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永恒不变的期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衡量所谓“龙凤”的标准在变。发生在我们身边大量的事例,使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将来的社会要求孩子不单是掌握几项技能,最重要的具有人格魅力,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琴童 习琴 家长目的
一、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速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重视对孩子艺术的培养,把学琴列入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项艰巨任务。钢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的目标与期望,其中很多家长为了追赶潮流,强制性地为孩子制订学琴计划,但家长本身对钢琴教育认识不足,最终陷入对儿童钢琴教育的思想误区。认为学琴容易,学琴可以成名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苦心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学习钢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思想指导。即使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很高,也不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在成千上万的琴童中,真正走上钢琴专业道路成为钢琴家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儿童学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再认识和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儿童学琴的真正意义应是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把学琴当成一种学习技能和手段,最终让他们在学琴过程中获得裨益,从而受益终身。
二、良好的习琴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钢琴弹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能由看单行谱到看双行谱,由简单的几个音符到复杂的音符、节奏、视唱、指法、分句,由弹小曲子到大型作品等,弹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谱习惯,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情绪的投入,能够在长时间复杂的练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就能很自觉地按照规则去做事和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动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做事的一种力量。许多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他们并没有因为学琴而耽误正常学习;相反,从学琴中得到的益处会对学习成绩帮助不少。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曾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这比弹琴本身要重要一百倍,它可以让人受益终身。”
三、节奏感是琴童习琴的灵魂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当他们满怀热情准备让孩子学一件乐器时,又常常会犹豫,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担心决策失误,半途而废。肯定地讲,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条件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从事音乐专业。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考察孩子的音乐天赋呢?首先就要看他们在节奏、音准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学唱歌比较快,又不跑调,节奏也稳,那就可以说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而引领他们入门的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最基本的内容。像学习文化课一样,只有掌握了听、读、写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习乐器的孩子是否就快乐?也不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不少孩子会弹琴拉琴,也通过了一级又一级的考试,但他们很少唱歌。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大人一样,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而让孩子开口,让他们学会唱歌,唱琴谱,打节奏,就是让他们快乐起来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文化课压力还比较小,早些学习视唱练耳,打节奏,使他们在听力、演唱能力得到早期的开发的同时,还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程既包括简单的音乐知识,如拍子的长短,音程原位、转位关系等;又包括文学、美学,如歌词的大量积累,这种学习势必会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鉴赏力和今后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按照正常规律,有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基础,并同时学习专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是琴童习琴成长的引路人
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平常心,温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家长对待孩子别吝啬鼓励。在课堂上,孩子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奏、演唱、满意的答问、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上感受是美好的。如果家长再及时给予鼓励,有时就会看到孩子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这就暗示我们家长:如果善于发现、捕捉儿童智慧的火花,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进取心的再激发,有助于孩子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家长在孩子习琴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鼓励的时机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语言鼓励
表扬是常用的语言鼓励方式。“很好、对、不错、嗯”等算是精辟的语言鼓励了;甚至可以用激动的声音反问孩子:“你说好不好啊?”此时家长不妨面带微笑,这样的语言肯定而准确,并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2.表情鼓励
点头、微笑,加上和蔼的笑容,是家长满意心声的流露,它足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3.动作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演奏完毕,家长顺手轻拍一下孩子的肩或摸摸头,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这样得当的动作不亚于语言嘉许的效果。
4.信号鼓励
对孩子的称赞,家长可引导周围的人群为其鼓掌。集体的友好、协调、融洽氛围是一粒美好的种子。
5.“器重鼓励”
孩子的得意之情,常萌发于教师“单独器重”之时。如:做一次示范表演或演奏一个小曲子等,此时表扬的话语早已不重要了。
鼓励是一种启发式激励教育法,是沟通孩子和家长感情,亲切师生关系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教育过程本身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准确地使用鼓励手段,会使教育目标在家长和孩子双方不断地感情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得以实现。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五、寄语琴童习琴家长的六不要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让孩子学钢琴,学艺术这本是一件好事。“习琴有道”,说的是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学好钢琴,自然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规律、道路。一厢情愿地乱来一气是不行的,在孩童学琴渐成时尚的今天,这当然是件好事。然物极必反,一哄而上的态势和琴童家长的无知短视日渐成为障碍。现提出“六不”须知供琴童家长参考。
1.不要一厢情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专门地学音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先天禀赋的差异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和教育。如果孩子对学琴并无兴趣,甚至非常厌恶学琴,家长仍然威逼孩子操练习艺,结果势必是双方都痛苦。
2.不要使用劣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初学时可以随便买架琴,等练成了再买好的,但音乐学习讲究的是对音乐的敏感,如果被劣质琴练坏了“音乐耳朵”,再想矫正过来则非常困难。
3.不要随意求师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那么教育他的老师也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贪图收费便宜,或者路近方便,不对老师的教学资格进行审查便投之门下,弄不好会延误孩子。
4.不要呵斥体罚
音乐是一种艺术教育,家长不可求强好胜,采用体罚打骂的手段,或者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加大孩子练琴的时间,这样非但无法练好琴,反而会增加孩子对练琴的恐惧感甚至厌恶感。
5.不要揠苗助长
不按照老师规定的科学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而要求一步登天式的奇迹出现,基本功没打好就急于让孩子弹奏作品甚至流行歌曲,并为之洋洋得意,这其实是在断送琴童的艺术生命。
6.不要盲目攀比
音乐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在学琴时不要一味让孩子争第一、超出别人,这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六不”须知愿慰“天下父母心”。
六、结语
对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钢琴”,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这种对音乐的兴趣及感觉尤为重要。首先,他们要喜欢音乐,爱听、爱唱、爱弹。训练他们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等方面的协调能力,同时在习琴中通过视唱练耳、节奏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童子功”是为了让他们与音乐结缘。或许他们今后不能以音乐为专业,不能用音乐倾诉,那就让他们聆听。成不了演奏者可以成为欣赏者、享受音乐。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为音乐无处不在,它所包容的远比一两件乐器要丰富博大得多。同时音乐又是一种境界,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不只是演奏的机器和工匠,而必须是高品位的人。“音乐即人品”,音乐修养和人性修养同样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更应重视的是这个过程。
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让孩子接近音乐,与音乐为友,终身相伴吧。
关键词: 琴童 习琴 家长目的
一、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速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重视对孩子艺术的培养,把学琴列入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项艰巨任务。钢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的目标与期望,其中很多家长为了追赶潮流,强制性地为孩子制订学琴计划,但家长本身对钢琴教育认识不足,最终陷入对儿童钢琴教育的思想误区。认为学琴容易,学琴可以成名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苦心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学习钢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思想指导。即使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很高,也不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在成千上万的琴童中,真正走上钢琴专业道路成为钢琴家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儿童学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再认识和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儿童学琴的真正意义应是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把学琴当成一种学习技能和手段,最终让他们在学琴过程中获得裨益,从而受益终身。
二、良好的习琴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钢琴弹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能由看单行谱到看双行谱,由简单的几个音符到复杂的音符、节奏、视唱、指法、分句,由弹小曲子到大型作品等,弹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谱习惯,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情绪的投入,能够在长时间复杂的练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就能很自觉地按照规则去做事和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动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做事的一种力量。许多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他们并没有因为学琴而耽误正常学习;相反,从学琴中得到的益处会对学习成绩帮助不少。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曾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这比弹琴本身要重要一百倍,它可以让人受益终身。”
三、节奏感是琴童习琴的灵魂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当他们满怀热情准备让孩子学一件乐器时,又常常会犹豫,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担心决策失误,半途而废。肯定地讲,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条件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从事音乐专业。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考察孩子的音乐天赋呢?首先就要看他们在节奏、音准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学唱歌比较快,又不跑调,节奏也稳,那就可以说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而引领他们入门的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最基本的内容。像学习文化课一样,只有掌握了听、读、写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习乐器的孩子是否就快乐?也不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不少孩子会弹琴拉琴,也通过了一级又一级的考试,但他们很少唱歌。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大人一样,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而让孩子开口,让他们学会唱歌,唱琴谱,打节奏,就是让他们快乐起来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文化课压力还比较小,早些学习视唱练耳,打节奏,使他们在听力、演唱能力得到早期的开发的同时,还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程既包括简单的音乐知识,如拍子的长短,音程原位、转位关系等;又包括文学、美学,如歌词的大量积累,这种学习势必会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鉴赏力和今后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按照正常规律,有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基础,并同时学习专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是琴童习琴成长的引路人
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平常心,温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家长对待孩子别吝啬鼓励。在课堂上,孩子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奏、演唱、满意的答问、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上感受是美好的。如果家长再及时给予鼓励,有时就会看到孩子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这就暗示我们家长:如果善于发现、捕捉儿童智慧的火花,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进取心的再激发,有助于孩子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家长在孩子习琴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鼓励的时机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语言鼓励
表扬是常用的语言鼓励方式。“很好、对、不错、嗯”等算是精辟的语言鼓励了;甚至可以用激动的声音反问孩子:“你说好不好啊?”此时家长不妨面带微笑,这样的语言肯定而准确,并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2.表情鼓励
点头、微笑,加上和蔼的笑容,是家长满意心声的流露,它足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3.动作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演奏完毕,家长顺手轻拍一下孩子的肩或摸摸头,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这样得当的动作不亚于语言嘉许的效果。
4.信号鼓励
对孩子的称赞,家长可引导周围的人群为其鼓掌。集体的友好、协调、融洽氛围是一粒美好的种子。
5.“器重鼓励”
孩子的得意之情,常萌发于教师“单独器重”之时。如:做一次示范表演或演奏一个小曲子等,此时表扬的话语早已不重要了。
鼓励是一种启发式激励教育法,是沟通孩子和家长感情,亲切师生关系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教育过程本身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准确地使用鼓励手段,会使教育目标在家长和孩子双方不断地感情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得以实现。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五、寄语琴童习琴家长的六不要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让孩子学钢琴,学艺术这本是一件好事。“习琴有道”,说的是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学好钢琴,自然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规律、道路。一厢情愿地乱来一气是不行的,在孩童学琴渐成时尚的今天,这当然是件好事。然物极必反,一哄而上的态势和琴童家长的无知短视日渐成为障碍。现提出“六不”须知供琴童家长参考。
1.不要一厢情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专门地学音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先天禀赋的差异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和教育。如果孩子对学琴并无兴趣,甚至非常厌恶学琴,家长仍然威逼孩子操练习艺,结果势必是双方都痛苦。
2.不要使用劣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初学时可以随便买架琴,等练成了再买好的,但音乐学习讲究的是对音乐的敏感,如果被劣质琴练坏了“音乐耳朵”,再想矫正过来则非常困难。
3.不要随意求师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那么教育他的老师也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贪图收费便宜,或者路近方便,不对老师的教学资格进行审查便投之门下,弄不好会延误孩子。
4.不要呵斥体罚
音乐是一种艺术教育,家长不可求强好胜,采用体罚打骂的手段,或者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加大孩子练琴的时间,这样非但无法练好琴,反而会增加孩子对练琴的恐惧感甚至厌恶感。
5.不要揠苗助长
不按照老师规定的科学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而要求一步登天式的奇迹出现,基本功没打好就急于让孩子弹奏作品甚至流行歌曲,并为之洋洋得意,这其实是在断送琴童的艺术生命。
6.不要盲目攀比
音乐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在学琴时不要一味让孩子争第一、超出别人,这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六不”须知愿慰“天下父母心”。
六、结语
对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钢琴”,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这种对音乐的兴趣及感觉尤为重要。首先,他们要喜欢音乐,爱听、爱唱、爱弹。训练他们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等方面的协调能力,同时在习琴中通过视唱练耳、节奏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童子功”是为了让他们与音乐结缘。或许他们今后不能以音乐为专业,不能用音乐倾诉,那就让他们聆听。成不了演奏者可以成为欣赏者、享受音乐。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为音乐无处不在,它所包容的远比一两件乐器要丰富博大得多。同时音乐又是一种境界,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不只是演奏的机器和工匠,而必须是高品位的人。“音乐即人品”,音乐修养和人性修养同样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更应重视的是这个过程。
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让孩子接近音乐,与音乐为友,终身相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