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对字词的学习根据不同学段有了明确的要求,低年级强调多认少写,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了中高年级,强调要在学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的字词,并对词语进行归类与运用,注重词语的积累。由此可见,词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就从“创设语境,让词语学习从孤立走向整体;开掘深度,让词语在品读感悟中厚实;拓宽广度,让词语在积累运用中丰盈”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探索,力图让学生亲历词语学习的过程,充分感受词语的意义、意趣、意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学习;亲历;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处于“鸡肋”地位,它的教学过程还是“三步曲”——认读、理解、巩固,教学目标还停留在扫清阅读中的认读障碍,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而已。特别是在中高段的语文课堂中,词语教学这一块基本被搁置,有的也只是浮光掠影,作为预习的检查而已。到了学生习作时,老师煽足了情,学生铆足了劲,可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憋出来了,也是干巴巴的词语,短短的句子,毫无味道可言。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孩子们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让教学也能做到有声有色呢?
一、创设语境,让词语学习从孤立走向整体
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与句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割裂了词语与句子(语境)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教学词语,就是忽视了“整体效应”。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缩短文本与自身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场效应”。
1.整合词语,巧设生活语境
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利用词语组合的方式,将零散的“词语”串连成线,构建新的语境,不仅可以丰富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的功能。如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笔者在教学新词语“道歉、信封、攒钱、信箱、继续、骄傲”这组词时,发现这些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串连到一块儿:“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决定卖报纸攒钱,向老奶奶道歉。当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担心、不自在,而是顿时一阵轻松。小男孩终于可以继续他平静的生活了。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于是,在学习词语的时候,我就采用了“整合词语”的方式,把这些单个的词组合成一个“整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词语,阅读中学词,学词中推进阅读。因为有主线的串联,所以词语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原本孤立的词语因为相互间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形象,而连词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帮助回顾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这样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2.词文勾兑,再现文本语境
“勾兑”在语文词语教学中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课文中有部分语句提示或解释了词语的意思,这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词语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感悟。我在一次外出听课活动中看到,有一教师执教《九色鹿》一课,文中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词,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调达的言行来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九色鹿救了落水快要淹死的调达,调达却带国王来抓九色鹿,这就叫“恩将仇报”;因为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想发财就进宫告密,泄露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见利忘义”;调达被九色鹿救起后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为了发财就全抛在一边,违背了誓言和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就词论词地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先找到相关语句,接着自然引出词语,使学生感受到词语和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将词语融入句子,接着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句子谈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将句子融入词语,将情感引入心中,词文勾兑,勾兑出的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更是对文本语境的一种再现、深入,同时酿出了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开掘深度,让词语在品读感悟中厚实
这里的“深度”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同时,还要在课堂上把这种深度适当地藏匿起来,将阅读体验感受的权利和时间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而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这里所指的“深度”,就是要抓住语文的本体,在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中使词语的内涵得到开掘,让词语在感悟中不断厚实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1.教学不是一种告诉,理解词语应会“思”
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哪怕是在很多人看来最简单的生字、词语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中还应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词语,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词义是指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磨难,我觉得这时学生对“饱经风霜”的理解是抽象、静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语境,理解“饱经风霜”的内涵呢?于是我作了如下处理: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在生活中看过的“饱经风霜”的脸。
生:我奶奶头发全白了,额头上全是皱纹,青筋爆出。
生:我爸爸上班干活很累的,看上去有些显老。
……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他的眉头紧锁着。
生:他的脸上流露出痛苦與无奈。
生:他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了。
……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位车夫,他的脚被玻璃扎了,流着血,他想站也站不起来,只有蹲在地上呻吟,如果当时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做呢?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我们再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
这个片段中,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对车夫的同情,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进入精神的层面,使“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鲜活起来,精神和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焕发词语本身的生命活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思考中成长。
2.尊重个性阅读,词语教学追求“异”
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安排的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在《丑小鸭》中“啄”字的教学,窦桂梅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鸭子、公鸡们欺负丑小鸭有一个“啄”,课文里还有个“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
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鸭妈妈这是在帮丑小鸭梳理羽毛呢。
生:我觉得鸭妈妈是轻轻地“啄”丑小鸭的。
生:鴨妈妈的的“啄”表现了对丑小鸭的疼爱。
生:公鸡欺负丑小鸭,不喜欢它,所以是狠狠的“啄”的!
生:鸭子、公鸡“啄”丑小鸭,说明很讨厌丑小鸭。
师:说得真好! 大家从一个“啄”字里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妈妈是爱她的宝宝的!
生:丑小鸭很孤单,同伴不喜欢它。
……
一个简简单单的“啄”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在老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内涵。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就“立”了起来,丰满起来,这样的语言感悟过程,不是冷冰冰的分析所能代替的。
三、拓宽广度,让词语在积累运用中丰盈
拓宽词语的广度,是指在教学中,应从多层面来理解词语的内涵,把词语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拓宽词语运用的空间。
1.多层面地理解,丰富词语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形象性和情感性较强的文本居多。教学时无需把这些语言分析得支离破碎,只要学生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了,读得有声有色了,一些词语、句子的丰富内涵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还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生动。教学这类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置换比较的方法,意会词义。通过置换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2.多角度地拓展,创设语用空间
词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表现”,简而言之,学生词语学习的最终指向是“学以致用”。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语用空间,将所学所积累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例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学习理解了“雪中送炭”这个词,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个词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在语文课上,有时词语教学容易滑向纯理性分析的泥坑。其实,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在头脑里已经贮存了一定量的词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一些词语让其复活还原,并不断在学习中积累和运用。如在理解“万籁俱寂”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学过的表示静的成语,“无声无息”、“鸦雀无声”、“悄然无声”、“悄无声息”这些词语都是存在学生记忆库中的。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万马齐喑、万籁无声、鸦雀默静、鸦雀无闻等词语。“震耳欲聋”表示声音大,与“万籁俱寂”正相反,我们同样可以在学生把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积累表示声音大的成语:响彻云霄、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声振林木、震天动地、声如洪钟、锣鼓喧天、聚蚊成累、欢声雷动、鼻息如雷。这两组词语放在一起积累,本身就很有趣,我们可以通过唤醒与添加充盈学生的词库,丰富积累,达到词语教学的目标。
一树一菩提,一“词”一世界!一向被老师冷处理的“词语教学”,一向被大家认为“阅读障碍”的生字新词,有时恰恰就是“阅读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采取整合的策略,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综合训练、有机交融,调制语言训练的“鸡尾酒”,让学生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开始构建自己的言语世界,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词语教学也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4]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9年5月
关键词:语文学习;亲历;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处于“鸡肋”地位,它的教学过程还是“三步曲”——认读、理解、巩固,教学目标还停留在扫清阅读中的认读障碍,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而已。特别是在中高段的语文课堂中,词语教学这一块基本被搁置,有的也只是浮光掠影,作为预习的检查而已。到了学生习作时,老师煽足了情,学生铆足了劲,可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憋出来了,也是干巴巴的词语,短短的句子,毫无味道可言。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孩子们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让教学也能做到有声有色呢?
一、创设语境,让词语学习从孤立走向整体
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与句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割裂了词语与句子(语境)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教学词语,就是忽视了“整体效应”。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缩短文本与自身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场效应”。
1.整合词语,巧设生活语境
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利用词语组合的方式,将零散的“词语”串连成线,构建新的语境,不仅可以丰富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的功能。如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笔者在教学新词语“道歉、信封、攒钱、信箱、继续、骄傲”这组词时,发现这些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串连到一块儿:“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决定卖报纸攒钱,向老奶奶道歉。当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担心、不自在,而是顿时一阵轻松。小男孩终于可以继续他平静的生活了。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于是,在学习词语的时候,我就采用了“整合词语”的方式,把这些单个的词组合成一个“整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词语,阅读中学词,学词中推进阅读。因为有主线的串联,所以词语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原本孤立的词语因为相互间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形象,而连词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帮助回顾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这样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2.词文勾兑,再现文本语境
“勾兑”在语文词语教学中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课文中有部分语句提示或解释了词语的意思,这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词语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感悟。我在一次外出听课活动中看到,有一教师执教《九色鹿》一课,文中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词,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调达的言行来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九色鹿救了落水快要淹死的调达,调达却带国王来抓九色鹿,这就叫“恩将仇报”;因为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想发财就进宫告密,泄露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见利忘义”;调达被九色鹿救起后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为了发财就全抛在一边,违背了誓言和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就词论词地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先找到相关语句,接着自然引出词语,使学生感受到词语和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将词语融入句子,接着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句子谈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将句子融入词语,将情感引入心中,词文勾兑,勾兑出的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更是对文本语境的一种再现、深入,同时酿出了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开掘深度,让词语在品读感悟中厚实
这里的“深度”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同时,还要在课堂上把这种深度适当地藏匿起来,将阅读体验感受的权利和时间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而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这里所指的“深度”,就是要抓住语文的本体,在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中使词语的内涵得到开掘,让词语在感悟中不断厚实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1.教学不是一种告诉,理解词语应会“思”
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哪怕是在很多人看来最简单的生字、词语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中还应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词语,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词义是指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磨难,我觉得这时学生对“饱经风霜”的理解是抽象、静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语境,理解“饱经风霜”的内涵呢?于是我作了如下处理: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在生活中看过的“饱经风霜”的脸。
生:我奶奶头发全白了,额头上全是皱纹,青筋爆出。
生:我爸爸上班干活很累的,看上去有些显老。
……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他的眉头紧锁着。
生:他的脸上流露出痛苦與无奈。
生:他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了。
……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位车夫,他的脚被玻璃扎了,流着血,他想站也站不起来,只有蹲在地上呻吟,如果当时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做呢?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我们再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
这个片段中,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对车夫的同情,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进入精神的层面,使“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鲜活起来,精神和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焕发词语本身的生命活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思考中成长。
2.尊重个性阅读,词语教学追求“异”
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安排的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在《丑小鸭》中“啄”字的教学,窦桂梅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鸭子、公鸡们欺负丑小鸭有一个“啄”,课文里还有个“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
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鸭妈妈这是在帮丑小鸭梳理羽毛呢。
生:我觉得鸭妈妈是轻轻地“啄”丑小鸭的。
生:鴨妈妈的的“啄”表现了对丑小鸭的疼爱。
生:公鸡欺负丑小鸭,不喜欢它,所以是狠狠的“啄”的!
生:鸭子、公鸡“啄”丑小鸭,说明很讨厌丑小鸭。
师:说得真好! 大家从一个“啄”字里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妈妈是爱她的宝宝的!
生:丑小鸭很孤单,同伴不喜欢它。
……
一个简简单单的“啄”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在老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内涵。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就“立”了起来,丰满起来,这样的语言感悟过程,不是冷冰冰的分析所能代替的。
三、拓宽广度,让词语在积累运用中丰盈
拓宽词语的广度,是指在教学中,应从多层面来理解词语的内涵,把词语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拓宽词语运用的空间。
1.多层面地理解,丰富词语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形象性和情感性较强的文本居多。教学时无需把这些语言分析得支离破碎,只要学生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了,读得有声有色了,一些词语、句子的丰富内涵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还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生动。教学这类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置换比较的方法,意会词义。通过置换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2.多角度地拓展,创设语用空间
词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表现”,简而言之,学生词语学习的最终指向是“学以致用”。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语用空间,将所学所积累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例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学习理解了“雪中送炭”这个词,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个词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在语文课上,有时词语教学容易滑向纯理性分析的泥坑。其实,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在头脑里已经贮存了一定量的词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一些词语让其复活还原,并不断在学习中积累和运用。如在理解“万籁俱寂”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学过的表示静的成语,“无声无息”、“鸦雀无声”、“悄然无声”、“悄无声息”这些词语都是存在学生记忆库中的。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万马齐喑、万籁无声、鸦雀默静、鸦雀无闻等词语。“震耳欲聋”表示声音大,与“万籁俱寂”正相反,我们同样可以在学生把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积累表示声音大的成语:响彻云霄、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声振林木、震天动地、声如洪钟、锣鼓喧天、聚蚊成累、欢声雷动、鼻息如雷。这两组词语放在一起积累,本身就很有趣,我们可以通过唤醒与添加充盈学生的词库,丰富积累,达到词语教学的目标。
一树一菩提,一“词”一世界!一向被老师冷处理的“词语教学”,一向被大家认为“阅读障碍”的生字新词,有时恰恰就是“阅读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采取整合的策略,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综合训练、有机交融,调制语言训练的“鸡尾酒”,让学生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开始构建自己的言语世界,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词语教学也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4]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