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有效缓解了骨质疏松造成的疼痛症状,减少了骨折的发生,使骨密度和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老年人骨质疏松护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43【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73-01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日益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组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因此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包括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三个阶段。
1概述
1.1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损坏,骨的脆性增加、强度降低,因而易于骨折。老年骨质疏松症称为二型骨质疏松症,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女性大约在绝经20年以后,男性大约在70岁以后发生,发病率女性大约为男性的2-3倍。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于年龄有关,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日晒不足、维生素D缺乏、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等,都影响成骨过程。正常人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最高骨量,称峰值骨量,此后骨量逐年缓慢下降。
1.2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病人容易发生骨折,而骨折给病人带来痛苦最大,甚至缩短寿命,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全身骨痛,以腰背痛最为多见。
1.3有关检查。X线平面是最简单的检查方法,能观察骨的细微结构、骨皮质的厚度、骨小梁的密度和粗细。但是,X线平片检查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骨密度监测是突破性进展,对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预测骨折危险性和评估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
2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一般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结果,综合起来有雌性激素的减少、降钙素的减少、钙的吸收减少、活性维生素D的减少、运动量的减少、甲状旁腺素的增加。
3护理
3.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3.1.1合理膳食。选择含钙量高的食品,保证充足钙的摄入。钙是形成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增加钙摄入可以纠正负氮平衡,抑制骨吸收,有利于骨重建,老年人摄入钙量每日不宜低于1000mg。通过膳食来源摄取钙是补钙的最优方法,而奶制品是钙摄入的最佳来源,老年人在睡前饮一杯牛奶或酸奶,可以减少夜间的骨吸收。其他含钙丰富的食物有鱼类、肉禽类、豆类、虾皮、木耳、坚果等,老年人在日常饮食中应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在饮食中注意避免高钠、高蛋白饮食,减少钙的流失。避免不良习惯如饮酒、吸烟、喝浓咖啡和碳酸饮料,同时保持大便通畅。
在补钙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及维生素A,促进钙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可以使得钙质滞留在肠道,进入血液中,增加钙的吸收。维生素A参与骨有机质胶原和黏多糖合成,有利于骨骼钙化。患者增加鱼肝油、肝脏、蛋黄等含维生素D和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对骨量减少和骨折频度的降低起到很好的作用。
3.1.2加强体育锻炼,塑造坚强骨骼。体育锻炼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丢失的重要措施。老年人要坚持每周3~4次的锻炼,每次不少于30~60分钟,防止和减少骨量丢失。在不引发疼痛及疲劳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对骨的应力刺激也越大,也越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和提高。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也利于日光照射皮肤,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日晒时最好晒一下双腿,能活血化瘀,很好的驱除腿部的寒气,有效缓解小腿抽筋,并能加速腿部钙质吸收。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训练,包括全身运动和抗阻训练,其中,抗阻训练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已经肯定。阻力训练至少每周2次,包括握拳、上举、抬膝等,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简单易行且不受场地限制。训练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以不引发疼痛和疲劳为宜。鼓励患者住院期间在家人与护士的陪伴指导下坚持适量的运动及日光照射,对病情的恢复起到很大作用,并指导患者出院后在身体条件允许下也要坚持适当的户外运动。
3.2症状的护理。
3.2.1疼痛的护理。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口服镇痛药,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教会其日常生活中简单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因病情需要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或下肢抬高时,应膝下垫软枕,将患肢置于膝关节屈曲位,减轻腰部压力,还可以利用枕头或棉被支撑疼痛部位,以放松患者骨骼肌,减轻疼痛强度。让患者了解保暖的重要性以及热对缓解肌肉疼痛和痉挛的作用,指导患者在睡前用温水浴或温水泡脚,在睡眠时穿足够的衣服以及利用足够的被褥,对有效防止肌肉痉挛和缓解疼痛有较好效果。对疼痛较轻的患者也可局部涂擦扶他林乳剂配合红外线光照,或局部贴敷止痛膏。
3.2.2骨折的预防和护理。骨质疏松最终结局就是骨折,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避免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方面,如不合适的垫子或地毯、乱扔的果皮、溜滑的地面、昏暗的灯光等均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因此,预防骨折除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增加骨量、改善骨骼强度外,还应加强保护,防止跌跤,以免发生骨折。老年人卧室的摆设应简单方便,减少台阶,光线明亮,浴室放置防滑垫,装好扶手。对于发生骨折的患者,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也做好骨折的护理。由于长期卧床应注意皮肤护理,使之保持有效的牵引位置、牵引重量,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3.3使用药物的护理。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性腺激素治疗、钙剂、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二磷酸盐、氰化物中药治疗等。在各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及药物中毒,并注重钙剂的长期补充,定期监测血钙浓度,防止补钙过量或不足。
4总结
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因为它是不可逆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时,应多一点鼓励、关心、安慰。通过医生、护士、患者三方面的配合,使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早治疗,早锻炼,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董进.骨质疏松的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肖建德.实用骨质疏松学.科学出版社.2004
[4]李泽平,李元校,吴良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
关键词:老年人骨质疏松护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43【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73-01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日益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组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因此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包括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三个阶段。
1概述
1.1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损坏,骨的脆性增加、强度降低,因而易于骨折。老年骨质疏松症称为二型骨质疏松症,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女性大约在绝经20年以后,男性大约在70岁以后发生,发病率女性大约为男性的2-3倍。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于年龄有关,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日晒不足、维生素D缺乏、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等,都影响成骨过程。正常人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最高骨量,称峰值骨量,此后骨量逐年缓慢下降。
1.2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病人容易发生骨折,而骨折给病人带来痛苦最大,甚至缩短寿命,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全身骨痛,以腰背痛最为多见。
1.3有关检查。X线平面是最简单的检查方法,能观察骨的细微结构、骨皮质的厚度、骨小梁的密度和粗细。但是,X线平片检查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骨密度监测是突破性进展,对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预测骨折危险性和评估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
2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一般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结果,综合起来有雌性激素的减少、降钙素的减少、钙的吸收减少、活性维生素D的减少、运动量的减少、甲状旁腺素的增加。
3护理
3.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3.1.1合理膳食。选择含钙量高的食品,保证充足钙的摄入。钙是形成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增加钙摄入可以纠正负氮平衡,抑制骨吸收,有利于骨重建,老年人摄入钙量每日不宜低于1000mg。通过膳食来源摄取钙是补钙的最优方法,而奶制品是钙摄入的最佳来源,老年人在睡前饮一杯牛奶或酸奶,可以减少夜间的骨吸收。其他含钙丰富的食物有鱼类、肉禽类、豆类、虾皮、木耳、坚果等,老年人在日常饮食中应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在饮食中注意避免高钠、高蛋白饮食,减少钙的流失。避免不良习惯如饮酒、吸烟、喝浓咖啡和碳酸饮料,同时保持大便通畅。
在补钙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及维生素A,促进钙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可以使得钙质滞留在肠道,进入血液中,增加钙的吸收。维生素A参与骨有机质胶原和黏多糖合成,有利于骨骼钙化。患者增加鱼肝油、肝脏、蛋黄等含维生素D和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对骨量减少和骨折频度的降低起到很好的作用。
3.1.2加强体育锻炼,塑造坚强骨骼。体育锻炼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丢失的重要措施。老年人要坚持每周3~4次的锻炼,每次不少于30~60分钟,防止和减少骨量丢失。在不引发疼痛及疲劳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对骨的应力刺激也越大,也越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和提高。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也利于日光照射皮肤,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日晒时最好晒一下双腿,能活血化瘀,很好的驱除腿部的寒气,有效缓解小腿抽筋,并能加速腿部钙质吸收。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训练,包括全身运动和抗阻训练,其中,抗阻训练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已经肯定。阻力训练至少每周2次,包括握拳、上举、抬膝等,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简单易行且不受场地限制。训练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以不引发疼痛和疲劳为宜。鼓励患者住院期间在家人与护士的陪伴指导下坚持适量的运动及日光照射,对病情的恢复起到很大作用,并指导患者出院后在身体条件允许下也要坚持适当的户外运动。
3.2症状的护理。
3.2.1疼痛的护理。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口服镇痛药,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教会其日常生活中简单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因病情需要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或下肢抬高时,应膝下垫软枕,将患肢置于膝关节屈曲位,减轻腰部压力,还可以利用枕头或棉被支撑疼痛部位,以放松患者骨骼肌,减轻疼痛强度。让患者了解保暖的重要性以及热对缓解肌肉疼痛和痉挛的作用,指导患者在睡前用温水浴或温水泡脚,在睡眠时穿足够的衣服以及利用足够的被褥,对有效防止肌肉痉挛和缓解疼痛有较好效果。对疼痛较轻的患者也可局部涂擦扶他林乳剂配合红外线光照,或局部贴敷止痛膏。
3.2.2骨折的预防和护理。骨质疏松最终结局就是骨折,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避免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方面,如不合适的垫子或地毯、乱扔的果皮、溜滑的地面、昏暗的灯光等均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因此,预防骨折除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增加骨量、改善骨骼强度外,还应加强保护,防止跌跤,以免发生骨折。老年人卧室的摆设应简单方便,减少台阶,光线明亮,浴室放置防滑垫,装好扶手。对于发生骨折的患者,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也做好骨折的护理。由于长期卧床应注意皮肤护理,使之保持有效的牵引位置、牵引重量,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3.3使用药物的护理。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性腺激素治疗、钙剂、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二磷酸盐、氰化物中药治疗等。在各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及药物中毒,并注重钙剂的长期补充,定期监测血钙浓度,防止补钙过量或不足。
4总结
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因为它是不可逆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时,应多一点鼓励、关心、安慰。通过医生、护士、患者三方面的配合,使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早治疗,早锻炼,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董进.骨质疏松的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肖建德.实用骨质疏松学.科学出版社.2004
[4]李泽平,李元校,吴良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