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南京江浦乌江人。其诗书画被启功、赵朴初等人称之为“当代三绝”。与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并称“金陵四老”,被书坛尊为“当代草圣”。
在《书法集自序》中,林散之对自己一生的学书道路作了这样的概括:“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这“学书四变”,前三变是因为遇见了三位真师。
启蒙老师,范培开先生,安徽和县人,天资聪颖,诗文书画俱有成就,其楷书入颜柳之法度,草书扬旭素之韵味。十六岁始,林散之随范培开学书,范先生传他安吴悬腕执笔法,双钩悬腕,笔笔中锋;教他从唐碑入手,先学柳公权,每天早上都临写柳公权《玄秘塔碑》寸楷,二百五十个。后来,又送林散之一本颜真卿的《李玄靖碑》,依旧是苦临不辍……范先生对林散之这一阶段的长进也极为欣赏,曾这样赞道:“散之虚和雅健,观其平素功夫,驳骏乎已有古人之概。”
第二位老师,张栗庵先生。张先生是安徽含山人,工古诗、文辞,精通音律,擅长书法、金石,藏书甚富,学识渊博。他的书法取法晋唐,于褚遂良、米芾用功很深。散之弱冠以后,师从张栗庵学古诗文辞。张栗庵对林散之说:“汉儒经师,都有师承法度。你看,宋代程氏兄弟及朱子,学说源自老庄,出笔皆能阐发六籍之精蕴,以诚为本,穷理为主。明代归有光承其遗法,工古文经术,法度严谨,应学其法度……”张栗庵家有藏书近六、七万卷,林散之如鱼得水,终日饱读,二十三岁时开始编著《山水类编》,用了三年时间汇集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共三十五万余字,内容极丰厚。许多年后,林散之追忆这段往事,仍感慨道:“我在年轻时代总是天未明即起,点灯读《史记》、《汉书》。市声少,头脑清醒,无人干扰,易于背诵,至今仍记得其中名篇。”张栗庵不仅教会林散之做学问的方法,还给他提供了遍读诗书的环境,成就了这位“诗书画三绝的书法家”。
第三位名师,黄宾虹先生。1929年,在张栗庵的书信引荐下林散之拜黄宾虹为师。
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学习的三年时光,是他艺术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三年。“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黄宾虹悉心为林散之讲授并演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还拿出自己收藏的唐宋以来名家真迹,让林散之用心观察,竟其原委,辨其异同,感受古人如何于黑处沉着,白处空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这三年,林散之不仅仅获得笔墨技法的提升,艺术思想、审美观念、艺术境界也深得黄师衣钵,全面升华。黄宾虹“中国书画舍笔墨而无他”“知白守黑”“实处易,虚处难”“五笔七墨精论”等书画主张,以及遵从师训、游学万里的经历,对林散之的艺术之路影响至深至远。
“学书四变”的第四变,是林散之的“古稀之变”——一是由诗、书、画“三痴”变为主攻书法;一是草书风格之转变。1970年春节,林散之的手指不慎烫伤,执笔姿势也只能改为“三指执笔”,乐观通达的他却因此自嘲“半残老人”,还作诗记录了当时病后初愈的喜悦之情:“何事汤池去又还,死生早作梦中看。病后留得半残手,来写人间可爱山。”此后,他坚持每天练太极拳,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水墨试验和不断的探索、大胆的创新,最终实现了“第四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回看林散之这一生的“学书四变”,其实正是他几十年来艺术求索、人生历练、人格完善、笔墨修炼结晶的过程。林老在“自序”说道:“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其实这只是略举,还有杨凝式、李邕、米芾、赵孟頫……林老兼收并蓄,有王羲之的典雅,有怀素的古瘦,有祝允明的恣肆,有董其昌的潇洒,有王铎的豪放,深观细研,又发觉谁都不像,而是自成一味,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赞:“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
林散之先生的左耳听力不好,年老后失聪,所以与文字知交、授业弟子谈论书法学习时,主要靠纸笔表情达意。先生落笔之际,毫无矜饰,信手拈来,字字珠玑,清简朴素,耐人寻味。
谈立品:做学人做真人
林散之将“人品”二字放在学书的首位。“学书先做人,人品即书品。”他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一再提醒学生,要做学人、做真人,追求艺术与人生的统一。他笃信“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更坚持“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林散之自身就是一位真人,不仅悉心指点向他求教的晚辈,甚至对很多慕名求教的陌生人也温暖相待。
那么,该如何做“学人”?对此林散之向他的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他还将做学人和做真人紧密关联:“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艺术家必须是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他教育自己的学生,做艺术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林散之所说的“做学人”,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学书先得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常真诚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光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也只是个写字匠,只有多读书才能改变自身气质,变俗为雅”。林散之本身就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许正因出名较迟,数十年专心致志、寒灯苦学,积学涵养丰厚,不仅形成了至深的书法功底,还因其做人真诚滋养了气、韵、意、趣,因此书法达到极高境界。也正因其书法蕴涵着品之真、诗之韵、画之意,才获得书界中人的敬仰叹服,可以说,林散之本身就是“学书先做人,人品即书品”的最佳典范。
直到晚年,林散之还在坚持一以贯之的精神“做学人”:“做人是学不完的。我到九十多岁,依然是个白发小蒙童,天天在学。越学越感受到自己无知。身外名利,天外浮名,时间用于治学尚嫌不足,哪有工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脱也得超脱。”
谈执笔: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林散之主张,学书写字要研究笔法、墨法,特别要讲究执笔。
关于执笔法,林散之有许多论述。他在《书法集自序》中这样说:“居尝论之,学书之道,无它玄秘,贵执笔耳。执笔贵中锋,平腕竖笔,是乃中锋;卧管、侧毫,非中锋也。”而《论执笔》的这段描述,更生动再现了林散之执笔书写的情景:“执笔之法,双勾盘肘。力在笔中,笔随手走。如锥画沙,如屋漏痕。不传之秘,先贤所守。”细细揣摩,他执笔关键在于指实掌虚、竖管中锋、悬腕悬肘、松紧活用、重按轻提、执笔用力。林老与学生笔谈书法时,总反复强调这个“力”字——“执笔不用力当然不行!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要活力,不要死力。死力不能成字。握笔不可太紧、太死,是用活劲,力要到笔尖上……”
林散之的执笔法有两种,起初一直坚持“安吴悬腕执笔法”——他常说,是范培开先生教给他“安吴执笔法”以后才懂悬腕的,悬腕,毛笔周旋余地才大,笔势才灵活。73岁烫伤后改为“三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又与太极拳相互渗透,使得手腕更加灵活,腕力更加强大,更加注重草书的势态,促成了林散之书法上的“古稀之变”。
谈运笔:把气捺入笔墨之中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林散之认为,写字过程中手腕、肘、臂要松紧适度、虚实相应、相互配合运动。行笔而腕不知,笔随腕走,这样才能使笔法灵活而势全。一笔之中,起用盘旋之势,落下笔锋,使得锋有八面方向。他告诉学生,写字运笔要在有力与无力之间,还要把气捺入笔墨之中,方能写出生命的跃动。他反对运笔时故意抖动,不赞同包世臣反扭手筋运笔,也不认同像李瑞清那样抖动运笔,认为他们那样太做作,俗。
晚年林散之,坚持每天早起和睡觉前练太极拳。其子林昌庚在《当代草圣——林散之》一书中记载:“每天,天不亮父亲就起床,先打太极拳,接着临写两张汉隶。白天和夜晚看书、写诗、写字、画画,孜孜不倦。父亲说,打太极拳要正、稳、舒、柔,式式连贯,处处圆活,快慢自如,周身协调,手领神随,达到绵绵如抽丝,一气呵成的境界。这与草书的道理是一致的。”林散之将太极推手的体会运用到草书创作中,他曾与学生卞雪松说:“执笔如推手,要不顶不丢,如粘如生。运笔当须缠丝劲,螺旋而行,绵绵不断。一招一式当含阴阳,藏虚实。要静若山岳不可摇,动若江河不可遏。学书,练拳,要互体互悟,今日想不通,明日再想,今日不行,明年接着干,此心在斯,终能悟透。”
草书与太极,互为体悟,神韵贯通——这就是林老的高妙之处,也因此,他的草书运笔才能如中国太极一般节奏分明,运实于虚,气脉和畅,连绵不绝,一气呵成。
谈学书:学习书法贵在参悟、渐变
林散之把学习书法比作蜂之酿蜜、蚕之吐丝一样的厚积薄发的艰辛过程,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入到出、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的渐变过程。他说:“学习书法贵在参悟、渐变、遵循书法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变。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
林散之的书论向来如其书法一般清简天真、见素抱朴,道出的“书法之道”也如此清简、本真:一是重读帖,一是重习书,两者都要肯下功夫。其给我们的书法教育带来的启示是,书法课堂也应如此清简、归真,让儿童在毛笔书写的实践过程中反复地、充分地“习与悟”。
然而,关于学书,林散之还主张要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真性情,推陈出新,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面貌,他反对泥古不化的“书奴”。他说:“不能模仿古人形状,学古是为了跳出古人,有自己的面目,要写出性情来。”这种创新思想在很多论书诗中有所体现:
“能于同处不求同,惟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能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
“平生好弄翰,转眼七十九。风华延魏晋,趣舍忘美丑。推陈自出新,此理岂容否。嗟哉楚鄙人,已失挥弦手。”……
林散之的创新还体现在对自我的不断突破上,他不仅强调学书过程中“变”的重要性,把自己一生学书过程概括为“四变”,还认为中国几千年书法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在“变”的过程,他在《书画集·自序》中总结道:“唯变者为形质,而不变者为真理。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书法之变,尤为显著。由虫篆变而史籀,由史籀变而小篆,由小篆而汉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为篆,为隶,为楷,为行,为草。时代不同,体制即随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也因之而别。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无法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而非突变,突变则败矣。书法之演变,亦犹是也。盖日新月异,由古到今,事势必然,勿容惊异。”
对书法史上有创新精神、“变而成功”的书法家,林散之大力赞扬:“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苏、黄、米、蔡都学颜,但各个不同,这就是跳出古人圈子,就是能创新。山谷早年书近二王,中岁之后渐变为自己风格,中宫紧抱,长撇捺向四周扩张,他是几百年中不可多见的大家。”“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王觉斯、赵子昂、米南宫,叛我者生,学我者死,各成面目。”总之,在他看来,书法创新是始终不断的,创新早就有了,师法古人却不应全然囿于古人的规矩。
林散之评画
林散之卧室的四壁到处挂着字画,就连晾衣服的竹竿上都放着字幅。林老的学生罗积叶第一次见到林老这么多艺术珍品,立即沉浸在这艺术的海洋里。林老问他的习作带来没有。罗积叶自知画得不好,心情紧张害怕,不敢出示,最后还是从包里拿来出放在林老的画案上。林老一一细看讲评,一句也未表扬,说画的屋子像鸡笼,山石像馒头一样呆板,瀑布画得无动态像面条一样挂下来,时而还呵呵大笑,那样子活像一尊弥勒佛,可学生的脸已红到脖颈。老人还不罢休,伸出无名指擂动起他的脑门,说:“笔无力量,僵直无生气,用墨平淡,再不来,以后就难治了。”也就在这一次,林老与他讲了“文”与“画”的关系。林老说:“画画的人一定要读书。中国画走向文人画之后,实际上是诗、书、画、印的四合一的整体。这四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诗中的画,画中和诗。以画入书,以书作画,达到神情韵味高层次的美的境地,它与民间风俗画,更与西方的油画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因此回去一定要用一半的时间读书,一半时间画画,这样就好。”沉默片刻,林老又说:“学画不容易,不光有勤奋精神,更要有好方法。方法不对,难成气候。所谓方法,即有各师指点,有科学头脑,又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不然只能是画匠。”罗积叶如梦方醒,原来学习书画仅靠勤奋是不行的,还得找对路径。 临别时,林老用铅笔在纸上认真地写了一句话相赠:“有才气,只要肯用功,路子正,定能出息。”罗积叶深知这是老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期待。
江上草堂
林散之家宅后是―个小山坡叫缑山,东西延绵数十里。沿山坡都是断续相连的村庄。山坡上是起伏很小的丘陵地,大多辟为农田。紧靠林家宅后的山坡上,有林家几亩山地。林散之一生酷爱山林,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作画环境,就以家中原有山地为基础,用教书的积蓄买了四周几亩山地,合共约有十二亩地,四周栽上枸杞刺和紫荆作篱,篱内外栽刺槐、扁柏各―行,用作防风林。再将土地分成四块:两块种柿树,一块种桃树,一部分盖草屋三间作书屋。书屋后种竹;屋前是空旷地,供习武之用,两旁栽了―些杏、樱桃、枣、银杏、梧桐、槐等树木;屋左造一假山石,栽天竹一丛,右侧栽芭蕉几棵。草堂有小路通向后园的门,小路两旁种植松柏作行道树。山下住宅四周以及从住宅到草堂的山坡上也全种上檀、枫、椿、槐、黄连木、桑、乌桕等多种杂树。山坡两旁边界上也以枸杞刺、紫荆、刺铁丝为篱,与山上果园的篱相接。
只四五年时间,草堂四周已全被―片绿荫所覆盖。春天桃红杏白,秋天果实累累。松柏夹道成行,竹林连成一片。每当时雨初过,浓翠欲滴,清风徐来,簌簌作响,一番美丽景象。
林散之每夜挑灯独坐,有时涂抹云山,有时读诗书。黎明起床,舞拳弄棒。每当江村三月,站在草堂前可看见四里路外的长江如带,风帆点点。隔岸翠螺山色,郁郁葱葱。到了夏天,万木扶疏,百鸟争鸣。雨后,整个草堂沉浸在―片绿荫中,显得异常宁静、柔和、清凉。秋天,枫叶如丹,芦花飞絮,深秋来临,熟透了的柿子,沁出阵阵清香。每遇风清月白,林散之更喜欢独坐草堂,深夜读古诗和自己作的诗,声音抑扬顿挫,苍浑有力。冬天树叶飘落,白雪纷飞,松柏挺上雪天,坚韧峭拔,每当此时,林散之便对景写生,绘出草堂的天然美景……草堂四时之景不同,林散之的四时之乐也不同。江上草堂是他亲手所筑的人间桃源,更是孕育他艺术成长的伊甸园。
生天成佛
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书、作画。1988年九十一岁时,他向故乡江浦捐献历年书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1989年7月林散之先生病重。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林散之先生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
在《书法集自序》中,林散之对自己一生的学书道路作了这样的概括:“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这“学书四变”,前三变是因为遇见了三位真师。
启蒙老师,范培开先生,安徽和县人,天资聪颖,诗文书画俱有成就,其楷书入颜柳之法度,草书扬旭素之韵味。十六岁始,林散之随范培开学书,范先生传他安吴悬腕执笔法,双钩悬腕,笔笔中锋;教他从唐碑入手,先学柳公权,每天早上都临写柳公权《玄秘塔碑》寸楷,二百五十个。后来,又送林散之一本颜真卿的《李玄靖碑》,依旧是苦临不辍……范先生对林散之这一阶段的长进也极为欣赏,曾这样赞道:“散之虚和雅健,观其平素功夫,驳骏乎已有古人之概。”
第二位老师,张栗庵先生。张先生是安徽含山人,工古诗、文辞,精通音律,擅长书法、金石,藏书甚富,学识渊博。他的书法取法晋唐,于褚遂良、米芾用功很深。散之弱冠以后,师从张栗庵学古诗文辞。张栗庵对林散之说:“汉儒经师,都有师承法度。你看,宋代程氏兄弟及朱子,学说源自老庄,出笔皆能阐发六籍之精蕴,以诚为本,穷理为主。明代归有光承其遗法,工古文经术,法度严谨,应学其法度……”张栗庵家有藏书近六、七万卷,林散之如鱼得水,终日饱读,二十三岁时开始编著《山水类编》,用了三年时间汇集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共三十五万余字,内容极丰厚。许多年后,林散之追忆这段往事,仍感慨道:“我在年轻时代总是天未明即起,点灯读《史记》、《汉书》。市声少,头脑清醒,无人干扰,易于背诵,至今仍记得其中名篇。”张栗庵不仅教会林散之做学问的方法,还给他提供了遍读诗书的环境,成就了这位“诗书画三绝的书法家”。
第三位名师,黄宾虹先生。1929年,在张栗庵的书信引荐下林散之拜黄宾虹为师。
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学习的三年时光,是他艺术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三年。“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黄宾虹悉心为林散之讲授并演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还拿出自己收藏的唐宋以来名家真迹,让林散之用心观察,竟其原委,辨其异同,感受古人如何于黑处沉着,白处空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这三年,林散之不仅仅获得笔墨技法的提升,艺术思想、审美观念、艺术境界也深得黄师衣钵,全面升华。黄宾虹“中国书画舍笔墨而无他”“知白守黑”“实处易,虚处难”“五笔七墨精论”等书画主张,以及遵从师训、游学万里的经历,对林散之的艺术之路影响至深至远。
“学书四变”的第四变,是林散之的“古稀之变”——一是由诗、书、画“三痴”变为主攻书法;一是草书风格之转变。1970年春节,林散之的手指不慎烫伤,执笔姿势也只能改为“三指执笔”,乐观通达的他却因此自嘲“半残老人”,还作诗记录了当时病后初愈的喜悦之情:“何事汤池去又还,死生早作梦中看。病后留得半残手,来写人间可爱山。”此后,他坚持每天练太极拳,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水墨试验和不断的探索、大胆的创新,最终实现了“第四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回看林散之这一生的“学书四变”,其实正是他几十年来艺术求索、人生历练、人格完善、笔墨修炼结晶的过程。林老在“自序”说道:“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其实这只是略举,还有杨凝式、李邕、米芾、赵孟頫……林老兼收并蓄,有王羲之的典雅,有怀素的古瘦,有祝允明的恣肆,有董其昌的潇洒,有王铎的豪放,深观细研,又发觉谁都不像,而是自成一味,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赞:“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
林散之先生的左耳听力不好,年老后失聪,所以与文字知交、授业弟子谈论书法学习时,主要靠纸笔表情达意。先生落笔之际,毫无矜饰,信手拈来,字字珠玑,清简朴素,耐人寻味。
谈立品:做学人做真人
林散之将“人品”二字放在学书的首位。“学书先做人,人品即书品。”他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一再提醒学生,要做学人、做真人,追求艺术与人生的统一。他笃信“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更坚持“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林散之自身就是一位真人,不仅悉心指点向他求教的晚辈,甚至对很多慕名求教的陌生人也温暖相待。
那么,该如何做“学人”?对此林散之向他的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他还将做学人和做真人紧密关联:“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艺术家必须是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他教育自己的学生,做艺术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林散之所说的“做学人”,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学书先得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常真诚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光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也只是个写字匠,只有多读书才能改变自身气质,变俗为雅”。林散之本身就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许正因出名较迟,数十年专心致志、寒灯苦学,积学涵养丰厚,不仅形成了至深的书法功底,还因其做人真诚滋养了气、韵、意、趣,因此书法达到极高境界。也正因其书法蕴涵着品之真、诗之韵、画之意,才获得书界中人的敬仰叹服,可以说,林散之本身就是“学书先做人,人品即书品”的最佳典范。
直到晚年,林散之还在坚持一以贯之的精神“做学人”:“做人是学不完的。我到九十多岁,依然是个白发小蒙童,天天在学。越学越感受到自己无知。身外名利,天外浮名,时间用于治学尚嫌不足,哪有工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脱也得超脱。”
谈执笔: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林散之主张,学书写字要研究笔法、墨法,特别要讲究执笔。
关于执笔法,林散之有许多论述。他在《书法集自序》中这样说:“居尝论之,学书之道,无它玄秘,贵执笔耳。执笔贵中锋,平腕竖笔,是乃中锋;卧管、侧毫,非中锋也。”而《论执笔》的这段描述,更生动再现了林散之执笔书写的情景:“执笔之法,双勾盘肘。力在笔中,笔随手走。如锥画沙,如屋漏痕。不传之秘,先贤所守。”细细揣摩,他执笔关键在于指实掌虚、竖管中锋、悬腕悬肘、松紧活用、重按轻提、执笔用力。林老与学生笔谈书法时,总反复强调这个“力”字——“执笔不用力当然不行!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要活力,不要死力。死力不能成字。握笔不可太紧、太死,是用活劲,力要到笔尖上……”
林散之的执笔法有两种,起初一直坚持“安吴悬腕执笔法”——他常说,是范培开先生教给他“安吴执笔法”以后才懂悬腕的,悬腕,毛笔周旋余地才大,笔势才灵活。73岁烫伤后改为“三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又与太极拳相互渗透,使得手腕更加灵活,腕力更加强大,更加注重草书的势态,促成了林散之书法上的“古稀之变”。
谈运笔:把气捺入笔墨之中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林散之认为,写字过程中手腕、肘、臂要松紧适度、虚实相应、相互配合运动。行笔而腕不知,笔随腕走,这样才能使笔法灵活而势全。一笔之中,起用盘旋之势,落下笔锋,使得锋有八面方向。他告诉学生,写字运笔要在有力与无力之间,还要把气捺入笔墨之中,方能写出生命的跃动。他反对运笔时故意抖动,不赞同包世臣反扭手筋运笔,也不认同像李瑞清那样抖动运笔,认为他们那样太做作,俗。
晚年林散之,坚持每天早起和睡觉前练太极拳。其子林昌庚在《当代草圣——林散之》一书中记载:“每天,天不亮父亲就起床,先打太极拳,接着临写两张汉隶。白天和夜晚看书、写诗、写字、画画,孜孜不倦。父亲说,打太极拳要正、稳、舒、柔,式式连贯,处处圆活,快慢自如,周身协调,手领神随,达到绵绵如抽丝,一气呵成的境界。这与草书的道理是一致的。”林散之将太极推手的体会运用到草书创作中,他曾与学生卞雪松说:“执笔如推手,要不顶不丢,如粘如生。运笔当须缠丝劲,螺旋而行,绵绵不断。一招一式当含阴阳,藏虚实。要静若山岳不可摇,动若江河不可遏。学书,练拳,要互体互悟,今日想不通,明日再想,今日不行,明年接着干,此心在斯,终能悟透。”
草书与太极,互为体悟,神韵贯通——这就是林老的高妙之处,也因此,他的草书运笔才能如中国太极一般节奏分明,运实于虚,气脉和畅,连绵不绝,一气呵成。
谈学书:学习书法贵在参悟、渐变
林散之把学习书法比作蜂之酿蜜、蚕之吐丝一样的厚积薄发的艰辛过程,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入到出、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的渐变过程。他说:“学习书法贵在参悟、渐变、遵循书法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变。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
林散之的书论向来如其书法一般清简天真、见素抱朴,道出的“书法之道”也如此清简、本真:一是重读帖,一是重习书,两者都要肯下功夫。其给我们的书法教育带来的启示是,书法课堂也应如此清简、归真,让儿童在毛笔书写的实践过程中反复地、充分地“习与悟”。
然而,关于学书,林散之还主张要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真性情,推陈出新,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面貌,他反对泥古不化的“书奴”。他说:“不能模仿古人形状,学古是为了跳出古人,有自己的面目,要写出性情来。”这种创新思想在很多论书诗中有所体现:
“能于同处不求同,惟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能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
“平生好弄翰,转眼七十九。风华延魏晋,趣舍忘美丑。推陈自出新,此理岂容否。嗟哉楚鄙人,已失挥弦手。”……
林散之的创新还体现在对自我的不断突破上,他不仅强调学书过程中“变”的重要性,把自己一生学书过程概括为“四变”,还认为中国几千年书法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在“变”的过程,他在《书画集·自序》中总结道:“唯变者为形质,而不变者为真理。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书法之变,尤为显著。由虫篆变而史籀,由史籀变而小篆,由小篆而汉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为篆,为隶,为楷,为行,为草。时代不同,体制即随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也因之而别。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无法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而非突变,突变则败矣。书法之演变,亦犹是也。盖日新月异,由古到今,事势必然,勿容惊异。”
对书法史上有创新精神、“变而成功”的书法家,林散之大力赞扬:“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苏、黄、米、蔡都学颜,但各个不同,这就是跳出古人圈子,就是能创新。山谷早年书近二王,中岁之后渐变为自己风格,中宫紧抱,长撇捺向四周扩张,他是几百年中不可多见的大家。”“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王觉斯、赵子昂、米南宫,叛我者生,学我者死,各成面目。”总之,在他看来,书法创新是始终不断的,创新早就有了,师法古人却不应全然囿于古人的规矩。
林散之评画
林散之卧室的四壁到处挂着字画,就连晾衣服的竹竿上都放着字幅。林老的学生罗积叶第一次见到林老这么多艺术珍品,立即沉浸在这艺术的海洋里。林老问他的习作带来没有。罗积叶自知画得不好,心情紧张害怕,不敢出示,最后还是从包里拿来出放在林老的画案上。林老一一细看讲评,一句也未表扬,说画的屋子像鸡笼,山石像馒头一样呆板,瀑布画得无动态像面条一样挂下来,时而还呵呵大笑,那样子活像一尊弥勒佛,可学生的脸已红到脖颈。老人还不罢休,伸出无名指擂动起他的脑门,说:“笔无力量,僵直无生气,用墨平淡,再不来,以后就难治了。”也就在这一次,林老与他讲了“文”与“画”的关系。林老说:“画画的人一定要读书。中国画走向文人画之后,实际上是诗、书、画、印的四合一的整体。这四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诗中的画,画中和诗。以画入书,以书作画,达到神情韵味高层次的美的境地,它与民间风俗画,更与西方的油画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因此回去一定要用一半的时间读书,一半时间画画,这样就好。”沉默片刻,林老又说:“学画不容易,不光有勤奋精神,更要有好方法。方法不对,难成气候。所谓方法,即有各师指点,有科学头脑,又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不然只能是画匠。”罗积叶如梦方醒,原来学习书画仅靠勤奋是不行的,还得找对路径。 临别时,林老用铅笔在纸上认真地写了一句话相赠:“有才气,只要肯用功,路子正,定能出息。”罗积叶深知这是老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期待。
江上草堂
林散之家宅后是―个小山坡叫缑山,东西延绵数十里。沿山坡都是断续相连的村庄。山坡上是起伏很小的丘陵地,大多辟为农田。紧靠林家宅后的山坡上,有林家几亩山地。林散之一生酷爱山林,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作画环境,就以家中原有山地为基础,用教书的积蓄买了四周几亩山地,合共约有十二亩地,四周栽上枸杞刺和紫荆作篱,篱内外栽刺槐、扁柏各―行,用作防风林。再将土地分成四块:两块种柿树,一块种桃树,一部分盖草屋三间作书屋。书屋后种竹;屋前是空旷地,供习武之用,两旁栽了―些杏、樱桃、枣、银杏、梧桐、槐等树木;屋左造一假山石,栽天竹一丛,右侧栽芭蕉几棵。草堂有小路通向后园的门,小路两旁种植松柏作行道树。山下住宅四周以及从住宅到草堂的山坡上也全种上檀、枫、椿、槐、黄连木、桑、乌桕等多种杂树。山坡两旁边界上也以枸杞刺、紫荆、刺铁丝为篱,与山上果园的篱相接。
只四五年时间,草堂四周已全被―片绿荫所覆盖。春天桃红杏白,秋天果实累累。松柏夹道成行,竹林连成一片。每当时雨初过,浓翠欲滴,清风徐来,簌簌作响,一番美丽景象。
林散之每夜挑灯独坐,有时涂抹云山,有时读诗书。黎明起床,舞拳弄棒。每当江村三月,站在草堂前可看见四里路外的长江如带,风帆点点。隔岸翠螺山色,郁郁葱葱。到了夏天,万木扶疏,百鸟争鸣。雨后,整个草堂沉浸在―片绿荫中,显得异常宁静、柔和、清凉。秋天,枫叶如丹,芦花飞絮,深秋来临,熟透了的柿子,沁出阵阵清香。每遇风清月白,林散之更喜欢独坐草堂,深夜读古诗和自己作的诗,声音抑扬顿挫,苍浑有力。冬天树叶飘落,白雪纷飞,松柏挺上雪天,坚韧峭拔,每当此时,林散之便对景写生,绘出草堂的天然美景……草堂四时之景不同,林散之的四时之乐也不同。江上草堂是他亲手所筑的人间桃源,更是孕育他艺术成长的伊甸园。
生天成佛
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书、作画。1988年九十一岁时,他向故乡江浦捐献历年书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1989年7月林散之先生病重。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林散之先生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