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是怎样诞生的

来源 :中学理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uqiu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分析了以上这些事实,泽林斯基想出了一个对付毒气的有效方法:这就是给每一个士兵戴上长鼻式的过滤器,在过滤器中放入吸附剂;当然要求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要比泥土或棉花的吸附能力强,并且还要能吸附多种毒气.
  泽林斯基首先想到了制糖厂用来吸附色素的活性炭,活性炭能否吸附多种毒气呢?在当时还不得而知,为此他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试一试.于是他用装有活性炭的布袋子捂住自己的面孔,然后钻进充满氯气(Cl2)、光气(COCl2)的实验室里,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室内求救的警铃却始终没有发出求救的声音,正当焦急万分的助手们准备破门而入去救泽林斯基时,却发现他安然无恙地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实验成功了,泽林斯基高兴不已.
  活性炭为什么能吸附多种毒气呢?原来,在活性炭的内部有非常多的孔隙,这使得它质量只有1克的表面积竟然高达1000多平方米,并且表面积越大,其吸附能力就越强;当它与气体或液体接触时,各种分子均能被吸附,尤其是对于沸点高的(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物质分子更容易被吸附.如果含有毒气的空气遇到了活性炭,由于氯气、光气、芥子气[(C2H4Cl)2S]等毒气的沸点分别为-34℃、8.3℃、217.5℃,远远高于氧气的沸点(-183℃),所以氧气不易被吸附,能顺利地通过活性炭层,而毒气则被活性炭吸附掉.这样不仅有效地防止了人遭毒气的侵袭,而且解决了呼吸问题.
  泽林斯基在几位俄国工程师的协助下,很快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副防毒面具.不久,当德军再一次释放毒气时,联军士兵依靠防毒面具抵御了毒气的袭击,大大地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真正地解决了战场上的防毒气袭击问题.
其他文献
可能谁也想不到,在一片绿意之中还有这样一家豪华旅馆。亚德市这家气派的动物旅馆距离北海只有几公里,从前是一个养马场,占地约2.5公顷。旅馆周围的栗子树郁郁葱葱,空气中散发着青草的清香。树荫之下,47岁的辛西娅·琼斯下了车,她的爱犬露娜——一条拉布拉多犬也从车中一跃而出。琼斯手中拿着一个装着猪耳朵的塑料袋,这是她为露娜精心准备的午餐。| 特殊的客人 |自2002年建成以来,这家动物旅馆就吸引了来自下
韩斯六十年代生人,浙江湖州人,湖州市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香港东亚艺术中心、国立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国波士肯特艺术基金会特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在北京、深圳、美国等地举办个展,参列群展二十余次。擅长油画,却流露出国画痕迹,艺术风格鲜明,作品有着深深的生活印记。既关注自然,也关注社会。关注的是历史,表现的是文化。代表作有成长系列、红色系列等。用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和色彩,面相勾画浮浅,在表象背后暗示着
有人用“炼狱”来形容初三,其实,初三是金色的,是充实的,是快乐的,是友好的,是丰收的,初三的感觉是独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绚丽多彩的春天,初中阶段更是同学们风华正茂、意气方道的时候十三、四岁,一个美好的花季年龄,人人都有梦想,初三的紧迫感已经到来,是否感觉仿佛有人盯着你的眼睛问:“最后一年了,有着什么样的梦想?”是的,人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梦想成真的结果,梦想是渴望,有梦想才有兴奋和希望,但是,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省市的物理考题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辨析题”,“辨析题”是问题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给出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同学们分析正确与否或完善与否,从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中判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注重培养人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类题型近年来成了各地
2007年各省(市)课改区中考化学命题仍会遵循课改方向,体现“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精神,以《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立意,考查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应具有的学科素质。在关注学生经验,联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突出学科特点,体现探究、开放和情境创新,体现以考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及教育功能等方面会进行大胆探索。现将新课程理念下2007年中考化学命题预测如下,供参考。一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必需。文言文的阅读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都是很有必要的。从近一两年全国各地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分值来看,均呈上升趋势,分值最高的达到了22分,高出现代文阅读中的任何一种文体阅读的分值,所以说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道“大餐”。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2007年文言文阅读命题趋势成了备战中考的广大考生迫切了解
2007年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英语命题有哪些变化?命题有哪些特点?请参看以下各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2007年中考英语命题趋势及评价目标。命题原则: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内容不与任何教材的具体内容直接挂钩。鼓励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去做事、完成任务的能力;充分考虑英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
我市今年期末初二考试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如图1,AB=AC,DB=DC,求证:AD垂直平分BC.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证明过程是这样书写的:∵AB=AC,DB=DC,∴AD垂直平分BC.对这种证明,阅卷老师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种证明只是把已知条件和求证的结论重写一遍,根本看不出证题思路,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说出了AB=AC,DB=DC,根据线段中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就
为适应课程标准要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都加大了科学探究题的考查力度,科学探究题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与生活相联系,融实验设计、探究和分析、归纳及计算、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实验探究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下面以我市今年的中考第31题为例作些分析探讨.(2008年柳州、北海市中考题)31题:如图所示为小明自制的风力板,a板为迎风板,其迎风面承受风力,b板为压重板,它水平放置,m为压重板上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解题的重要手段。许多探究、设计、推理的应用题,都是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或实验方法,自行设计一个满足要求的方案,设计时要注意题目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方案的实际可行性。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规律进行解题的能力.本文对这样一道例题作些探讨.【题目】育才中学科技小组的同学想动手设计一个“浮力秤”,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为此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如:找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