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岛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奶在世的时候,父亲有一次要带我去东海岛,会见他的一位从省城回来的老战友。奶奶听说父亲去东海岛,赶紧走过来叮嘱父亲:“你去东海岛千万不要去附近一个叫硇洲岛的地方,听说那里是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家破国灭的不吉祥的地方。我们老家做海的人到东海岛邻近海面打鱼时,经常去硇洲岛周边收鲍鱼,开始不少人上硇洲岛歇脚,但上岛的人回来后总感觉这里不舒服、那里不顺畅,他们说硇洲岛那个地方怪石遍布,仙人掌、勒古窦、怪藤荒草丛生,十分荒野荫森,有宋皇君臣百姓的阴魂在作祟,以后经过那边再也不肯上岛。你去东海岛可千万别上硇洲岛啊!去那里不吉利!”
  作为一个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父亲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一直都不信邪,心里自然没有鬼神之说,但为了让奶奶心安,那次我们没有上硇洲岛。在湛江生活了五十多年,我也一直没机会去过硇洲岛。
  奶奶所说的“南宋家破国灭的不祥之地”硇洲(岛),古称硭洲,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是中国的第一大火山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地势险要。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城(今浙江杭州),俘虏宋恭帝及谢、全两太后并宗室官吏,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 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急急忙忙逃出临安,逃避元兵的追杀,于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一直逃亡到了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硭洲岛上病亡。料理完端宗的丧事,陆秀夫等众臣即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在岛上登基后,硭洲升格为翔龙县,改称硇洲。《宋史·二王纪》记载:“景炎二年(1277年)三月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传说赵昺即位登基典礼仪式正在进行的时候,海上突然波涛汹涌,海雾随海浪翻腾蠕动,东南海面上似有一条黄龙腾身掠过,南宋君臣认为这是紫气东来,是真龙现身保佑南宋江山的征兆!于是,宋皇赵呙下诏,于1278年改元为祥兴,擢升硇州岛为翔龙县,并计划在硇洲这个地处百越北部湾的岛外之岛安顿下来,以图复国。当时硇洲岛上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攻克雷州城,赵昺派右丞相张世杰多次带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连续打了几次败仗的张世杰率残部回到硇洲岛,觉得硇洲这个小岛,攻守都很困难,且孤立无援,不可久居,便与左丞相陆秀夫等相议,护少帝赵昺迁往新会崖山,最后与元军血战崖门,全军覆灭,陆秀夫负帝投海,苟延残喘的南宋王朝终结。另一传说是:南宋朝末代皇帝赵昺当时还未满十岁,元军攻上硇洲,少帝孤立无援,最后被元朝军队逼到海边,左丞相陆秀夫被迫负幼帝跳海,其所带的皇族遗老及随迁而来的百姓近万人,随幼帝一起跳海殉难。
  丁酉年七月初四,处暑刚过,正值台风“天鸽”到达南海之前,太阳还是那样灼人,渡轮把我们和一辆越野吉普车一起由湛江东南码头送到硇洲岛口岸。到达岛上,已是中午两点多,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我们驱车从硇洲口岸人岛的路口出发,经宋皇村,直奔宋皇井。
  这口宋皇井,是宋皇兄弟刚到岛上时,人乏马困,淡水奇缺,在人心恐慌之际,一匹老战马不停地用前足扒地,所扒之处慢慢冒出水来,君臣百姓捧而饮之,味甘清淳,宋端宗便马上下旨在此挖井,泉水涌出,不枯不竭,解决了这十余万众的饮用水之困。因井水终年不枯不竭,宋皇族被大海湮灭后,这口井700多年来一直为本地乡民所用。村民为纪念掘井人,也为纪念这段“起码有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的历史,故而为这口井立了碑,将该井命名为“宋皇井”。
  越野吉普车飞快地驶在岛上,甘蔗林犹如北方的青纱帐,蔗叶在海风吹拂下如潮水般起伏,穿过村庄,转入小路,在一小处坡地看到了“宋皇井”的指示牌。
  来到坡下,光线渐亮,一口八角井赫然显现,这就是宋皇井了。看此井深不到2米,井水白冽清澈,泉水从井中石隙潺潺而出;井四周青石板之外杂草丛生;井旁一棵参天古树,旁枝虬突,盘根错节,树叶繁茂,抬眼望不到树顶。想想700多年前,悍勇的元兵以虎豹之师挥师南下,对南宋的遗老遗少穷追不舍、一路追杀,南宋皇帝和将臣们急急如丧家之犬,一路从东南沿海丢盔弃甲逃亡到硇洲岛,文武百官将士随从人乏马困,眼睁睁望着岛屿四周大海茫茫一片水域,但咸苦的海水不能饮用,正是嗓子冒烟干渴难耐之际,多亏了这口救命井呵!时隔700多年,因为硇洲是海中岛屿,这里远离尘世,没有开发,没有翻新,使得宋皇井至今还保留着原来的景貌。这里没有宫亭楼阁,没有水泥路,甚至石板路也没有铺到井边,只有一块古朴、沧桑、简陋的石碑,在记忆着一个朝代的衰亡史。这使我想起清代吴川举人李小岩的《硇洲》诗:“天尽翔龙县,青山一发痕。石头凝战血,海角聚忠魂。穆满军全覆,田横岛尚存。不堪回首望,风雨暗崖门。”这皇族之井呵,你就是南宋王朝覆灭后留在岛上沉睡的一道发痕,记忆着一个朝代在这里终结。在默默沉睡700年的轮回中,你可看到过有皇室后人前来凭吊海角的忠魂?
  下午五点多,我们离开宋皇井,六点多,终于登上最后一班回湛江的渡轮。看着渐行渐远的硇洲岛,看着茫茫无际的大海,回想着宋皇井百年清水今尚在,不见当年掘井人,想着南宋的由盛而衰直至在大海中完全湮灭,我们心里都有不少感慨。历史總是你争我夺无尽日,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改朝换代是轮回?南宋虽然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张珏这样的忠臣良将拼死力挽,但该朝气数已尽,最终还是逃不脱亡朝灭国的命运。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祖母去世近四十年了。  我们姊妹六个,可以说都是祖母一手拉扯大的。祖母常叹息说,到我祖父这代成为单传,人丁不如别人家兴旺。她前后生下十一个孩子,因为家贫,多数早天,到头来只剩下我父亲和一個姑妈。“能把你们带大,我吃多少苦都值得!”这是句常挂在祖母嘴边的话。  的的确确,每当我生病躺在床上时,祖母总抽空守在床头,时不时用她那粗糙的脸贴着我的额头,摩挲着,说“烧得厉害”,或者说“好些了”;然后又用右手
期刊
父母的婚姻算是包办的。  還是在湘阴南阳搞社教工作的时候, 有一天,父亲收到了封夹有女孩子照片的信,他沉浸在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憧憬里。不料,这件事被当时工作组胡组长知道了,他在工作会上大声再次宣读了工作队的纪律,强调任何人不准在社教时候谈恋爱,不然就要开除。  那天晚上,胡组长把父亲单独约到外面谈心,他暗示我父亲暂时不要谈恋爱,到时他要把他在郴州工作的侄女嫁给他。  我母亲年幼时丧父,外婆因家境贫
期刊
秀儿和我同班,年长我一岁,农民家的女儿,五兄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秀儿8岁那年,她父亲在伐木时遇难;母亲身体不好,哥哥和大嫂五个人在队上挣工分养家糊口,日子清贫得很。大嫂曾向秀儿妈提起不让秀儿去念书,一是可以省学费钱,二是可帮家里干些活儿。秀儿妈不忍,秀儿也坚持要上学。她承诺放学就回家帮助妈妈干活儿,学费也不让家里操心,假期去做小工或采草药卖。  8月19日这天,为了挣学费,为了给妈
期刊
1月10日,刚刚结束第一学期的考试,回国与家人春节团聚,一降落就看到了手机弹出的新闻:“武汉确诊一例不明肺炎!”  “肺炎”这个字眼,第一次正式进入了我的脑海。随后几日,疫情迅速发酵,相关报道越来越多。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我决定离开。出去购买口罩,然而此时各大药房的口罩早已被抢购一空……  大年初一,我再次赴英。尽管途中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我决定按原计划登机。因为第二天,我大学的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当
期刊
上大学那年,一个飞雨的清晨,我第一次背上行李出远门,去离家千里的天津上大学。  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母亲领着妹妹,送我去车站。母亲没有很高的学历,但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好好读书,还叮嘱妹妹向我学习。我默默走着,想着要去千里之外,心里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不是志在千里,也不是豪情万丈,感觉自己成了一棵连根拔起的小树。透过车后玻璃回望,我看到母亲还站在那里,头发被晨风吹起,像无数根风筝线伸过来,紧
期刊
饲养员叫杜永生,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下巴上留一撮山羊胡子,夏天总是光着头,脸膛晒得黝黑。  杜饲养员熟悉牲畜的习性,每当生产队买骡马,是当仁不让的参谋。他扫一眼牲畜的四肢、毛色、眼睛、口鼻、耳轮,便可判断是否健壮,用手指伸进它们的嘴里摸摸牙齿,便知是几龄牲畜。他还掌握着母畜的发情、怀孕情况,及时寻找公畜给母畜配种,生产后细心看护,像对待初生的孩子一样用心。母牛孕期一般275至285天,平均283
期刊
建于公元6世纪的邦戈马迪村是尼泊尔最古老的村庄,是尼瓦人的群居地。  我之前做了功课,知道邦戈马迪村是除了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外唯一可以供奉“活女神”的地方。女神又称为库玛丽( Kumari),意为处女之神,是智慧女神和力量女神的象征,也是印度教王权和庇护的神源,一向受到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共同崇拜。尼泊尔上至国王,下至百姓对活女神的崇拜都非常虔诚。人们相信她拥有预知未来和治愈疾病(特别是血液病)
期刊
小时候,我跟着父母住在双沟公社医院的家属院。母亲是睢宁县双沟人,做得一手好单饼,附近没人能超过她。  双沟的单饼,做法和徐州的烙馍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徐州烙馍是把用来加热单饼的铁鏊子放在高高的灶台上,我们的鏊子是直接放在地上,周围用三块砖头垫上合适的高度,点燃柴草在鏊子下面加热的,鏊子的高度可以随时调整,方便灵活,加热均匀。母亲告诉我:“鏊子离地面近,接地气,做出来的单饼柔软,好吃。接地气的东
期刊
我第一次登山,登的是庐山。  那是80年代的一个夏天,我随一个教师旅游团一行三十六人从江汉平原腹地潜江启程,搭车到武汉,乘船走长江,又在九江登陆,然后上的庐山。时值早晨,旅游车盘山而行。因为对山的陌生,加上山上有一些时浓时淡的雾,使我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我坐在车的尾部,透过车窗玻璃上下张望,呀!向上是若隐若现的山峦,向下是陡峭无比的深渊,有一种若真若幻的走动,尽管是以车代步,我却感觉仿佛是
期刊
父亲是石匠,每次做工回来,都要把帆布袋里的那些凿子拿出来铸炼。  他坐在小木椅上,往火炉里添炭,往炭上浇点煤油,用火柴点燃,然后呼啦呼啦地拉起了风箱,先是缓缓地、轻轻地拉,随着炭火燃烧的程度,再渐渐拉快、拉大。炭火烧旺后,父亲把那些断刃的或滞钝的凿子用铁钳一根根夹着插入炉膛中烧,烧到通体发红之后,又用火钳夹出来,放在铁砧上。另外一只手,挥着铁锤用力锤、敲,如果凿刃是扁形的就捶打成扁刃,如果是圆尖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