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的咆哮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艺术推崇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在现代艺术的逻辑架构中,对现实的“模仿”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主导性原则。后现代艺术则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域表达对现实的理解。本文选取后现代艺术家德勒兹对培根作品审视这个视角来观察后现代艺术的基本走向,试图理解正在在艺术界蔓延的后现代思潮。
  关键词复制 图解 极端表现主义 立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45-01
  
  写作本文的灵感来源于后现代艺术家德勒兹的一本艺术批评著作《感觉的逻辑》,德勒兹在书中通过对后现代画家弗兰西斯·培根具体作品的解读,阐述了培根的创作理念、艺术突破及审美思想。
  现代艺术依据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奠基的传统创作理念,现代派画家大多崇尚自然主义,将写实主义作为自身创作的内在规定逻辑。后现代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路径,可以说,“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完全性颠覆,它通过破碎、去中心化的思维框架力图打破现代性的叙事维语,对现代性图解、叙述功能的改写构成后现代艺术的基本走向,”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表现主义、立体(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为主要代表,而培根则集这四者于一身,成为了后现代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对“血肉”的夸张运用,对人体最真实的怜悯使得灵与肉在幽暗处开始了不同以往的咆哮。
  一、拒绝再现的极端表现主义
  培根称自己为智力上的悲观主义者,却是感觉上的乐观主义者,他无法勾勒周遭世界的惊恐,却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叫喊。这便是后现代艺术拒绝再现的体现。绘画不是摄影,画作不可能充当照片的功能,它不是单纯地复制,所谓的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早已流入俗套,培根想发起一场有关“形象”的革命,而非“形象化”,形象化是对真实的扭曲,只有形象能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即使是错位、变形的形象。
  在这种图画逻辑的疏引下,他选择了肉、叫喊、雨伞一系列的意象。《人与肉》中,教皇惊恐地坐在椅子上,正这幅画中,培根几乎没有描绘教皇的面部器官,只看的见他的表情:惊恐而孤单,同时,教皇的身体叙述也被弱化,画作中最抢眼的就是悬挂的肉。“肉并非死去了的肉体,它存留着一切痛苦,并在它身上保存了新鲜肉体的全部色彩”,再說说“咆哮”,培根的十字架刑系列放肆地展露叫喊,展露的方式是错置、变形,从卡夫卡的“甲壳虫”开始,错置、变形就成为后现代艺术惯常使用的手法之一。在培根的内心世界里,身体没有器官,有的只是层次和界限。
  二、单面画布的沦陷
  后现代著名画家杜尚开启了达达主义的先锋,他用小便器告诉我们艺术能以这样的姿态还原真实。随之而来的便是风起云涌的材质多元化:奥本海姆用《皮毛午餐》告诉我们人类奴役自然的真实;玛格力特用烟斗告诉我们悖论的真实……而培根尽管使用的还是画布,但他却用圆形场地的多维空间责难画布。
  德勒兹称“有两种方法能超越具像:或者是转向抽象,或者是走向形象”。在前面笔者已经阐述了培根走向形象的极端表现主义,下面我将接着叙述培根诉诸于立体主义的尝试,在培根立体主义的尝试中透视后现代的立场。
  看培根的绝大多数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始终在一个圆形场地或立方场地里肆意发挥。我相信这是对现代画“一维感”的委婉诘难,现代画只有胆量在画布上平面地显现,而观赏者却丧失了可以触碰的身临其境感。德勒兹认为培根在具像和抽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
  培根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到达可以触觉的质感?他选择了三联画和立体感的形式,即一副作品以三张相联的画来展现,通常左右两边的画充当中心画的见证者,这本身就是一种立体感,他打开了更广阔的视觉领域,营造出一种在场感。
  培根总是大胆地展现人的私密空间,而在我看来培根其实是诉诸一种生命的荒谬感,他迷恋马桶、洗脸池、床,因为这些反人性的器具本身却有一个“温情”的孔或洞让我们逃离现实世界的规训,培根在对这些私密空间的偏好中为我们开拓着逃离真实世界的通道。
  三、结语
  究竟何谓“真实”?不敢说后现代画家就在描画真实,至少他们在忠实地揭露真实,我们每天言说的世界、目睹的面貌、接受的真相、承认的规范并非都是真实,甚至我们自己的脸,我们的躯体并非就像逻辑常态和生物原则所规定的那样按照秩序就范。正如德勒兹的后现代视角诉诸于“断裂感”一样,以培根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也像是无基础的碎片,淋漓尽致地展现精神分裂从来不是过错,关键在于审美主体如何观照审美对象,没有人是完整的,甚至世界上没有完整,如“块茎”一般,失去中心支撑的根须向四方发散。
  剑走偏锋的后现代艺术注定无法成为主流,更不能主导今后艺术史的基本走向,但它人性化的真实感,大胆地创意却给艺术史添了一道亮色。尽管作品都是断裂的,关于作品的论述也是断裂的,甚至透过作品,我们惊异地窥见画家的内心也是分裂的,然而他们面对艺术和生活的坦诚和忠实不得不让我们折服。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森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雅克·德比奇等著.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吉尔·德勒兹著.董强译.感觉的逻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仲裁前置”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建立之初及相当一段时间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越来越复杂,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处理新问题时逐渐呈现弊端,建立新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社会现实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仲裁前置 专属管辖 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39-02    
摘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财经院校法学教育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本文指出财经院校法学教育应当依托财经院校学科知识背景,明确目标定位,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改革法学教学方法,加强法律职业教育,培养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财经院校 法学教育 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9年山西省政府对省内煤炭业的整合和重组整合产业后的权力逐渐膨胀,以一种假设的论证方式思考权力过于膨胀后出现的垄断现象,力求探明当代社会政府权力与经济繁荣的关系。  关键词权力膨胀 垄断 山西煤炭整合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97-01    一、山西省煤炭整合概要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摘 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大主题,但其意义不再局限于各国自身经济的发展,更强调整个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共同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本质和价值取向上与经济法所要追求的理念存在相容性和共通性,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对经济法的发展理念进行更新是必要且可行的。  关键词理念 可持续发展 更新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
摘要《街头文化》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尘埃,重现古老成都社会精英与下层民众为争夺生存空间而上演的斗争,重构了昔日街头生活场景,再现了成都韵味。  关键词街头文化 城市文化史 都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44-01    文化是传承文明的载体,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继承发展、魅力四射的源泉。马敏教授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得到快速提高,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3亿。而博客的兴起,更是为各种声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对一个个焦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表达观点,而这些表达所针对的问题又很多时候凝聚在司法领域,并最终在不同程度对司法结果发生了影响。许多引发网络轰动的个案,如“许霆案”,如果说这起案件对司法的影响还是正面的话,那么,最近在全国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则是
摘要辨认是识别和确认嫌疑人等有关案件证据的一项侦查措施,在侦查和司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辨认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在实施辨认阶段时出现差错。本文指出为了更好的进行侦查和为审判提供正确的证据,我国应加强防范错误辨认,以便更快更准确的缉捕犯罪嫌疑人,提高办案效率。  关键词辨认错误辨认侦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169-01  
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国家通过公共外交加强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对话和沟通,能够有效的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突发事件的高曝光率、高扩散性、高关注度,使得国家面临重大的挑战,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为改善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公共外交突发事件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821文献标识
摘要从现代刑事诉讼结构和律师辩护制度之目的的视角考察,律师辩护制度的设立,不仅在于加强刑事被告人的辩护能力,保障其程序主体地位,更在于通过加强刑事被追诉者的辩护能力,以促进控辩对抗,从而保障刑事诉讼发现真实的程序功能,以维系控、辩、审各自独立互相制约的刑事诉讼结构,并维护现代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制度目的,以及建基其上的国家刑事司法的法治国诉求。故而,律师辩护之独立性有其制度基础和制度目的。  关键词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现代民法的帝王原则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多种学说,其中由徐国栋教授提出的并在《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一书中系统阐释的“两种诚信说”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今后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在立法实践与运用中一定程度上却缺乏可行性与操作性,与我国国情具有一定差距。  关键词客观诚信 主观诚信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