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根据广大群众的诉求需要,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从市场运作的个体商业领域逐步转向以政府牵头、学校执行、社会支持等多元主体相互协作解决的公共事件。协作推进需要各个系统间的良性互动,更需要一线老师们的积极行动。
一、开展小学课后校内托管的重要意义
当前人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压缩,年轻人的责任负担越来越重。现阶段人们的家庭结构以双职工家庭为主,大部分家长的下班时间都不固定,难以做到学生放学就及时地将孩子接走。很多家庭只能让老人接送孩子,或者由课外托管机构来接孩子回家、送孩子上课。
在巨大的家庭需求下,课外托管班在小学附近大量涌现,数量急剧增加,而政府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课外托管班在没有任何准入标准的情况下,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大量家长反映,因为将孩子放在托管班看管,使得学生和家长都遭遇了更多的困难,如:学生成绩下降、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托管费用太贵、机构关门跑路、家长退费无门等。家长对安全优质的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普遍呼吁政府能够担起职责,支持、鼓励学校作为主体承办托管班。
2018年以来,教育部印发文件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小学学校作为课后托管服务的主要牵头人,科学开展学校托管工作。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校内托管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的缺位,拓展体制化的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小学课后延时托管服务的实施困境
1.政策模糊
教育部办公厅在2017年发布了相关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广大小学学校要结合现实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老师、场地、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课后托管服务,具体包含学校主导地位、学生安全、学生家长自愿参加、服务内容等,但这些都是总的纲领性内容,无具体的操作策略,甚至都未曾涉及谁执行、谁运营、谁监督等方面。
2.老师和资源的匮乏
首先,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加,部分老师的课程专业性不足,必然会影响事情的有效开展。
其次,一些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功利化态度,容易对老师和学校开展的课后托管服务提出质疑,从而导致老师开展托管工作的信心不足。
再次,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变长,会涉及老师的薪酬调整,一旦调整不适,必然引起老师的流失。
3.经费匮乏
课后延时服务是否收费,运营费用从何而来、老师延时服务工资又从何而来,这三方面都极大影响了课后延时服务的推进。
三、实施校内托管服务的策略探讨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后托管服务,需要积极调动一线老师、校内学生、校外家长参与,并积极与政府、商业机构、公益组织等各方建立共同协作的互动模式,构建以学校牵头、学校执行、各方协作的小学生课后服务系统。
1.参与自愿性
学校定期进行数据统计,确定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内自愿将孩子留在学校的人数,学校进行审核确认,统筹安排老师、教室等各方面资源,向家长发放相关说明,公开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信息,让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参与。
2.内容多样性
打造学生成长社区,开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拓展性课程,打造学生接触内容的多样性,如书法、漢服、绘画、音乐、舞蹈、武术、篮球、足球、体能、美食、收纳、舞台剧、动漫等兴趣课程,拓展孩子对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知和理解,拒绝集中辅导文化、集中上课等形式,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社群体系。
3.社会机构合理引进
合理引进外来商业机构,开展如轮滑、跆拳道、羽毛球、马术等兴趣培养课程,让学校为家长进行筛选、洽谈,使价格和教学效果得到学校的监管,妥善安排老师的薪酬、服务的运营等。在此过程中,关于机构选取的标准、谁来为课程内容买单、谁来为老师发放薪酬、如何避免商业机构赢利过重等问题,需要学校、家长、政府共同参与和监督。
4.积极引进社会公益机构
积极引进社会公益机构入校园,让孩子们对弱势群体、伤残人士、消防、警察、医生等社会各方面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们对世界有更直观的认知,加强学生们与社会温柔面的联系。
推进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是一个关乎学校、学生、家长、政府等各方面的公共事件。首先,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使执行过程中相关行为有政策依据。其次,需要学校因地制宜有效推进,坚决拒绝“一刀切”一个样的情况。再次,需要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教师积极工作,提升其责任意识。最后,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课后校内托管服务的实施困境与协同治理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586。
一、开展小学课后校内托管的重要意义
当前人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压缩,年轻人的责任负担越来越重。现阶段人们的家庭结构以双职工家庭为主,大部分家长的下班时间都不固定,难以做到学生放学就及时地将孩子接走。很多家庭只能让老人接送孩子,或者由课外托管机构来接孩子回家、送孩子上课。
在巨大的家庭需求下,课外托管班在小学附近大量涌现,数量急剧增加,而政府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课外托管班在没有任何准入标准的情况下,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大量家长反映,因为将孩子放在托管班看管,使得学生和家长都遭遇了更多的困难,如:学生成绩下降、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托管费用太贵、机构关门跑路、家长退费无门等。家长对安全优质的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普遍呼吁政府能够担起职责,支持、鼓励学校作为主体承办托管班。
2018年以来,教育部印发文件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小学学校作为课后托管服务的主要牵头人,科学开展学校托管工作。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校内托管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的缺位,拓展体制化的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小学课后延时托管服务的实施困境
1.政策模糊
教育部办公厅在2017年发布了相关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广大小学学校要结合现实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老师、场地、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课后托管服务,具体包含学校主导地位、学生安全、学生家长自愿参加、服务内容等,但这些都是总的纲领性内容,无具体的操作策略,甚至都未曾涉及谁执行、谁运营、谁监督等方面。
2.老师和资源的匮乏
首先,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加,部分老师的课程专业性不足,必然会影响事情的有效开展。
其次,一些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功利化态度,容易对老师和学校开展的课后托管服务提出质疑,从而导致老师开展托管工作的信心不足。
再次,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变长,会涉及老师的薪酬调整,一旦调整不适,必然引起老师的流失。
3.经费匮乏
课后延时服务是否收费,运营费用从何而来、老师延时服务工资又从何而来,这三方面都极大影响了课后延时服务的推进。
三、实施校内托管服务的策略探讨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后托管服务,需要积极调动一线老师、校内学生、校外家长参与,并积极与政府、商业机构、公益组织等各方建立共同协作的互动模式,构建以学校牵头、学校执行、各方协作的小学生课后服务系统。
1.参与自愿性
学校定期进行数据统计,确定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内自愿将孩子留在学校的人数,学校进行审核确认,统筹安排老师、教室等各方面资源,向家长发放相关说明,公开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信息,让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参与。
2.内容多样性
打造学生成长社区,开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拓展性课程,打造学生接触内容的多样性,如书法、漢服、绘画、音乐、舞蹈、武术、篮球、足球、体能、美食、收纳、舞台剧、动漫等兴趣课程,拓展孩子对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知和理解,拒绝集中辅导文化、集中上课等形式,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社群体系。
3.社会机构合理引进
合理引进外来商业机构,开展如轮滑、跆拳道、羽毛球、马术等兴趣培养课程,让学校为家长进行筛选、洽谈,使价格和教学效果得到学校的监管,妥善安排老师的薪酬、服务的运营等。在此过程中,关于机构选取的标准、谁来为课程内容买单、谁来为老师发放薪酬、如何避免商业机构赢利过重等问题,需要学校、家长、政府共同参与和监督。
4.积极引进社会公益机构
积极引进社会公益机构入校园,让孩子们对弱势群体、伤残人士、消防、警察、医生等社会各方面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们对世界有更直观的认知,加强学生们与社会温柔面的联系。
推进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是一个关乎学校、学生、家长、政府等各方面的公共事件。首先,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使执行过程中相关行为有政策依据。其次,需要学校因地制宜有效推进,坚决拒绝“一刀切”一个样的情况。再次,需要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教师积极工作,提升其责任意识。最后,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课后校内托管服务的实施困境与协同治理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