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国内一些为数不少的人,打着“艺术”、“创新”的幌子,全盘否定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混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他们或放血、或自残自虐、或吃死婴,甚至吃粪便,不断制造无美艺术混乱无序场景,用早已过时的后现代主义颠覆着艺术的本质。他们的一些荒谬绝伦的腐朽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造成了一般人对艺术的误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澄清,以捍卫和拓展中国严肃艺术的圣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颠覆 艺术本质
近年来,国内一些为数不少的人,打着“艺术”、“创新”的幌子。全盘否定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混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他们或放血、或自残自虐、或吃死婴。甚至吃粪便,不断制造无美艺术混乱无序场景,用早已过时的后现代主义颠覆着艺术的本质。他们的一些荒谬绝伦的腐朽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造成了一般人对艺术的误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澄清,以捍卫和拓展中国严肃艺术的圣地。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自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那就是后工业革命时代高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心理失调压力的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物欲膨胀、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所导致的理性失落和感性沉沦的畸形产物。尽管它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特定时代的“艺术”的反映。把艺术当作个人简单庸俗病态的情绪渲泄工具,或沦为商业文化的奴仆,或成为今天殖民文化的代表。从而构成对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特性的颠覆。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相继进入高新技术兴起并迅猛发展的时代,商业文化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的同时,又在受着欲望的折磨。人类在惊人地创造着财富,又在惊人地消耗着财富。在创造与消耗的过程中,人被异化为失去理性和感情的物,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和反映着自然魅力的艺术所特有的感受力。在商业文化与日俱增的刺激下逐渐麻木不仁。整个社会便在欲望的驱使下疯狂起来。艺术也随之逐渐失去与人的亲和力及陶冶性情、提高心性的功能,而逐渐沦为商业文化的奴仆,沦为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附庸,它的鲜活的生命之树逐渐枯萎。高雅脱俗的审美本性消融到大众媒介腐蚀溶剂中去了。一些媚俗的艺术家试图将大众媒介的生动性转移到已经枯萎的语言中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使艺术振拔起来,反而迷途忘返,越陷越深。由于它与艺术的生命韵律相违,违背了艺术的最本质的精神,使他们追求变的越来越野、与大众无关、与艺术使命无关、与我们共同的精神生存需要无关,成为了别人毫无意义的游戏。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而且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在根本的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艺术绝不是粗鄙的渲泄,也不是丑陋的展示。更不是血腥和残暴,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充溢着人的鲜活的生命精神与人性的关怀。艾论·温诺在其著作《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中认为“艺术”应是一个开放性概念,它应当紧随着人类创造力步伐向前发展。她说。我们在谈论艺术时。或者考虑一个东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被成为艺术品。创造是艺术的生命,任何因循守旧的艺术作品都将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推动锐势。艺术创造不是创造的一个事物作品,而是创造一种运动,一种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创造美的意境活动。对美的意境的追求是一切艺术的起点和目的,在这种创造过程中,人们无法用科学的理性辨析深入其中,因为它不是外物,而是根植与生命活动之中。只有我们处于一种与艺术和审美相关的、更为深层、更具有活力的生命领悟和存在状态。我们才能超越一般认识经验,进入一种鲜活的、难以言传的瞬间性的深层体验中去。
按照符号美学的观点,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人类创造出的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和对象化。卡西尔认为“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人性,人的本质永远处于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因此,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人们通常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实际上,情感作为艺术的一种构成力量,只是作为生命能力的一部分,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已被转化为各种行动。面对艺术,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某种情感的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和“制作”。这一过程是流动性的、不可重复的。人类总是处于生命的流动中。柏格森认为:艺术在生命之流中,在生命本能的;中动下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诗化的世界。如果说艺术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它是我们对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创造活动过程及其精神的享受。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之所以受世人敬重。并不在于他对造型和色彩的敏锐把握,而在于他们能从那些静态的材料中发现并创造出动态的生命的形式力量,生命在自我塑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艺术作为人的本性的外化,正是使人自身从生命的痛苦和有限中超越到生命的幸福和无限。艺术就是人类自我生命塑造过程中的一种形式。
按照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艺术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塑造,老庄哲学把“道”视为万物之性,中国艺术家始终认为哲学智慧、道德精神、艺术情怀是三位一体的。《周易——乾·象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使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乃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亦即天地之“太和元气”。《易传》以为保全太和之气,就能得乾元之助,涉取宇宙造化之伟力。它化生万物,是万物之始。因此。中国艺术家将天地自然看作流转不居彼此相联的气化世界。气是缥缈难见的。但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之中,运动是气存在的条件。以气的眼光看世界,则是在联系中将世界看作活的世界。这一世界乃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郑板桥云:“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化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已。”石涛“一画”说,即是化生宇宙之一团混沌之气。司徒空“饮之太和”之思想是元气说在诗学领域中的延展。这些都说明,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不仅要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形态,同时还要追求本源,去发掘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底蕴。一团烟岚,一片苍林。一湾溪水,经过艺术的转化。都是画家性灵的显现。因此艺术是“道”,是“气”,是艺术家的性灵。是对生命中精神性的一种塑造。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艺术史吧。在古代希腊,帕尔卡女神像那使人热血沸腾的腹部,那用力挺起的上身以及涌向头部的如同汹涌波涛的动感,证明了希腊人是将外在世界的和谐看作人类的美好追求,艺术就是对充盈着生命活力和生动和谐的摹仿。基督教否定思想对造型艺术的解释,文艺复兴以后,重新恢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艺术家始终是在题材和精神环绕着的绘画形式中进行了神奇的旅行,在肌肤与树木间开辟胜利的通道。到19世纪印象派的出现,首次使生 命精神完全从形式的深渊中脱离出来,得以自由的张扬。印象派的出现触及了欧洲传统艺术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突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长期建立起的模拟自然真实的“章法”。新兴艺术家们开始改变临摹自然表象的造型观和叙述性内容,由模仿冲动转为创作冲动,去主动解剖自然,重新安排自然,。并有意识地探索内在情感的表达。在注重光与色的表现上,追求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醉心于色彩绚烂的颤动。他们虽然有忽视作品社会内容的倾向,而侧重表现绘画本身的艺术表现价值。在绘画艺术史上首次主动将触角伸入艺术家的感性世界,特别是后期印象派摒弃了对光与色片面追求。强调艺术要表现画家自我感受的主观情感。他们的艺术表现推崇线条和色彩,主张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物象。要用自身的生命感受去改造客观外在的世界。例如梵高就将强烈的生命情感贯穿到他对笔触的通盘运用中,笔触、节奏、色彩和厚深的弯曲神奇地表现出描绘对象的内存生命节奏。
历史进入20世纪,欧洲沉陷于社会和精神的危机之中。资本主义由自由经济走向垄断经济,财富不均,社会混乱,战乱频繁。大批艺术家在心灵震撼之中转向对人类文明的怀疑反叹。是否艺术还需要在真善美的框架下表达以探索。于是灰色的,变态的最后导致血腥暴力的结果便是自然的结果。
由于没有了理性的光芒,受伤的感性如脱缰的野马,把一代人带向了无序的混乱。今天我们举目四顾,恐怕得到的只是所谓艺术带给我们的惊恐,而难以再有一点久久的感动与精神的辉煌,这是所谓现代社会在加速运行中刺耳的惊叫与鸣响。但愿它也能从反面唤醒对美的良知。
当回顾和反恩上述艺术发展的历程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物我对立,还是后来的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无论是描摹对象,还是反观自我身心。都贯穿着一个中心红线。就是对于人的生命精神高度关注,尽管人们对于艺术本质和审美特性的认识理解有异。但都把艺术视为生命精神的体现。
以此为基点来观察后现代艺术,它所主张的寻找的精神层面,可谓另有其衷,虽然它也是强调主观表现。但只是血腥和扭曲、粗俗、丑陋、阴暗:虽然用身体作画,强调生命体验。但只是原始劣性简单的表演,是对真正艺术的玩弄。以消极的、非美的、无政府的和破坏性的形式,以反艺术的手段取得了对艺术的颠覆。他们所“制作”的一系列闻所未闻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勒瓦的在两道相隔十几米的墙之间跑过来,跑过去,直到他累倒为止,还是伯登把自己锁在三个极小的空间五天之久,连续22天的禁食和卧床。抑或是拉马雷计划在一年后自杀,均以自己的身体直接作为一个表达和体验的工具,不仅没有使人们感到其中的生命精神,反而感到荒谬和可笑。不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和“艺术家”解释的何等玄妙,我看那些极其荒诞的恶作剧式的“艺术创作”只能解释为对现代都市疯狂的物欲大潮带来人性的“异化”的一种自嘲和啼笑皆非的一种幽默罢了。人们从这种“幽默”中,所得到的感悟是艺术的悲哀和他们的穷途末路,后现代主义只是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逆流。是艺术的糟粕。艺术是颠覆不了的。逆艺术历史发展潮流而动,留下的只是笑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颠覆 艺术本质
近年来,国内一些为数不少的人,打着“艺术”、“创新”的幌子。全盘否定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混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他们或放血、或自残自虐、或吃死婴。甚至吃粪便,不断制造无美艺术混乱无序场景,用早已过时的后现代主义颠覆着艺术的本质。他们的一些荒谬绝伦的腐朽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造成了一般人对艺术的误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澄清,以捍卫和拓展中国严肃艺术的圣地。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自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那就是后工业革命时代高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心理失调压力的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物欲膨胀、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所导致的理性失落和感性沉沦的畸形产物。尽管它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特定时代的“艺术”的反映。把艺术当作个人简单庸俗病态的情绪渲泄工具,或沦为商业文化的奴仆,或成为今天殖民文化的代表。从而构成对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特性的颠覆。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相继进入高新技术兴起并迅猛发展的时代,商业文化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的同时,又在受着欲望的折磨。人类在惊人地创造着财富,又在惊人地消耗着财富。在创造与消耗的过程中,人被异化为失去理性和感情的物,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和反映着自然魅力的艺术所特有的感受力。在商业文化与日俱增的刺激下逐渐麻木不仁。整个社会便在欲望的驱使下疯狂起来。艺术也随之逐渐失去与人的亲和力及陶冶性情、提高心性的功能,而逐渐沦为商业文化的奴仆,沦为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附庸,它的鲜活的生命之树逐渐枯萎。高雅脱俗的审美本性消融到大众媒介腐蚀溶剂中去了。一些媚俗的艺术家试图将大众媒介的生动性转移到已经枯萎的语言中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使艺术振拔起来,反而迷途忘返,越陷越深。由于它与艺术的生命韵律相违,违背了艺术的最本质的精神,使他们追求变的越来越野、与大众无关、与艺术使命无关、与我们共同的精神生存需要无关,成为了别人毫无意义的游戏。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而且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在根本的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艺术绝不是粗鄙的渲泄,也不是丑陋的展示。更不是血腥和残暴,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充溢着人的鲜活的生命精神与人性的关怀。艾论·温诺在其著作《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中认为“艺术”应是一个开放性概念,它应当紧随着人类创造力步伐向前发展。她说。我们在谈论艺术时。或者考虑一个东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被成为艺术品。创造是艺术的生命,任何因循守旧的艺术作品都将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推动锐势。艺术创造不是创造的一个事物作品,而是创造一种运动,一种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创造美的意境活动。对美的意境的追求是一切艺术的起点和目的,在这种创造过程中,人们无法用科学的理性辨析深入其中,因为它不是外物,而是根植与生命活动之中。只有我们处于一种与艺术和审美相关的、更为深层、更具有活力的生命领悟和存在状态。我们才能超越一般认识经验,进入一种鲜活的、难以言传的瞬间性的深层体验中去。
按照符号美学的观点,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人类创造出的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和对象化。卡西尔认为“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人性,人的本质永远处于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因此,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人们通常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实际上,情感作为艺术的一种构成力量,只是作为生命能力的一部分,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已被转化为各种行动。面对艺术,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某种情感的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和“制作”。这一过程是流动性的、不可重复的。人类总是处于生命的流动中。柏格森认为:艺术在生命之流中,在生命本能的;中动下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诗化的世界。如果说艺术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它是我们对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创造活动过程及其精神的享受。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之所以受世人敬重。并不在于他对造型和色彩的敏锐把握,而在于他们能从那些静态的材料中发现并创造出动态的生命的形式力量,生命在自我塑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艺术作为人的本性的外化,正是使人自身从生命的痛苦和有限中超越到生命的幸福和无限。艺术就是人类自我生命塑造过程中的一种形式。
按照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艺术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塑造,老庄哲学把“道”视为万物之性,中国艺术家始终认为哲学智慧、道德精神、艺术情怀是三位一体的。《周易——乾·象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使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乃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亦即天地之“太和元气”。《易传》以为保全太和之气,就能得乾元之助,涉取宇宙造化之伟力。它化生万物,是万物之始。因此。中国艺术家将天地自然看作流转不居彼此相联的气化世界。气是缥缈难见的。但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之中,运动是气存在的条件。以气的眼光看世界,则是在联系中将世界看作活的世界。这一世界乃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郑板桥云:“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化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已。”石涛“一画”说,即是化生宇宙之一团混沌之气。司徒空“饮之太和”之思想是元气说在诗学领域中的延展。这些都说明,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不仅要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形态,同时还要追求本源,去发掘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底蕴。一团烟岚,一片苍林。一湾溪水,经过艺术的转化。都是画家性灵的显现。因此艺术是“道”,是“气”,是艺术家的性灵。是对生命中精神性的一种塑造。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艺术史吧。在古代希腊,帕尔卡女神像那使人热血沸腾的腹部,那用力挺起的上身以及涌向头部的如同汹涌波涛的动感,证明了希腊人是将外在世界的和谐看作人类的美好追求,艺术就是对充盈着生命活力和生动和谐的摹仿。基督教否定思想对造型艺术的解释,文艺复兴以后,重新恢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艺术家始终是在题材和精神环绕着的绘画形式中进行了神奇的旅行,在肌肤与树木间开辟胜利的通道。到19世纪印象派的出现,首次使生 命精神完全从形式的深渊中脱离出来,得以自由的张扬。印象派的出现触及了欧洲传统艺术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突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长期建立起的模拟自然真实的“章法”。新兴艺术家们开始改变临摹自然表象的造型观和叙述性内容,由模仿冲动转为创作冲动,去主动解剖自然,重新安排自然,。并有意识地探索内在情感的表达。在注重光与色的表现上,追求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醉心于色彩绚烂的颤动。他们虽然有忽视作品社会内容的倾向,而侧重表现绘画本身的艺术表现价值。在绘画艺术史上首次主动将触角伸入艺术家的感性世界,特别是后期印象派摒弃了对光与色片面追求。强调艺术要表现画家自我感受的主观情感。他们的艺术表现推崇线条和色彩,主张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物象。要用自身的生命感受去改造客观外在的世界。例如梵高就将强烈的生命情感贯穿到他对笔触的通盘运用中,笔触、节奏、色彩和厚深的弯曲神奇地表现出描绘对象的内存生命节奏。
历史进入20世纪,欧洲沉陷于社会和精神的危机之中。资本主义由自由经济走向垄断经济,财富不均,社会混乱,战乱频繁。大批艺术家在心灵震撼之中转向对人类文明的怀疑反叹。是否艺术还需要在真善美的框架下表达以探索。于是灰色的,变态的最后导致血腥暴力的结果便是自然的结果。
由于没有了理性的光芒,受伤的感性如脱缰的野马,把一代人带向了无序的混乱。今天我们举目四顾,恐怕得到的只是所谓艺术带给我们的惊恐,而难以再有一点久久的感动与精神的辉煌,这是所谓现代社会在加速运行中刺耳的惊叫与鸣响。但愿它也能从反面唤醒对美的良知。
当回顾和反恩上述艺术发展的历程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物我对立,还是后来的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无论是描摹对象,还是反观自我身心。都贯穿着一个中心红线。就是对于人的生命精神高度关注,尽管人们对于艺术本质和审美特性的认识理解有异。但都把艺术视为生命精神的体现。
以此为基点来观察后现代艺术,它所主张的寻找的精神层面,可谓另有其衷,虽然它也是强调主观表现。但只是血腥和扭曲、粗俗、丑陋、阴暗:虽然用身体作画,强调生命体验。但只是原始劣性简单的表演,是对真正艺术的玩弄。以消极的、非美的、无政府的和破坏性的形式,以反艺术的手段取得了对艺术的颠覆。他们所“制作”的一系列闻所未闻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勒瓦的在两道相隔十几米的墙之间跑过来,跑过去,直到他累倒为止,还是伯登把自己锁在三个极小的空间五天之久,连续22天的禁食和卧床。抑或是拉马雷计划在一年后自杀,均以自己的身体直接作为一个表达和体验的工具,不仅没有使人们感到其中的生命精神,反而感到荒谬和可笑。不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和“艺术家”解释的何等玄妙,我看那些极其荒诞的恶作剧式的“艺术创作”只能解释为对现代都市疯狂的物欲大潮带来人性的“异化”的一种自嘲和啼笑皆非的一种幽默罢了。人们从这种“幽默”中,所得到的感悟是艺术的悲哀和他们的穷途末路,后现代主义只是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逆流。是艺术的糟粕。艺术是颠覆不了的。逆艺术历史发展潮流而动,留下的只是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