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更是教学生涯的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探索中成长。目前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1.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根据教育事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重视德育渗透
3.1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达了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决然地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3.2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具备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4.重视音乐听力训练
4.1听琴音
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使用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来组织教学的,因而,听琴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能提高听琴音的能力。
4.1.1辨琴语。辨琴语,是属于常规性的听力训练。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必须经常进行辨琴语的训练,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
4.1.2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4.1.3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4.2听歌声
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收录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上的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4.2.1听歌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收录机,播放经典歌曲或流行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歌曲过程中,进行感知歌曲的训练。例如:民族歌曲(《沂蒙山小调》、《绣金匾》、《二月里来》;美声歌曲(《我爱你祖国》、《北京颂歌》、《大海故乡》;通俗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好人一生平安》、《山不转来水也转》等。
4.2.2评歌手。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例如:李谷一、彭丽媛、董文华、郭颂、李双江、蒋大为、毛宁、杨钰莹等,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4.2.3谈感受。在每次的听音训练之后,都应进行畅谈体会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感受和体验能力,激发学好音乐的兴趣;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有所提升。
5.课堂上老师的夸奖与鼓励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通过实验发现: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高涨,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身上,批评多了,学生马上无精打采,心不在焉。这一点在年龄较小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四季童趣》这首歌曲,节奏较难:除了切分节奏外,还有全音符八分音符多次的交替出现。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我除了采用各种教唱的方法之外,重点放在给学生心理暗示上,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整个教唱过程中,我时不时地赞扬激励他们:“你们真棒,这么难唱的句子都难不住你们,老师真为你们的聪明能干兴!”“你们的声音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再欣赏一遍!”“你们愿意吸收老师加入你们的合唱队吗?”……一节课下来,不但不觉得累,反而会身心愉悦,兴致更高。实践证明:越是轻松有趣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佳。当然必要的批评也要有,但要考虑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承受能力,讲究语言艺术。
1.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根据教育事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重视德育渗透
3.1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达了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决然地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3.2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具备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4.重视音乐听力训练
4.1听琴音
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使用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来组织教学的,因而,听琴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能提高听琴音的能力。
4.1.1辨琴语。辨琴语,是属于常规性的听力训练。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必须经常进行辨琴语的训练,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
4.1.2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4.1.3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4.2听歌声
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收录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上的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4.2.1听歌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收录机,播放经典歌曲或流行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歌曲过程中,进行感知歌曲的训练。例如:民族歌曲(《沂蒙山小调》、《绣金匾》、《二月里来》;美声歌曲(《我爱你祖国》、《北京颂歌》、《大海故乡》;通俗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好人一生平安》、《山不转来水也转》等。
4.2.2评歌手。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例如:李谷一、彭丽媛、董文华、郭颂、李双江、蒋大为、毛宁、杨钰莹等,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4.2.3谈感受。在每次的听音训练之后,都应进行畅谈体会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感受和体验能力,激发学好音乐的兴趣;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有所提升。
5.课堂上老师的夸奖与鼓励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通过实验发现: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高涨,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身上,批评多了,学生马上无精打采,心不在焉。这一点在年龄较小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四季童趣》这首歌曲,节奏较难:除了切分节奏外,还有全音符八分音符多次的交替出现。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我除了采用各种教唱的方法之外,重点放在给学生心理暗示上,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整个教唱过程中,我时不时地赞扬激励他们:“你们真棒,这么难唱的句子都难不住你们,老师真为你们的聪明能干兴!”“你们的声音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再欣赏一遍!”“你们愿意吸收老师加入你们的合唱队吗?”……一节课下来,不但不觉得累,反而会身心愉悦,兴致更高。实践证明:越是轻松有趣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佳。当然必要的批评也要有,但要考虑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承受能力,讲究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