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年、月、日》这节课的授课运用了“五要素导学教学法”。五种要素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统计思想、推理和归纳思想、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关键词]前置导学;诊断定教;递进教学;针对练习;生成学法
“五要素导学教学法”是由“前置导学、诊断定教、递进教学、针对练习和生成学法”五个要素构成。我校近年都在研究和实践“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现以《年、月、日》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一、巧设导学案,落实“前置导学”
导学案的出发点是学生,这充分体现“五要素导学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教学内容,还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遵循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这节课的导学案设计简单明了,富有诱导性。导学案中部分练习内容与教材相同,大部分练习教材上没有。教材上没有的练习的作用相当于“引子”,为突破重难点服务。练习难度适中,充分照顾后进生和中层生的学习能力,基本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习信心。也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这节课的导学案大部分要在课前完成。做完当天上交,老师批阅后上课前再发给学生。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自习情况,更好地体现“五要素导学教学法”中的“诊断定教”。课前完成,让学生课前充分了解这节课学什么,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进入课堂,落实导而先学,学而后教。课前完成,不占用课内时间,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突破重难点上。因为课前完成节省了时间,所以课堂的容量相应增大,集中表现在练习的题型变多、难度加大,问题能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挖掘等。
二、利用导学案实现递进教学,突破重难点
我在导学案上设计对话框,而且课前强调不能写内容,一是为了顺学而教,给递进教学作铺垫。“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要素之一是递进教学。这里所说的递进教学,是以问题为主体,在诱导性地提出问题、点拨提升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将递进教学法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递进教学方法,学生逐步攻破各个知识点,自然顺畅地认识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掌握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是给课堂生成的新知识找到“练刀”的地方。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学习一强化”间隔的时间越短,以后出错的几率越低。同时,教师诱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振荡和渴望解决问题的动力,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独立看课本78页,了解用什么方法记住几月有几天的环节。因为在后续的学习、练习和考试中,都要求学生独立看题审题,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看课本、读课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要在课堂上得到体现。阅读理解能力让人感觉是那是语文基本素養,其实它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份。
三、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知识
“针对练习”是“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一个要素,即针对学情,设计随堂练习。《年、月、日》这节课练习设计思路如下:基础题(认知)一灵活题(巩固)一思考题(拓展)。练习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既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考虑优秀生。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在计算2011年全年有多少天时之所以介绍三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可以是多样的。这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继而养成遇事爱动脑筋的习惯。
判断给定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采用递进教学的方法,先教简单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看2月的天数。当2月是28天时是平年,是29天时是闰年。第二种方法是看一年的总天数。当全年有365天时是平年,有366天时是闰年。第三种方法是当不知道2月的天数,也不知道全年的天数,只给一个年份,且这一年是非整百年份,就用公历年份除以4,看结果有没有余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计算需要时间,把年份除以4的计算练习放在导学案上,让学生课前完成,从而节省很多计算时间。我在年份上作了特殊选择,选择学生语文老师和他们自己出生的年份。这就是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很好例子。把刚学完的知识应用到自己身上或身边,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学习效果较好。最后教整百年分的判断方法。练习设计由易到难,递进式设计。让学生判断不是整百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我选择一些有特别历史意义的年份,增强学生对我国一些历史知识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如果课堂上教师只强调“每四年里一般有一个闰年”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尝试做课本81页的练习题“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三个生日,猜一猜他是那一天出生的?”时,最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马上说出或者说错。这说明部分三年级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是很弱,说明学习《年、月、日》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发现每四年里一般有一个闰年,还要引导学生说出每八年里有2个闰年,每12年里有3个闰年,闰年出现的标致之一是这一年里有2月29日。直观教学和讲练结合,对低、中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必要。
四、生成学法。升华课堂教学
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课标2011版》的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新的重要教学任务被提出来。有学者通俗地把“数学思想”理解成“将具体数学知识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数学思想常常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生成学法就是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体现了几种数学思想。
(一)统计思想。导学案第一题让学生通过观察2011和2012年历表完成统计表,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这是统计思想的体现。课堂上,学生经历统计给定年份每月的天数和全年的天数等问题,体验统计的过程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生成新知识。我没旗帜鲜明地说要学习统计的思想和方法,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领悟。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经常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对它们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做出推断,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因此,小学阶段熟悉统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二)推理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这节课中,有很多计算练习。如判断给定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用到把公历年份除了4来计算,然后通过观察得数特点归纳出计算结果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的是闰年。这就应用了推理和归纳方法。在分析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中,也应用了归纳的数学方法。
(三)“转化思想”。数学转化思想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阐述:它是把一种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方法。如判断整百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三年级学生没学过,所以我教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来判断,就是看这些年份是否是400的倍数,不是400倍数的是平年,是400倍数的是润年。因为导学案里有400倍数的这个练习,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
(四)数形结合思想。拓展练习最后一题第一小题,求同一个月内经过的天数,大部分学生直接用20-14=6(天)。如果不给出示表格,单看题目字面,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20-14后还要 1。三年级部分学生还是以直观形像思维为主,通过表格的直观形像,加上老师的择机指导,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并能灵活运用。所以数形结合,能让数学学习更简单、清晰。
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在明确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善于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让数学思想引领学生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档次。
五、走进生活。生活重建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教师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出发。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有趣的情景,独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和推理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后,又帮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重建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
“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五个要素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这种教学方法目前还处初探阶段,理论还待完善,方法还在试验。但以学生为中心,追求高效课堂是永恒不变的主旨。
[关键词]前置导学;诊断定教;递进教学;针对练习;生成学法
“五要素导学教学法”是由“前置导学、诊断定教、递进教学、针对练习和生成学法”五个要素构成。我校近年都在研究和实践“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现以《年、月、日》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一、巧设导学案,落实“前置导学”
导学案的出发点是学生,这充分体现“五要素导学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教学内容,还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遵循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这节课的导学案设计简单明了,富有诱导性。导学案中部分练习内容与教材相同,大部分练习教材上没有。教材上没有的练习的作用相当于“引子”,为突破重难点服务。练习难度适中,充分照顾后进生和中层生的学习能力,基本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习信心。也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这节课的导学案大部分要在课前完成。做完当天上交,老师批阅后上课前再发给学生。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自习情况,更好地体现“五要素导学教学法”中的“诊断定教”。课前完成,让学生课前充分了解这节课学什么,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进入课堂,落实导而先学,学而后教。课前完成,不占用课内时间,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突破重难点上。因为课前完成节省了时间,所以课堂的容量相应增大,集中表现在练习的题型变多、难度加大,问题能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挖掘等。
二、利用导学案实现递进教学,突破重难点
我在导学案上设计对话框,而且课前强调不能写内容,一是为了顺学而教,给递进教学作铺垫。“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要素之一是递进教学。这里所说的递进教学,是以问题为主体,在诱导性地提出问题、点拨提升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将递进教学法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递进教学方法,学生逐步攻破各个知识点,自然顺畅地认识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掌握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是给课堂生成的新知识找到“练刀”的地方。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学习一强化”间隔的时间越短,以后出错的几率越低。同时,教师诱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振荡和渴望解决问题的动力,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独立看课本78页,了解用什么方法记住几月有几天的环节。因为在后续的学习、练习和考试中,都要求学生独立看题审题,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看课本、读课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要在课堂上得到体现。阅读理解能力让人感觉是那是语文基本素養,其实它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份。
三、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知识
“针对练习”是“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一个要素,即针对学情,设计随堂练习。《年、月、日》这节课练习设计思路如下:基础题(认知)一灵活题(巩固)一思考题(拓展)。练习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既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考虑优秀生。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在计算2011年全年有多少天时之所以介绍三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可以是多样的。这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继而养成遇事爱动脑筋的习惯。
判断给定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采用递进教学的方法,先教简单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看2月的天数。当2月是28天时是平年,是29天时是闰年。第二种方法是看一年的总天数。当全年有365天时是平年,有366天时是闰年。第三种方法是当不知道2月的天数,也不知道全年的天数,只给一个年份,且这一年是非整百年份,就用公历年份除以4,看结果有没有余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计算需要时间,把年份除以4的计算练习放在导学案上,让学生课前完成,从而节省很多计算时间。我在年份上作了特殊选择,选择学生语文老师和他们自己出生的年份。这就是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很好例子。把刚学完的知识应用到自己身上或身边,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学习效果较好。最后教整百年分的判断方法。练习设计由易到难,递进式设计。让学生判断不是整百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我选择一些有特别历史意义的年份,增强学生对我国一些历史知识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如果课堂上教师只强调“每四年里一般有一个闰年”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尝试做课本81页的练习题“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三个生日,猜一猜他是那一天出生的?”时,最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马上说出或者说错。这说明部分三年级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是很弱,说明学习《年、月、日》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发现每四年里一般有一个闰年,还要引导学生说出每八年里有2个闰年,每12年里有3个闰年,闰年出现的标致之一是这一年里有2月29日。直观教学和讲练结合,对低、中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必要。
四、生成学法。升华课堂教学
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课标2011版》的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新的重要教学任务被提出来。有学者通俗地把“数学思想”理解成“将具体数学知识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数学思想常常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生成学法就是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体现了几种数学思想。
(一)统计思想。导学案第一题让学生通过观察2011和2012年历表完成统计表,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这是统计思想的体现。课堂上,学生经历统计给定年份每月的天数和全年的天数等问题,体验统计的过程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生成新知识。我没旗帜鲜明地说要学习统计的思想和方法,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领悟。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经常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对它们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做出推断,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因此,小学阶段熟悉统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二)推理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这节课中,有很多计算练习。如判断给定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用到把公历年份除了4来计算,然后通过观察得数特点归纳出计算结果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的是闰年。这就应用了推理和归纳方法。在分析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中,也应用了归纳的数学方法。
(三)“转化思想”。数学转化思想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阐述:它是把一种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方法。如判断整百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三年级学生没学过,所以我教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来判断,就是看这些年份是否是400的倍数,不是400倍数的是平年,是400倍数的是润年。因为导学案里有400倍数的这个练习,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
(四)数形结合思想。拓展练习最后一题第一小题,求同一个月内经过的天数,大部分学生直接用20-14=6(天)。如果不给出示表格,单看题目字面,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20-14后还要 1。三年级部分学生还是以直观形像思维为主,通过表格的直观形像,加上老师的择机指导,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并能灵活运用。所以数形结合,能让数学学习更简单、清晰。
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在明确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善于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让数学思想引领学生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档次。
五、走进生活。生活重建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教师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出发。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有趣的情景,独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和推理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后,又帮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重建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
“五要素导学教学法”的五个要素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这种教学方法目前还处初探阶段,理论还待完善,方法还在试验。但以学生为中心,追求高效课堂是永恒不变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