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课堂,探究物理规律的机会,以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材中很多实验将验证改为探究,笔者对这一改动也持乐观态度,认为此举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教学效果如何呢?下面就来看看笔者任教班级的教学过程和实际效果.
以“力的等效代替”一节为例.在本节课教学之前,笔者认真研究了教材,并结合新课程理念设计了“探究——讨论——结论”的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验探究上,即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或近似的规律.
一、实际教学效果全程回顾
笔者首先用了五六分钟,讲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阐述了“力的等效与代替”的物理思想,例举了课本上的例子,两个小孩抬一桶水和一个大人抬一桶水,其效果一样.然后提出了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如何用一个力来代替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其效果不变呢?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其遵循的物理规律,原以为学生只要20分钟左右就能得到结论,实际上能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得出预设结论的只有几个小组,其他小组只是完成了探究过程,即仅仅测出了一些数据.在实验册上,但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数据背后隐含的规律,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看书、不思考和盲目探究的情况,我不得不做了必要的示范、讲解和说明,并进行分组指导,可结果仍然令我失望,在近30分钟的实验课里,还有几个小组没有实验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有必要讲解和指导,学生有足够地活动时间和空间,可为什么得不到预设的结论呢?
二、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实际
在使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与真实的课堂环境间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多次出现,过多的实验与探究使得预设的教学任务难以万车工,严重影响了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面对有限的课时数和多方面的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分组探究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演示和讲解,这样做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教材编写偏于理想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验教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其出发点是可理解的,但是教材编写者显然过高的估计了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这些刚进入高中学习才几个月的学生依赖感普遍都很强,他们以为教师还会像初中那样给出结论,而不是自己通过探究、思考得出结论;其次,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学习的要求,数量过多,要求过深的探究学习不仅会降低教学效率,还容易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在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眼里,本实验并不复杂,可从教学过程来看,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出预计结论还是相当困难的.这表明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显得不够和谐、融洽,尤其是在普通高中班额大,生源质量普通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三、实验过多重视能力培养,忽视知识传授
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动辄探究,动辄学生感受,而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基础知识不扎实,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学,也不利于教师指导,这些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能力培养.我们一线教师支持新课改,也欢迎探究性学习,但是我们认为矫枉不能,实验教材设计和编写上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以模仿和验证性试验为主,逐步增加探究性实验,提高探究效率;加强知识的系统性,为学生自学和教师的讲授创设合理空间,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教师的讲授,而应该把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辅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切不可本末倒置.
针对本节课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笔者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建构了“猜想——事实——验证”的教学过程,即把探究性实验还原为验证性实验,降低了实验难度,收到了良好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作这一改动时,笔者心里也有些矛盾,这是不是又回到了老教材、老教法中去了呢?但教学效果表明,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这一点对高一学生尤为重要.
以“力的等效代替”一节为例.在本节课教学之前,笔者认真研究了教材,并结合新课程理念设计了“探究——讨论——结论”的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验探究上,即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或近似的规律.
一、实际教学效果全程回顾
笔者首先用了五六分钟,讲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阐述了“力的等效与代替”的物理思想,例举了课本上的例子,两个小孩抬一桶水和一个大人抬一桶水,其效果一样.然后提出了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如何用一个力来代替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其效果不变呢?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其遵循的物理规律,原以为学生只要20分钟左右就能得到结论,实际上能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得出预设结论的只有几个小组,其他小组只是完成了探究过程,即仅仅测出了一些数据.在实验册上,但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数据背后隐含的规律,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看书、不思考和盲目探究的情况,我不得不做了必要的示范、讲解和说明,并进行分组指导,可结果仍然令我失望,在近30分钟的实验课里,还有几个小组没有实验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有必要讲解和指导,学生有足够地活动时间和空间,可为什么得不到预设的结论呢?
二、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实际
在使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与真实的课堂环境间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多次出现,过多的实验与探究使得预设的教学任务难以万车工,严重影响了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面对有限的课时数和多方面的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分组探究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演示和讲解,这样做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教材编写偏于理想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验教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其出发点是可理解的,但是教材编写者显然过高的估计了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这些刚进入高中学习才几个月的学生依赖感普遍都很强,他们以为教师还会像初中那样给出结论,而不是自己通过探究、思考得出结论;其次,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学习的要求,数量过多,要求过深的探究学习不仅会降低教学效率,还容易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在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眼里,本实验并不复杂,可从教学过程来看,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出预计结论还是相当困难的.这表明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显得不够和谐、融洽,尤其是在普通高中班额大,生源质量普通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三、实验过多重视能力培养,忽视知识传授
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动辄探究,动辄学生感受,而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基础知识不扎实,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学,也不利于教师指导,这些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能力培养.我们一线教师支持新课改,也欢迎探究性学习,但是我们认为矫枉不能,实验教材设计和编写上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以模仿和验证性试验为主,逐步增加探究性实验,提高探究效率;加强知识的系统性,为学生自学和教师的讲授创设合理空间,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教师的讲授,而应该把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辅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切不可本末倒置.
针对本节课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笔者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建构了“猜想——事实——验证”的教学过程,即把探究性实验还原为验证性实验,降低了实验难度,收到了良好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作这一改动时,笔者心里也有些矛盾,这是不是又回到了老教材、老教法中去了呢?但教学效果表明,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这一点对高一学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