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和创新。在新形势下,以学生为本,注重信息化融合创新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助燃剂。只有创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学模式,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课程。
进入新千年以来,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飞跃,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近年来,课堂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模式,方法单一,呈现呆板、枯燥的局面,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创新的教学环境。
一、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1.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首先,要以教师培训为先导。从办公软件的使用到简单的课件制作等等,使老师们对各种应用平台由了解到熟悉、由熟悉到应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应用水平,为信息化融合教学打下实践基础。同时,加强学校信息平台创新建设,将教师的资源、课件、视频、课案等分享到平台,为教学教研提供共享平台和有力的支撑。
其次,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往传统教学的单一组织形式把学生当作“规格”和“型号”完全相同的“材料”进行批量加工。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突破单一授课制,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体来说,数字化的环境都能使其“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目前,可以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基于能力差异和合作的分组教学、基于个别指导的开放教学、基于学校的网络化教学、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等等。当然最好把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应用,才能有效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2.创新教材,促进信息化整合
创新学科教材,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编写好教材,才能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华南师大教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将教育信息技术中的三大功能(对象、教材、方法)统一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材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粮草”,只有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使其适应信息技术的需求,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与信息技术课堂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教学中就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来临,学校课堂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应当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条件和可能,要使这种“条件和可能”成为现实,就需要从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传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因材施教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乐学,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有特色地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许多的概念、规律、环境,从抽象变具体,从复杂变简单,将呆板、单一、枯燥的学科知识以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有机组合,图、文、声、形、像并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呈现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化与学科融合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整合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新方法,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成功、取得新发展。
信息技术的运用前途虽然一片光明,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地位。当前,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和研究技能,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没有明确的理性认识,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另外,部分学校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这些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兢兢业业,大胆创新,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 晁芳芳
进入新千年以来,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飞跃,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近年来,课堂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模式,方法单一,呈现呆板、枯燥的局面,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创新的教学环境。
一、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1.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首先,要以教师培训为先导。从办公软件的使用到简单的课件制作等等,使老师们对各种应用平台由了解到熟悉、由熟悉到应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应用水平,为信息化融合教学打下实践基础。同时,加强学校信息平台创新建设,将教师的资源、课件、视频、课案等分享到平台,为教学教研提供共享平台和有力的支撑。
其次,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往传统教学的单一组织形式把学生当作“规格”和“型号”完全相同的“材料”进行批量加工。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突破单一授课制,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体来说,数字化的环境都能使其“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目前,可以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基于能力差异和合作的分组教学、基于个别指导的开放教学、基于学校的网络化教学、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等等。当然最好把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应用,才能有效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2.创新教材,促进信息化整合
创新学科教材,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编写好教材,才能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华南师大教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将教育信息技术中的三大功能(对象、教材、方法)统一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材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粮草”,只有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使其适应信息技术的需求,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与信息技术课堂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教学中就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来临,学校课堂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应当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条件和可能,要使这种“条件和可能”成为现实,就需要从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传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因材施教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乐学,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有特色地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许多的概念、规律、环境,从抽象变具体,从复杂变简单,将呆板、单一、枯燥的学科知识以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有机组合,图、文、声、形、像并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呈现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化与学科融合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整合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新方法,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成功、取得新发展。
信息技术的运用前途虽然一片光明,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地位。当前,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和研究技能,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没有明确的理性认识,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另外,部分学校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这些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兢兢业业,大胆创新,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