,即写在文章最后的评语,如果说旁批只是针对文章的局部谋篇等。对于在文章中出现过的不止一次的语言现象,若在旁批中一一分析则比较费时,不妨也移到尾批中一次性地评述。最后还可就本次作文对习作者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或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当然,对于学生的评语,不可求全责备,能够把自己印象较深的一两处或一两个方面用流畅连贯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另外,教师最好对旁批的次数和尾批的字数规定一个底限,并要求批阅者在尾批后署名,以便增强责任意识。对于速度比较快的同学,教师应鼓励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数量上竞争。教师甚至可以帮助传递批阅完的作文本,并适时地进行鼓励和激励。
4.反馈
学生精心评改后的作文,教师若只是简单地把它返回到本人手中,便以为结束本次作文的所有流程,那就错了。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个环节“反馈心得”万万不可忽视。习作者不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的琢磨,则很难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被同学否定了的文字,必须将原句与修改句做反复比较,并深入思考:修改后表意是否更精确。修性得好,自当吸收;修改得不好,也不能唯语是从;若难决高下,则可请老师帮助分析。有的学生的作文可能幸运地得到了不止一个同学的批改,这就需要对不同的评改进行分析,从而更利于自己发散性地去解决问题,然后把比较分析后的感想体会或本次作文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写在作文本上,以供下一次作文取舍借鉴。对于“作文心得”,教师也可做出适当字数限定。
三
在所有的环节结束后,教师最好能进行一次抽样检查,并把抽查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互评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认真、更热情地参与下一次互评活动。
一
在“作文互评”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可以增强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评定别人作文的优劣,可以供自己以后作文借鉴;同时通过训练评语和心得,既可增加练笔量,又可练习不同文体的作文,一举三得。而还有一得是无形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经常进行作文评阅训练,学生会于无形中养成检查修改作文的习惯,从而在自己作文后能反复斟酌推敲,以提高作文质量。这样,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自我纠错能力便得到同步发展,进而对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要宏观调控,个别辅导,适时参与,切不可撒手不管,尤其是训练初期,教师的扶持、传带更不可缺少。
二
同时,在学生作文互评中,特别要交代好互评作文的方法。
1.“选美”
在学生刚刚接触“品评作文”时,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只要他们能找出美句美段并用指定的符号(如波浪线)标画出来就行。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小组中再进行一次选评,公认的美段由最先发现的同学诵读。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激励面,不仅“美段”的习作者有成就感——“我写的文章被同学们认可了!”而且诵读“美段”的同学有成就感——“是我发现了这段美文,小组的同学都(大多数)赞同我的观点。”当诵到极佳妙处,如果有教师的赞叹或同学们的掌声,这种荣誉感还可以强化。如此,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若能把小组推荐的美段略作筛选后印发给学生,则更便于同学们交流和诵记。
2.“补差”
仅仅停留在找出一篇文章的一两个佳处远远不够,还得想一想,其他文句或文段为什么好或者不够好,怎样改才能更好一些。同时,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符号,比如标画错别字、增加、删除、修改等,或者给学生印发一份批阅的蓝本,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定的符号去批改同学的作文。最好在两人组合或三人组合中进行,便于合作交流,速度较快的同学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批阅其他同学已经修改过的作文。有不同的意见拿到小组中共同讨论,若争议较大,一时得不出定论,则可邀请老师加入。比较典型的例子,教师还可拿到班上讨论,让学生在反复的参与中加深印象,以免在自己的作文中出现类似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修改篇章结构的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为重要。在修改之前,教师最好浏览一下部分学生的作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导学生对本次作文进行常规性、发散性的分析,让学生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怎样写行,怎样写不妥。这样能减缓学生修改的坡度。
3.“评价”
当学生知道了一篇文章中哪些文字是值得品味的,哪些文字是需要斟酌的,并且标出相应的符号或做了适当的修改,下一步便可以对文章进行书面分析品评了。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训练一些旁批性的评语,即针对文章中画了特殊符号的文段、文句或评语陈述理由,比如你认为这一段美,哪一句可以删去,或者两个词的语序可以颠倒,等等,然后在对应的批语栏中陈述理由,这就是简单的评语。接下来就要训练尾批了,即写在文章最后的评语,如果说旁批只是针对文章的局部谋篇等。对于在文章中出现过的不止一次的语言现象,若在旁批中一一分析则比较费时,不妨也移到尾批中一次性地评述。最后还可就本次作文对习作者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或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当然,对于学生的评语,不可求全责备,能够把自己印象较深的一两处或一两个方面用流畅连贯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另外,教师最好对旁批的次数和尾批的字数规定一个底限,并要求批阅者在尾批后署名,以便增强责任意识。对于速度比较快的同学,教师应鼓励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数量上竞争。教师甚至可以帮助传递批阅完的作文本,并适时地进行鼓励和激励。
4.反馈
学生精心评改后的作文,教师若只是简单地把它返回到本人手中,便以为结束本次作文的所有流程,那就错了。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个环节“反馈心得”万万不可忽视。习作者不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的琢磨,则很难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被同学否定了的文字,必须将原句与修改句做反复比较,并深入思考:修改后表意是否更精确。修性得好,自当吸收;修改得不好,也不能唯语是从;若难决高下,则可请老师帮助分析。有的学生的作文可能幸运地得到了不止一个同学的批改,这就需要对不同的评改进行分析,从而更利于自己发散性地去解决问题,然后把比较分析后的感想体会或本次作文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写在作文本上,以供下一次作文取舍借鉴。对于“作文心得”,教师也可做出适当字数限定。
三
在所有的环节结束后,教师最好能进行一次抽样检查,并把抽查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互评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认真、更热情地参与下一次互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