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课外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为选入品社书的课文,都是按照主题单元编写,系统性突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的事件背景已经远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在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走进那个情境,在情境中品悟、捕捉情感的细微变化,才有可能对课文有深层理解。例如: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年代久远,如果脱离了对吸食鸦片严重后果的介绍,脱离了英国侵略者偷运鸦片卑劣手段的勾描,脱离了林则徐一生忧国忧民情怀的铺垫,对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的理解很可能停留在仅是一场禁烟运动,而不会深入到林则徐不仅仅是看到了鸦片的危害,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壮举。通过观察,我发现大多数教师重视背景资料的选择,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查找资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结果教师课前抄参考,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课外资料的许多功能发挥不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把课外资料的开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课外材料的运用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针对“教师课前抄参考,学生课上听介绍”这一学生“被动式”的教学方法,本学期,我在品社教学中围绕让学生“课余搜集资料,课前交流资料,课中运用资料” 三部曲,开展教学工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品社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主动地感受文章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二、围绕“三部曲”在阅读教学中展开研究
在具体措施确定之后,要着手实施并非容易,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了“上课听介绍”这一既省力又省时的方法。如果让他们从“接受信息者”转换为“寻找信息者”,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讲,角色转换的突然,可能不易被他们所接受。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从未尝试或很少尝试的事物,会对其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1.课前查找资料。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全方位的获取,也可以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我们班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有:
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获取资料的重要渠道,它可以拓展资料空间,以促进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品社学习的场所,又是品社实践的天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的知识更加广泛、感性,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学习《中山陵前》时,去过中山陵的学生将当时拍下来的照片带到课堂上共同欣赏,这样,巍峨壮观的中山陵景象瞬间就吸引了学生,这比单纯靠具体的描述,效果更直观、更形象了,课前导入瞬间吸引了学生。
从广播影视及现代通讯媒体中获取。这种方式为学生学习品社提供了资料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地解决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卢沟桥》,了解卢沟桥的历史,了解发生在卢沟桥上的故事,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下基础。此外,学生还通过互联网下载获取材料,这种方式既快捷、又准确。
2.课前交流,共享资料。由于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是多样的,资料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课前交流共享信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教师进行资料的选择指导。由于小学生选择资料的能力较弱,在课前可能会出现“学生只重视资料的数量,而不重视内涵”的现象。因此,为提高交流、共享资料的质量,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应做到在交流之前,对学生进行资料选择的指导。
(2)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介绍。班中实行的是 “小组轮换制”,即不同的文章背景有不同的小组来介绍。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介绍资料的同时也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这在阅读教学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3)其他小组进行资料的补充说明。每篇课文的资料交流,以一个四人小组为主,其他小组为辅。待这个小组介绍结束后,其余小组进行补充、说明。
3.课中运用资料。课余搜集资料、课前交流共享资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课中运用资料,借助背景材料体会感情、感受文章、理解语言。
通过学生独立“找资料—选资料—讲资料”这一训练过程,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已能较好地借用资料理解文章了。
三、收获成果,总结经验,拓展研究
经过近四个月的实践,收效较为明显,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品社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课堂发言的质量与开学相比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有一名学生学习了《中山陵前》后,利用业余时间,不仅读完了《孙中山传》,还定期独立设计并自编了“孙中山小报”,简直成了“中山迷”,也许这种执着精神会影响这位学生的一生。
临近期末时,再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结果与开学初大相径庭:
后测试对比表
品社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对于“开放课外资料,实现品社课堂的精彩演绎”的研究同样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不断发现不足,并加以补充、创新。在四个月的实践中,我感觉到由于不同课文所涉及的课外资料数量、范围不同,因此应应文而异、应需而异,灵活选择,发挥课外资料背景的多重功能。这就需要教师本人知识的积累和厚重的底蕴,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
作为选入品社书的课文,都是按照主题单元编写,系统性突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的事件背景已经远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在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走进那个情境,在情境中品悟、捕捉情感的细微变化,才有可能对课文有深层理解。例如: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年代久远,如果脱离了对吸食鸦片严重后果的介绍,脱离了英国侵略者偷运鸦片卑劣手段的勾描,脱离了林则徐一生忧国忧民情怀的铺垫,对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的理解很可能停留在仅是一场禁烟运动,而不会深入到林则徐不仅仅是看到了鸦片的危害,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壮举。通过观察,我发现大多数教师重视背景资料的选择,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查找资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结果教师课前抄参考,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课外资料的许多功能发挥不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把课外资料的开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课外材料的运用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针对“教师课前抄参考,学生课上听介绍”这一学生“被动式”的教学方法,本学期,我在品社教学中围绕让学生“课余搜集资料,课前交流资料,课中运用资料” 三部曲,开展教学工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品社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主动地感受文章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二、围绕“三部曲”在阅读教学中展开研究
在具体措施确定之后,要着手实施并非容易,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了“上课听介绍”这一既省力又省时的方法。如果让他们从“接受信息者”转换为“寻找信息者”,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讲,角色转换的突然,可能不易被他们所接受。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从未尝试或很少尝试的事物,会对其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1.课前查找资料。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全方位的获取,也可以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我们班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有:
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获取资料的重要渠道,它可以拓展资料空间,以促进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品社学习的场所,又是品社实践的天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的知识更加广泛、感性,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学习《中山陵前》时,去过中山陵的学生将当时拍下来的照片带到课堂上共同欣赏,这样,巍峨壮观的中山陵景象瞬间就吸引了学生,这比单纯靠具体的描述,效果更直观、更形象了,课前导入瞬间吸引了学生。
从广播影视及现代通讯媒体中获取。这种方式为学生学习品社提供了资料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地解决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卢沟桥》,了解卢沟桥的历史,了解发生在卢沟桥上的故事,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下基础。此外,学生还通过互联网下载获取材料,这种方式既快捷、又准确。
2.课前交流,共享资料。由于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是多样的,资料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课前交流共享信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教师进行资料的选择指导。由于小学生选择资料的能力较弱,在课前可能会出现“学生只重视资料的数量,而不重视内涵”的现象。因此,为提高交流、共享资料的质量,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应做到在交流之前,对学生进行资料选择的指导。
(2)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介绍。班中实行的是 “小组轮换制”,即不同的文章背景有不同的小组来介绍。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介绍资料的同时也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这在阅读教学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3)其他小组进行资料的补充说明。每篇课文的资料交流,以一个四人小组为主,其他小组为辅。待这个小组介绍结束后,其余小组进行补充、说明。
3.课中运用资料。课余搜集资料、课前交流共享资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课中运用资料,借助背景材料体会感情、感受文章、理解语言。
通过学生独立“找资料—选资料—讲资料”这一训练过程,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已能较好地借用资料理解文章了。
三、收获成果,总结经验,拓展研究
经过近四个月的实践,收效较为明显,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品社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课堂发言的质量与开学相比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有一名学生学习了《中山陵前》后,利用业余时间,不仅读完了《孙中山传》,还定期独立设计并自编了“孙中山小报”,简直成了“中山迷”,也许这种执着精神会影响这位学生的一生。
临近期末时,再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结果与开学初大相径庭:
后测试对比表
品社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对于“开放课外资料,实现品社课堂的精彩演绎”的研究同样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不断发现不足,并加以补充、创新。在四个月的实践中,我感觉到由于不同课文所涉及的课外资料数量、范围不同,因此应应文而异、应需而异,灵活选择,发挥课外资料背景的多重功能。这就需要教师本人知识的积累和厚重的底蕴,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