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明白预设与生成各自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做到预设中蕴含生成,生成反过来完善预设,用充分的预设构建动态生成的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预设 生成
实施有效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里面牵涉很多教学理念,其中之一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注重教学的生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但实践中存在过于强调生成而弱化预设的倾向,如一些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课前不作任何预设,课堂上出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怪现象。这与课改前重预设轻生成的阅读教学同样属于低效教学,究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性。预设与生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又不能忽视课前的精心预设。如何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保证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有待我们探究。
一、预设的内涵
预设,顾名思义,即预案设计,是一种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策略。做好预案设计,就是要精心备课。新课程背景下广义的备课从学理的角度辨析,即教师要统揽全局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教材中入选的世界和民族文化中优秀的经典作品,作为“定篇”来处理,备课时不能囿于教学参考书,而应多搜集权威专家学者的阐释,按“理想读者”的视角,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作品浸润一番,尽可能地使学生深入感悟作品内涵。
对于视作读写知识、典型方法的文章,应该当做“例文”来处理,教学时可取之一隅、一个侧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不盲从每课都力求挖掘宏大主题的流俗,不回避“训练”。
对于与学生语文水平程度相当的选文,要作为“样本”来处理,重在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中生成教学目标。
狭义的备课指我们通常的备课,除了那些常规外,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关注教法的设计。
从实际出发分析具体学情。第一要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即让学生预习,并在课前及时反馈,从中获取许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备课,便会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设计;第三要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据文本内容,考虑相应的教法指导。
关注课后习题,落实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关注三维目标,进行“软备课”。像靳家彦老师那样胸中有课标,心中有文本,课前充分“预设”,考虑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的各种解读,并想好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弄清楚课堂生成的真正要义
生成,应该是在科学预设基础上的动态生成。它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和一流的驾驭能力与应变能力;生成须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实事求是,符合教育规律;动态生成的课堂充分体现民主,充满生命的气息。
动态生成,不是简单的“节外生枝”,而是课堂上出现的偶发性的教学资源,需要师生共同去面对。它体现在对学生独到见解的尊重,对学生错误观点的善意指正,体现在多向互动的基础上的对话,并在对话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动态生成,需要老师放下架子,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切忌以自己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在预设目标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出个性,读出精彩。
三、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预设中蕴含生成,生成反过来完善预设,使阅读教学既实现教学目标又超越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实现认知目标时,情感和价值目标得到超越。即有了充分“预设”方能确保有效“生成”,用“预设”构建“生成”的课堂。
一是紧抓偶发,捕捉可用信息。第一,在预设目标引领下善于捕捉能够对接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巧妙点化,切入框架;第二,善于制造能激起学生独特思维的“小插曲”,并展开框架;第三,善于捕捉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信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发展,并相机推进教学。
二是引导对话,关注多向互动。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上,老师要在预设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各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与文本对话。我常教的是第三学段的课文,在第一课时一般指导学生用朗读形式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脉,初步领略人物的品质特点或事物的规律,其中穿插一定比例的识字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在预设目标的引领下,将学生问题予以归纳,以便在第二课时继续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我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静思默想,并把自己的感悟用批注的形式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这样做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将“对话”深入。学生对一篇课文的解读是五花八门的,可谓“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就此打住,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任务,因为有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过于肤浅,甚至合上书本,大脑空空如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文本有“误读”现象,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交流批注成果,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生成新的资源。我从容地掌控着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之成为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资源。倘若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对于“生成”将感到手足无措。
三是善于倾听,生成教学资源。教师要做好倾听者,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然后通过话语、表情、手势、动作等形式,及时作出回应。其策略是:引导学生开口——找准生成的点;巧用学生的话——由此及彼;妙用学生的错——因势利导;善用学生的问——顺延追思;活用学生观点——随机应变。
四是重视引导学生一起倾听,把生成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教学。
四、预设目标并非一成不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课堂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对文本的感悟随时会发展变化,随着教学的推进,某些预设目标可能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的一面,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适应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三维目标的统领下合理删补,及时调整,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随机灵活取舍预设内容,对灵动的课堂作出灵活的处理,确保合理有效的生成,使学生读有所悟,学有所获。
总之,课前充分预设是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基础,更是保障。有了充分预设,才会有精彩生成,学生才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效的阅读教学将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孙春福.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课.小学语文教学,2008,6.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预设 生成
实施有效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里面牵涉很多教学理念,其中之一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注重教学的生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但实践中存在过于强调生成而弱化预设的倾向,如一些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课前不作任何预设,课堂上出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怪现象。这与课改前重预设轻生成的阅读教学同样属于低效教学,究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性。预设与生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又不能忽视课前的精心预设。如何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保证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有待我们探究。
一、预设的内涵
预设,顾名思义,即预案设计,是一种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策略。做好预案设计,就是要精心备课。新课程背景下广义的备课从学理的角度辨析,即教师要统揽全局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教材中入选的世界和民族文化中优秀的经典作品,作为“定篇”来处理,备课时不能囿于教学参考书,而应多搜集权威专家学者的阐释,按“理想读者”的视角,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作品浸润一番,尽可能地使学生深入感悟作品内涵。
对于视作读写知识、典型方法的文章,应该当做“例文”来处理,教学时可取之一隅、一个侧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不盲从每课都力求挖掘宏大主题的流俗,不回避“训练”。
对于与学生语文水平程度相当的选文,要作为“样本”来处理,重在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中生成教学目标。
狭义的备课指我们通常的备课,除了那些常规外,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关注教法的设计。
从实际出发分析具体学情。第一要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即让学生预习,并在课前及时反馈,从中获取许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备课,便会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设计;第三要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据文本内容,考虑相应的教法指导。
关注课后习题,落实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关注三维目标,进行“软备课”。像靳家彦老师那样胸中有课标,心中有文本,课前充分“预设”,考虑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的各种解读,并想好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弄清楚课堂生成的真正要义
生成,应该是在科学预设基础上的动态生成。它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和一流的驾驭能力与应变能力;生成须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实事求是,符合教育规律;动态生成的课堂充分体现民主,充满生命的气息。
动态生成,不是简单的“节外生枝”,而是课堂上出现的偶发性的教学资源,需要师生共同去面对。它体现在对学生独到见解的尊重,对学生错误观点的善意指正,体现在多向互动的基础上的对话,并在对话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动态生成,需要老师放下架子,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切忌以自己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在预设目标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出个性,读出精彩。
三、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预设中蕴含生成,生成反过来完善预设,使阅读教学既实现教学目标又超越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实现认知目标时,情感和价值目标得到超越。即有了充分“预设”方能确保有效“生成”,用“预设”构建“生成”的课堂。
一是紧抓偶发,捕捉可用信息。第一,在预设目标引领下善于捕捉能够对接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巧妙点化,切入框架;第二,善于制造能激起学生独特思维的“小插曲”,并展开框架;第三,善于捕捉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信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发展,并相机推进教学。
二是引导对话,关注多向互动。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上,老师要在预设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各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与文本对话。我常教的是第三学段的课文,在第一课时一般指导学生用朗读形式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脉,初步领略人物的品质特点或事物的规律,其中穿插一定比例的识字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在预设目标的引领下,将学生问题予以归纳,以便在第二课时继续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我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静思默想,并把自己的感悟用批注的形式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这样做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将“对话”深入。学生对一篇课文的解读是五花八门的,可谓“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就此打住,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任务,因为有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过于肤浅,甚至合上书本,大脑空空如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文本有“误读”现象,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交流批注成果,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生成新的资源。我从容地掌控着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之成为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资源。倘若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对于“生成”将感到手足无措。
三是善于倾听,生成教学资源。教师要做好倾听者,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然后通过话语、表情、手势、动作等形式,及时作出回应。其策略是:引导学生开口——找准生成的点;巧用学生的话——由此及彼;妙用学生的错——因势利导;善用学生的问——顺延追思;活用学生观点——随机应变。
四是重视引导学生一起倾听,把生成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教学。
四、预设目标并非一成不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课堂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对文本的感悟随时会发展变化,随着教学的推进,某些预设目标可能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的一面,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适应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三维目标的统领下合理删补,及时调整,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随机灵活取舍预设内容,对灵动的课堂作出灵活的处理,确保合理有效的生成,使学生读有所悟,学有所获。
总之,课前充分预设是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基础,更是保障。有了充分预设,才会有精彩生成,学生才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效的阅读教学将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孙春福.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课.小学语文教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