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新生作文现状谈“虚构”的教学阶段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wei2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虚构,很多大学新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理解片面和运用不熟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区分虚构与真实、虚构的手段单一、不能对材料进行合适的加工改造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和大学写作教师应该对虚构的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各个教学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正确、系统地接收到虚构的相关知识,写出真正符合情感要求的文章。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作文现状 虚构 教学阶段 教学重点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大一新生身上既能体现出高中学习的特点和优势,又能凸显他们知识结构和知识细节的不足。就笔者所在学校的文学院来说,基础写作课安排在大学第一学年,大一新生需要学习写作学的基础知识及部分基础性文体,并在写作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专项训练。但从近几年的大学新生的作文情况来看,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学生对于写作中的虚构不甚了解,值得大学写作教师和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
  一、大学新生在作文中理解和运用虚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未能正确理解材料虚构的含义,对材料只有简单的真假之分。
  大学新生对于虚构的理解过于片面,对材料是否虚构的判定完全依赖于材料的本身,即:材料涉及的人和事是否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否和现实生活完全一致?其评判标准完全否定了作者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中学阶段的作文学习中,语文教师特别强调材料的真实性,但部分学生在理解真实的含义时出现了偏差:片面地把虚构等同于虚假,完全把虚构与真实对立起来;对材料只有简单的真假之分,认为只要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便是虚假的。他们对来自客观生活、现实世界的信息的接收是被动的、无力的。
  《辞海》认为“虚构”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者在塑造形象时,不是简单地摹写社会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而是创造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虚构需要以某个来自生活的现实印象为初始模式或框架,通过联想和想象等一系列复杂心理过程才能完成艺術形象的塑造。只有建筑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构才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①
  而大学新生在写作时,只是做到了“摹写社会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而忽略了“创造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学生不能对生活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并运用丰富的想象,补充人物、事件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即忽略了作者在写作时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大学新生常见的作文训练:第一次、新校园、入学见闻等类似的话题中,学生将入学时的所见所闻事无巨细地全记录在了作文上,将早上起床、乘车、到校、师兄师姐的接待、办理入校手续、整理床铺、与父母分别等各个环节都写入了文章。学生认为,作文中记录的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这样写,才是真实可信的。学生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实,文章内容真实,不是作文训练的终极目的。从表面看,文章中的材料确实是发生在新生身上的实事,是真实的,但同样也是杂乱、无主题、表面化的。学生将现实照搬进文章中,让文章成为一本大账簿,显得粗糙不堪,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事事皆实,却失于平庸,很难获得读者的好感。这是没有在真实与虚构、详与略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艺术真实的真,不是与生活一模一样的真,不能仅用发生与否去判定它。
  (二)虚构的形式单一,不丰富。
  大学新生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写,其作文想象力不够。他们在进行虚构时,往往只能对故事、人物作某个细节的补充想象,或者是情节的续写,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虚构的形式和方法。当然,这也与大一学生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一个阶段性的心理特点有关,他们变得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立的东西。例如,同样是写《乔迁之喜》,中学生尚能以科幻的形式将乔迁的目的地搬到外太空的“螃蟹城”,展示作者心中对未来居住环境的设想,②表现出了中学生在想象天地中的豪迈驰骋。而大学新生更多地在“喜”字上做文章,突出“喜”的原因或者意外性等。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写作更多地转向了微观,注重细腻的心理感受,过分追求细节和技巧。这样的写作常常造成文章想象力不足,缺乏气势,微观有余,宏观不足。除了结尾续写、细节想象,其他的如梦的形式、神话的形式、科幻的形式等,大学新生都较少运用。
  (三)对材料不能进行加工改造和融合,不能将现实生活典型化。
  在大学新生的作文中,所选用的材料大都是某一具体的实事,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写出来便是什么样子,好像摄像机镜头一般,有时缺乏美感和艺术性。学生专注于记录过程,而忽略了对重要环节的突出。另外,学生习惯于在作文中只记录某一件事,缺乏联想和联系,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融合在一起反映同一个主题。如作文训练《一个跟你无关的人跌倒了》,大部分学生将作文中的“人”落到实处,将旁观者面对“跌倒”的心理一一展示,注重写旁观者的心理变化、事情最终的结局、对旁观者行为的赞同或批判。从记叙这个角度来说,材料是真实可信的,但写出来的文章平铺直叙缺少生气。大多学生只能展示一个跌倒者与一个旁观者一对一的情形,而不能将人生百态融入一篇文章中,不能将现实生活作典型化处理,不能从平凡小事中归纳出生活哲理来。简单地说,学生不能凭借联想和想象把孤立的事实加以联系,加以补充,加以美化。
  二、中学语文教师、大学写作教师须认真把握虚构的教学阶段
  长期以来,大学写作教学往往与中学作文教学脱节,而中学作文教学又常常未能将一些基本的关于虚构的知识点介绍清楚,结果造成中学、大学的作文教学完全各行其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中难以找到知识的联系,缺少对中学知识的复习和重视,学生的写作知识和能力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与中学关于虚构的教学层次进行梳理,实现大学写作课与中学语文课的有机对接。
  教师对虚构的讲解应该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要注意循序渐进。如果错过了虚构该有的教学阶段,那么学生就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课。当然,如果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对虚构的理解和运用。只有中学语文教师和大学写作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虚构真正走入学生的文章中。   (一)虚构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重点。
  1.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真实。
  真实在不同文体中的要求和表现不尽相同。一般地说,真实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在议论性文体、新闻性文体和应用性文体中,写作者必须选取真人真事,不能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如消息、通讯、调查报告、回忆录、议论文、说明文等,所用的材料,必须是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是经得起核对和检验的真实事情。真实的第二种情况是指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如小说、散文、戏剧等,其“真实”指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也就是允许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提炼、组合、变形和虚构,使生活真实转化、提升为艺术真实。中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能仅仅用生活真实的唯一标准衡量材料的真实性,而且应该尊重材料真实的多重内涵。就中学阶段常写的文体而言,学生是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的,其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包含了主观认识、审美情趣的现实生活的再现。
  2.让学生明确虚构是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之上的。
  写作时撷取生活中的素材,通过构思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必然对生活素材有所取舍,并按我们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看法、感情加以叙述和描写,这些就是艺术虚构。写作者之所以虚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实想法。因而,虚构与表达真情实感并不矛盾。
  只有建筑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构才具有真实性。“想象总是在已有的经验之间流淌和跳跃。已有经验越是充分,则想象的信道也越是宽广;相反,已有经验越是局促,则想象的信道也越是狭窄。”③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只有生活经验越丰富,想象的空间才会越大,虚构才会越可信。
  虚构不能忽略生活的本来面貌,对生活经验的重新组合应适度,不能将虚构凌驾于真实之上。虚构并不是妄加杜撰,并不是凭空捏造。写事一定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写人物要符合人物行动、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的逻辑,有情理的根据。教师要教导学生重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能站在不同人物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体验。这样才有利于今后学生在虚构人物的时候用人物自己独特的语言、动作、神态去塑造。只有多听多看多思考才能对生活有深刻的见解。只有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写出既新颖又可信的人物或事件。
  3.让学生知晓虚构的方法,重视想象的巨大作用。
  中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和家里,对于那些没有亲耳听见、亲眼看见的事怎么进行补充呢?虚构性的作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现实生活典型化,即把生活中的素材集中、概括,加工提炼。如人教版高一第二册教材上列出的《程序控制的把戏》、教参上《对门》即是。一类是科学幻想的,可以借助大胆想象、梦的形式、神话的形式、科幻的形式。例如写作者借助梦境、幻觉或者神仙境界的描写,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情感。如前文提到的中学生作文《乔迁之喜》、教参上《重生》即是采用科幻的形式。教师需让学生知道,可以从以上这两个方面对作文进行虚构,达到反映主题的目的。中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
  总之,在中学阶段讲授虚构,教师需向学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虚构是使写作者的主观认识、真实想法等得以集中体现、突出强调的一种手段。
  (二)虚构在大学作文教学中的重点。
  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虚构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虚构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艺术手法;虚构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特征;虚构是文学艺术的本体之存在。④在中学阶段,学生对虚构的理解已经初步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第二、第三层次主要有待于在大学阶段得到解决。在笔者所讲授的写作课上,没有专门的虚构专题,而是将对虚构的讲解融入文章的各个写作阶段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写作教师需要把握以下重点。
  1.让学生明确在材料处理阶段的虚构的方式。
  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写作者可以虚构。这种虚构主要是指对素材的加工和改造。这种加工和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在某一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以果戈理的小说《外套》的文本与生活原型的区别为例。小说将生活原型中的猎枪变为衣服,将不小心丢失变为被人抢去,将喜剧性结尾变为悲剧性结尾,等等,都可以看出果戈理对素材的加工改造。这样的加工改造,亦即虚构,是十分必要的,它更能凸现出小说的主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可以要求他们抓住某一件事,取其精华或有用的部分作为基础,另外再加进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使材料真正发挥其表现主题的功用。第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指出:“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⑤将几个“模特儿”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其实就是一种移花接木法,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或者事物拼凑起来,可以打破时空束缚,形成新的事物、新的形象。写人时,从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可以虚构,甚至将这个人的性格“剪贴”到另一个人身上。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托翁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由生活中不同人物的外貌和经歷融合而成的。当然,作者也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主观创造,使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成为崭新的艺术典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说其作品《丰乳肥臀》中的母亲的情感经历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学生在写人时,其人物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二者不能画等号。有的差距较小,有的差距较大,加工的方式、改造的程度更是千变万化。同样,写事也是相同的道理。第三,无特定生活原型。前面两种方法都有特定的生活原型,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情况:即没有特定的生活原型,而是作者在大量生活体验后进行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当然,此处的无生活原型只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有一点是共同的:任何原始素材不能照搬到作品中去,必须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构和组合。也就是说,从生活素材到文章中的题材,写作者必须投入大量创造性劳动,进行加工和改造,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莫言说:“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⑥就正如上文提到的大学新生所写的文章,账簿不具有审美性,它虽是一种绝对的真实,但这种真实是否就美呢?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呢?我们可想而知。   2.让学生明确构思阶段中的虚构的典型化问题。
  文章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進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虚构而成的艺术形象,往往可以而且应该比现实更高、更鲜明、更集中、更典型、更突出、更富有代表性。
  在文章构思阶段,学生需要学会对材料进行熔合,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将现实生活中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或事融合在一起,共同反映一个主题。要学会将零碎的、平凡的、甚至是破旧的生活片断统一起来,渗透自己的某种感情及生活趣味,赋予其形象性,才能动人心、移人情,为读者留下审美再创造的余地。把无数分散开来的生活断片搜集起来、集中起来,就会获得比生活本身还要重大的现实。
  “‘虚构’由‘虚’和‘构’两个字构成,‘虚’的最基本的词义是‘空’,与‘实’相对应,‘构’的最基本的词义是‘构造’、‘组合’、‘结成’,将‘虚’和‘构’两个字结合起来,其意思就是把‘空’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构造、组合、结成起来,使它们成为一种存在。虚构的最基本的意思已然是这样,进一步的问题则是虚构既然能够把那些“空”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构造、组合、结成起来,那么那些并不“空”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只是它们并不存在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场合——能不能也构造、组合、结成起来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说虚构不仅可以把那些不存在的所谓人物事物‘构造’‘组合’‘结成’起来,也可以把那些天南地北、前朝后代的事物、人物构造、组合、结成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场合。只有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才是对虚构的既有字面的理解又有深层次的理解。”⑦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虚构:故事里边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充其量是出于讲述的需要,只是构建文章情节的黏合剂,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做改动。上文提到的大学新生写“开学第一天”,有学生没有像绝大多数同学那样记流水账,而是将笔墨放在了几个最难忘的场景和瞬间:蔚蓝的天、展翅的飞鸟、师姐微笑的眼、同学兴奋的脸……事实上,可能这些难忘的场景或瞬间并不是真的就出现在“开学第一天”,也可能是第二天、第三天……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对于反映一个大学新生从高中刚跨进大学校园的那种忐忑、兴奋、憧憬的心情是没有影响的。
  3.让学生明确表达阶段中的虚构的情感性问题。
  虚构需符合生活真实,这里所讲的生活,尤其是指人的现实情感。学生在写作时,不必追求每一个情节的真实性,而应重点把握情节中所蕴藏的情感的真实性。
  文章中什么都可以虚构,包括人物、故事、情节,但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容的情感不能虚构。学生需要认识到情感的重大作用。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的桥梁就是写作者情感的真实投入。文章的虚构中必须凝结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凝结写作者真实的情感经验。一个短发的女大学生写了一篇《长发的故事》,尽管在生活中她从未留过长发,但是通过文章,她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无时无刻的一种关爱。情节是虚构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文章所反映的母女之间的深厚情感是真实的。而这种情感与人物是否真的具有长发无关。作者将自己最宝贵的最真挚的情感和心灵寄予在了文章和人物中。这样的文章即是真实可信的。情感的真实是文学艺术虚构的生命。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现实世界表面的真实,而应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真实、一种精神世界的深度的真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这就启示学生们:写的东西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这个“会有”就是指符合人的情感、心理的发展逻辑。
  当然,我们重视情感在虚构中的作用,并不是要忽略文章细节的重要性。文章中的细节一定要合情合理,要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和规律。否则,尽管情感真实,文章也同样会受到读者的质疑。
  尽管文艺界对于虚构还在不断探讨中,但是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必须在现在掌握关于虚构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大学写作教师,甚至还应该包括其他学科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
  注释:
  ①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581.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7.
  ③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5.
  ④刘安海.文学虚构的再认识[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5-16.
  ⑤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08.
  ⑥莫言.讲故事的人.http://news.sohu.com/20121208/n35983
  7823.shtml,2012-12-8.
  ⑦刘安海.文学虚构的再认识[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6.
  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JF13051。
其他文献
摘 要: 《红楼梦》作为多重主题的小说,对欲望也有着不同的演绎。它所展示的是人世间的场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境,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盘算,欲望之间的彼此碰撞,也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处境。曹雪芹也看到了欲望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发出了“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感慨,或是在判词中多运用“枉” “空”字,看到了欲望的虚无,对欲望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思。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欲望的渐近演绎:满满—淡泊—空灵,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办学特色问题是关系民办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了提升整体的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必须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办学特色。本文分析了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办学实践及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特色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
摘 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变革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要求辅导员的工作方式随之发生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线,更了解学生,本文在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角度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思想空间日趋宽松,社会发展呈现出文化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多元化的发展诉求日益显现,由就业指导而引发的生涯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热点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立了“坐标与起航工作室”这一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新载体,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药学类大学生的生涯教育模式与体系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生涯教育 坐标与起航工作室
摘 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永恒不变的期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衡量所谓“龙凤”的标准在变。发生在我们身边大量的事例,使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将来的社会要求孩子不单是掌握几项技能,最重要的具有人格魅力,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琴童 习琴 家长目的  一、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速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中国越来越
摘 要: 史学著作应该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历史本来面貌,若欲有所创新,则要提供新的史料,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原著将以上新元素复现出来,这就是读者的任务了。如同本文一样,除了呈现原著提供的新史料和新思路,还将整本书的理论布局、架构展现出来。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复现著者的思路。如同历史研究一样,研究者不可能完全重现历史,只能无限地接近它。这也使史学研究得以薪火相传。  关键词: 音乐思潮 史料
摘 要: 一例到底教学法在部分人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对于是否应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堂上使用该教学法,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种观点是:“一例到底”代表传统课堂,是填鸭式;是教师包办课堂,违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低效的应试教育,违背新课程理念。这些观点不仅忽略了“一例到底”的合理内核,更是对新课程的误解。  关键词: 一例到底 案例教学 情境教学 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
摘 要: 为了让孩子通过阅读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很多家长对其子女进行了早期识字教育。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儿童早期的识字阅读教育在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研究更多以经济收入较高的城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而很少针对农村地区儿童进行研究,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地区学生的识字能力有很大差异。作者对湖南省沅陵县七甲坪镇六所学校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后发现,这些差异反映了
摘 要: 本文运用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所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对电视剧《阿旺新传》的对白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对剧中人物在会话过程中对会话合作原则故意违背现象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对白分析是探索人物性格,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方式,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挖掘此剧的主题。同时也证明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影视剧的可行性,以期本文为这部影视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摘 要: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素以心理描写见长。在其作品中,作家广泛运用双声语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蜕化时期俄国民众复杂迷惘的心理状况。究其根源,这是西方与本土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念冲突的结果。如何穿越生命重重的困扰与冲突,最终实现心灵的回归?作者认为作家在小说中以特定的人物形象设置和情节安排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契机。  关键词: 人格分裂 复活 博爱 宽恕 道德理想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