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与中医证型及症状关系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sg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5-HT)水平及与其相应的中医证型、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共观察抑郁症患者210例,进行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分析各组5-HT的差异及中医证型、症状与5-HT的关系。结果 210例抑郁症患者外周血5-HT功能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5-HT低下者各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T功能低下的抑郁症患者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分布情况与5-HT功能不低下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5-HT功能对抑郁症发病以及中医证型、症状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抑郁症;5-羟色胺;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症状;分布规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2.008
  中图分类号:R277.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24-03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1]。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仅有一些研究和假说,如单胺假说[2]、受体假说[2]、神经内分泌假说[3]等。一般认为,脑中单胺递质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受体功能失调是抑郁症发生的基础。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是由5-HT水平活性降低、传导功能下降引起的[4]。本研究通过对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神经递质5-HT功能及中医证型、症状之间关系的观察,分析抑郁症患者5-HT水平及与其相应的中医证型、症状的构成比例,为抑郁症患者临床诊断及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抑郁症患者210例,均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老年病门诊及病房就诊并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154例,男女比例为1∶2.7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18~75岁,18~30岁者17例(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733)
  通讯作者:李跃华,E-mail:shanzhuyu@126.com
  >30~60岁者98例(46.7%),>60~75岁者95例(45.2%)。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入组患者分为5个证型,分别为肝郁气滞型39例(18.57%),肝郁脾虚型39例(18.57%),肝郁痰阻型38例(18.10%),心脾两虚型32例(15.24%),心肾不交型62例(29.52%)。受试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测量表(SDS)、中医证型评分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受试者均按方案完成观察疗程。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5]。以HAMD作为评定工具,HAMD 24项评分≥20分。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昆明会议制定的“躁郁证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抑郁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建立的诊断标准[6],结合本院老年病科多年来治疗抑郁症临床经验及参考文献资料,辨证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心脾两虚、心肾不交5型。具体诊断分型标准如下:基本证候由特异性症状+精神症状(2项或3项以上)+躯体症状(3项或3项以上)组成,以相关症状为分型依据。①特异症状: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持续至少2周以上。②精神症状:多愁善感,易哭善太息、情绪低落、抑郁悲观厌世、思维迟缓或思维困难、动作减少或迟缓或多动、睡眠障碍、焦虑、易激动。③躯体症状: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心烦、腹胀、胁痛、呃逆、纳呆、便秘或腹泻。
  1.3.1 肝郁气滞型 情绪抑郁,表情沮丧,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善太息,胸闷,胁痛,胸胁乳房胀满,腹胀,便秘,口苦,舌边尖红,脉弦。情绪抑郁必备,其他项中具有4项者。
  1.3.2 肝郁脾虚型 情绪抑郁,表情沮丧,气短,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泻,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懒言声低,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弦细。情绪抑郁必备,其他项中具有4项者。
  1.3.3 肝郁痰阻型 情绪抑郁,表情沮丧,恶心欲吐,泛吐痰涎,咽有梗阻感,口中黏腻,头晕目眩,肢体沉重,心烦,脘腹胀闷,大便不爽,舌质淡,苔厚腻,脉弦滑。情绪抑郁必备,其他项中具有4项者。
  1.3.4 心脾两虚型 情绪抑郁,心悸,健忘,少寐多梦,心神不定易惊恐,纳呆,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声音低弱,面色萎黄,舌体瘦小,脉沉细。情绪抑郁必备,且其他项中具有4项者。
  1.3.5 心肾不交型 情绪抑郁,心悸心慌,健忘,失眠多梦,烦躁多汗,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或遗精,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肢体颤抖,舌红少津,脉细数。情绪抑郁必备,其他项中具有4项者。
  1.4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并自愿参加研究、年龄在18~75岁之间的原发性抑郁症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排除标准
  ①HAMD评分>35分或有自杀行为者;②伴有严重的或不稳定的心、肝、肾、内分泌、血液等内科疾病者;③入选前4周内服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其他抗抑郁药者。
  1.6 正常对照组筛选标准
  2011年6-12月对北京市海淀区年龄在18~75岁之间的市民随机调查,选取50例身体健康且精神情绪正常、HAMD24项评分<8分者。   1.7 指标功能亢进及低下定义标准
  定义各组外周血5-HT大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均值+标准差”者为功能亢进,低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均值-标准差”者为功能低下。
  1.8 中医证候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判断方法及评分标准
  结合本院老年病科多年治疗抑郁症的经验,中医证候由核心症状、基本症状、其他症状组成。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缺乏愉快感、多愁善感、易哭善太息、抑郁悲观厌世。基本症状: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心烦、腹胀、胁痛、呃逆、纳呆、便秘或腹泻。其他症状:动作减少、动作迟缓、惊恐害怕、自汗、多动、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嗜睡、焦虑、强迫思维、行为言语思维阻滞。评分标准:核心症状按照症状轻重程度分别计0、2、4、6分,其他症状按照症状轻重程度分别计0、1、2、3分。
  1.9 5-羟色胺测定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4 外周血5-羟色胺功能低下的抑郁症患者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分布情况
  3 讨论
  从外周血神经递质5-HT功能分析可知,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可以是低下、正常或者亢进,提示抑郁症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类型抑郁症外周血神经递质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总体来看,抑郁症患者外周血5-HT水平低于正常人,但是在210例抑郁症患者中有15.24%患者5-HT功能亢进或正常的,说明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仅是神经递质功能的低下,尚有一定比例患者表现为神经递质的功能亢进,这也解释了以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为神经递质功能的低下为药理基础的抗抑郁药物20%左右无效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5-HT通过5-HT1A受体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人的睡眠、情绪及应激反应[7]。这与本研究中5-HT功能低下的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核心症状(情绪低落、缺乏愉快感、兴趣丧失、多愁善感、抑郁悲观厌世、易哭善太息)及其他症状(睡眠浅、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惊恐害怕、自汗)相符合。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优势所在:其一,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入手,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从而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状态,避免应用西医抗抑郁药物时出现在纠正原有平衡失调的同时,又带来新的平衡失调的情况;其二,抑郁症患者的中医症状与5-HT功能低下所造成的生理功能失调相符合,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改善患者5-HT功能,使5-HT功能低下者或功能亢进者调节至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8-434,202, 683-689.
  [2] 高霄飞,王雪琦,何成,等.抑郁症单胺类递质受体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2,33(1):17-20.
  [3] Boyle MP, Brewer JA, Funatsu M, et al. Acquired deficit of forebrain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produces depression-like changes in adrenal axis regulation and behavior[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2):473-478.
  [4] Aanhet Rot M, Mathew SJ, Charney DS.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CMAJ,2009,180(3):305-313.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6] 唐启盛.抑郁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
  [7] Savitz J, Lucki I, Drevets WC. 5-HT (1A) receptor func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Prog Neurobiol,2009,88(1):17-31.
  (收稿日期:2012-09-21,编辑:陈静)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名医经验;孙桂芝;肺癌  中图分类号:R2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94-02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以较快速度上升,我国卫生部《2006年中国“吸烟与健康”报告》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已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主要在40~70岁之间,虽然随着影像学技术与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收治的可根治切除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通脉地仙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除假手术组外,大鼠进行慢性心肌缺血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与通脉地仙高、中、低剂量组,各组灌胃给药,6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含量,并观察VEGF、bFGF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通脉地仙丸各剂量
期刊
关键词:全球化理论;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99-04  迄今,我国中医药院校教育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医药院校教育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面对中医药院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出现诸多诘难,如“培养的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几十年的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没能培养出几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医临床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922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一经过四联疗法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者的根除效果。结果 在922例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者Hp根除效果依次为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包括脾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固本止咳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140例CV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予固本止咳颗粒口服,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加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2组实施相同的护理干预。疗程8周,停药后随访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停药后8周时的咳嗽症状积分及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EOS)、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的变化。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孙桂芝;三焦;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87-02  孙桂芝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潜心钻研和临床实践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学术底蕴丰厚,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略有所得,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四妙勇安汤合生脉饮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胰蛋白和胶原酶联合消化的方法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利用高纯氮气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予四妙勇安汤合生脉饮)。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升高(P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抗氧化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原花青素5 mg/kg组、15 mg/kg组、45 mg/kg组、135 mg/kg组、405 mg/kg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120 mg/kg制备氧化损伤模型,空白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溶液,造模期间各组动物给予相应药物,连续造模7周。给药结束后,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通络糖泰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连、芥子、玄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络糖泰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结果 黄连、芥子、玄参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盐酸小檗碱进样量在0.037 29~2.610 3 ?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98.85%,RSD=0.70%(n=6)。结论 该方法灵敏、简便、准确
期刊
关键词:体质辨识;中医;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107-03  中医体质学说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辨证和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亦是中医理论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核心体现。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