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6-0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0岁,因双侧输卵管结扎绝育术后5年,切口增生物形成2次就诊。首次在绝育术后3年就诊,主诉:3年前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后7天伤口Ⅰ期愈合拆线,3月后发现伤口隆突性增生物生长,即到当地卫生所就诊,按“瘢痕增生”未作特殊处理。此后该增生物逐渐增长,3年后就诊时肿物约3㎝×4㎝大小,高出皮肤约0.6㎝,蘑菇状(如下图),表面皮肤光薄,平坦,有假包膜,头部大于根部,根部宽度于切口长度相等,淡粉色,肿物质脆,血供丰富,周围组织无红肿症状。首次就诊后按“瘢痕疙瘩”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手术只切除肿物部分,未对周围正常皮肤及皮下筋膜作足够处理,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拆线。第2次就诊于绝育术后5年,“瘢痕疙瘩” 切除术后2年;主诉:“瘢痕疙瘩” 切除术后3月又发现肿物生长,生长速度和形状与首次相同,无特殊异常感觉。这次我们注意到该病并不像一般的瘢痕增生,于是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分析,查阅资料,初步诊断为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考虑到该病复发、恶变的可能及后续治疗,遂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后经相关医院的诊治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2讨论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比较少见,早期常被误诊为“瘢痕疙瘩”,两者区别:瘢痕组织是伤口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形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形成的,可成肿物突出表面,根大头小,生长有一定局限性,无恶变,除美容外一般不做特殊处理;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多见于皮肤损伤而引起的纤维增生,呈蘑菇、球形或分叶状生长,根小头大,局限性差,低度恶性,切除后局部极易复发,有统计为20%~49%,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出现血道转移。外科根治性扩大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即切除距肿瘤3㎝以上正常组织及深筋膜,手术操作应轻柔,避免使用电刀,以减轻对真皮的刺激,切忌粗暴,避免长时间牵拉卡压皮肤,从而减小复发率。手术后应随访3~5年。
(收稿日期2013-04-07)(编辑阿尔甫·买买提尼亚孜)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0岁,因双侧输卵管结扎绝育术后5年,切口增生物形成2次就诊。首次在绝育术后3年就诊,主诉:3年前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后7天伤口Ⅰ期愈合拆线,3月后发现伤口隆突性增生物生长,即到当地卫生所就诊,按“瘢痕增生”未作特殊处理。此后该增生物逐渐增长,3年后就诊时肿物约3㎝×4㎝大小,高出皮肤约0.6㎝,蘑菇状(如下图),表面皮肤光薄,平坦,有假包膜,头部大于根部,根部宽度于切口长度相等,淡粉色,肿物质脆,血供丰富,周围组织无红肿症状。首次就诊后按“瘢痕疙瘩”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手术只切除肿物部分,未对周围正常皮肤及皮下筋膜作足够处理,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拆线。第2次就诊于绝育术后5年,“瘢痕疙瘩” 切除术后2年;主诉:“瘢痕疙瘩” 切除术后3月又发现肿物生长,生长速度和形状与首次相同,无特殊异常感觉。这次我们注意到该病并不像一般的瘢痕增生,于是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分析,查阅资料,初步诊断为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考虑到该病复发、恶变的可能及后续治疗,遂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后经相关医院的诊治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2讨论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比较少见,早期常被误诊为“瘢痕疙瘩”,两者区别:瘢痕组织是伤口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形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形成的,可成肿物突出表面,根大头小,生长有一定局限性,无恶变,除美容外一般不做特殊处理;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多见于皮肤损伤而引起的纤维增生,呈蘑菇、球形或分叶状生长,根小头大,局限性差,低度恶性,切除后局部极易复发,有统计为20%~49%,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出现血道转移。外科根治性扩大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即切除距肿瘤3㎝以上正常组织及深筋膜,手术操作应轻柔,避免使用电刀,以减轻对真皮的刺激,切忌粗暴,避免长时间牵拉卡压皮肤,从而减小复发率。手术后应随访3~5年。
(收稿日期2013-04-07)(编辑阿尔甫·买买提尼亚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