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创新课堂,改革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要求,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模式在我校推行,也经历了学习、质疑、再学习、实验、修改、验收、推广的过程,到如今老师们运用自如,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首选,在创新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学议导练的“学”就是自学、预习,“议”就是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导”就是引导、直指实质,“练”就是学以致用。其中“议”是核心,是教学过程中最能出彩的地方。今天我就“议”——合作探究,谈谈体会。
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种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课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只能是解题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培养。相反,合作探究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理解、整合、表达等综合能力。运用得当,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
合作探究的内容多种多样。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分为课内针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究学习和课外针对某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
针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究学习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既符合课本“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设计课内合作探究性问题
这类问题,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挑选。既要紧扣教材,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挖掘,又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研究探讨。如《荷塘月色》,经过分析,只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理解全文的主旨:①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②“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③《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其中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是关于文章局部细节的问题,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评价的问题。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能达到目的。当然,最终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
二、设计课外专题研究性问题
教师将专题研究问题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探讨问题,畅谈看法。如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宋词,可布置下列任务:①豪放派与婉约派;②谈苏轼的豪放与婉约。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摈弃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激发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写一些研究性小论文
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拟定,例如,《游褒禅山记》的问题是“有王安石的‘于是余有得焉’所想到的”;《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过秦论》一文的主旨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归去来兮辞》的问题是“归隐后的陶渊明有痛苦吗?”,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选择一两个研究。写研究性小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篇质量高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有提高,有的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并将这种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学议导练的教学模式,“议”是其中最精彩的环节。精心设计,运用得当,不仅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展现无穷魅力。
学议导练的“学”就是自学、预习,“议”就是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导”就是引导、直指实质,“练”就是学以致用。其中“议”是核心,是教学过程中最能出彩的地方。今天我就“议”——合作探究,谈谈体会。
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种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课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只能是解题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培养。相反,合作探究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理解、整合、表达等综合能力。运用得当,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
合作探究的内容多种多样。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分为课内针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究学习和课外针对某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
针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究学习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既符合课本“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设计课内合作探究性问题
这类问题,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挑选。既要紧扣教材,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挖掘,又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研究探讨。如《荷塘月色》,经过分析,只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理解全文的主旨:①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②“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③《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其中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是关于文章局部细节的问题,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评价的问题。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能达到目的。当然,最终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
二、设计课外专题研究性问题
教师将专题研究问题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探讨问题,畅谈看法。如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宋词,可布置下列任务:①豪放派与婉约派;②谈苏轼的豪放与婉约。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摈弃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激发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写一些研究性小论文
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拟定,例如,《游褒禅山记》的问题是“有王安石的‘于是余有得焉’所想到的”;《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过秦论》一文的主旨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归去来兮辞》的问题是“归隐后的陶渊明有痛苦吗?”,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选择一两个研究。写研究性小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篇质量高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有提高,有的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并将这种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学议导练的教学模式,“议”是其中最精彩的环节。精心设计,运用得当,不仅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展现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