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医临床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922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一经过四联疗法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者的根除效果。结果 在922例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者Hp根除效果依次为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包括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者623例,根除率为82.5%;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者244例,根除率为5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各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两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证型Hp感染者根除效果不同,虚证明显低于实证。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中医证型;Hp根除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4
中图分类号:R25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7-03
目前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1]。1994年,WHO将其定为Ⅰ类致癌因子[2]。目前,西医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抗生素联合应用,但面临着抗生素耐药率增高、药物不良反应及费用等问题。我们于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本院消化科经根除Hp治疗后复查的922例患者,研究Hp感染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期为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①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初诊13C尿素酶呼气试验阳性者。
②经标准四联疗法治疗2周并停药4周后行13C尿素酶呼气试验复查者。③初诊前2个月内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患者。④年龄18~65岁。⑤知情同意,自愿参加临床调查,能够如实回答问题者。
1.2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②曾有胸、腹部手术史者。③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者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④初诊前2个月内曾经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生素的患者。⑤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服药及资料不全者。
1.3 患者基本情况
922例Hp感染者中男性467例(50.7%),女性455例(49.3%),男女比例1∶0.97。年龄18~34岁、35~49岁、50~65岁者分别为305例(33.1%)、347例(37.6%)、270例(29.3%)。
1.4 幽门螺杆菌检测
行13C-UBT检查,13C呼吸测定分析仪由德国菲舍尔提供,13C尿素胶囊呼气试验药盒由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隔夜空腹收集100 mL零时气,口服1粒13C尿素胶囊(含75 mg尿素),静坐30 min后再收集100 mL气体一并送检。连于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进行检测。由计算机测算口服试剂前后的13C/12C比值,即DOB(delta over baseline),DOB≥4‰为Hp感染阳性。治疗前及治疗后停药4周分别进行检测。
1.5 研究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因有消化道症状就诊,并于本院13C-尿素酶呼气室行13C-UBT试验结果为Hp阳性者,由中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依据《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寒热夹杂证(主症项加次症2项可确定),其中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归属于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属于虚证。
对纳入病例采用四联疗法:标准剂量PPI+2种抗生素+胶体铋剂。主要药物包括: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32;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3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86;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67;甲硝唑片,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964;胶体果胶铋胶囊,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79。疗程2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
922例Hp感染者中,治疗后Hp阴性者690例,根除率为74.8%。
2.2 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脾胃虚寒证Hp根除率最低,其余从低到高依次为: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经卡方检验,χ2=67.42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见表1。
2.3 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与虚证、实证的关系
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的Hp感染者根除率明显低于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经卡方检验,χ2=60.01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虚证中脾胃虚寒证与胃阴亏虚证根除率经卡方检验,χ2=0.081,P=0.7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证中各证型根除率经卡方检验,χ2=9.537,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Hp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感染的病原菌,自然人群感染率超过50%,其中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高达到40%~90%[4]。目前已确认Hp与消化道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1]。因此,根除Hp一直是消化道疾病研究课题中的重点。现代医学在对Hp的研究领域已涉及基因、分子等层面,但其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Hp对常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喹诺酮类、克拉霉素等的耐药性随时间迁移逐渐上升,成为西药Hp根除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辨证为虚证的患者Hp根除率低,包括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其中脾胃虚寒证型患者Hp根除率最低。从生理上来说,脾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水谷之海,饮食水谷入于胃,运于脾,化生精微以充养正气及他脏。故仲景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虚证之人,正气不足,感受Hp邪气,损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东垣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中焦运化无力,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正气不充,机体抗邪能力随之减弱,不能驱邪外出。再者,脾胃亦主受纳运化药物,中焦脾胃不足,运药能力下降,正气难以驱邪。有研究表明,脾胃虚弱,机体的小肠腔内压力增高,胃肠黏膜血流量显著降低[5]。脾胃虚弱运化无权,积滞的糟粕排出迟缓,为Hp感染后的根植提供了有力条件。中焦不运,气血生化乏源,胃肠血流量下降,免疫功能降低,不能有效驱除Hp。因此,虚证之人Hp根除效果差,可在临床根除Hp的同时,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对辨证为脾胃虚寒证及胃阴亏虚证者配合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滋养胃阴等治法,扶正驱邪,调节人体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胃黏膜屏障功能,通过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抑制Hp的生长,达到有效地提高Hp根除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道疾病[J].中国医刊,2007,42(2):19-22.
[2] Internation Agency for Cancer Research.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J]. IARC Monogr Eval Carcinog Risks Hum,1994,61(6):238-241.
[3]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6:29-30.
[4]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国医刊,2007,42(2):17-18.
[5] 李士林.权启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脾虚关系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8-9.
(收稿日期:2013-06-24,编辑:陈静)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中医证型;Hp根除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4
中图分类号:R25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7-03
目前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1]。1994年,WHO将其定为Ⅰ类致癌因子[2]。目前,西医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抗生素联合应用,但面临着抗生素耐药率增高、药物不良反应及费用等问题。我们于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本院消化科经根除Hp治疗后复查的922例患者,研究Hp感染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期为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①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初诊13C尿素酶呼气试验阳性者。
②经标准四联疗法治疗2周并停药4周后行13C尿素酶呼气试验复查者。③初诊前2个月内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患者。④年龄18~65岁。⑤知情同意,自愿参加临床调查,能够如实回答问题者。
1.2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②曾有胸、腹部手术史者。③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者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④初诊前2个月内曾经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生素的患者。⑤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服药及资料不全者。
1.3 患者基本情况
922例Hp感染者中男性467例(50.7%),女性455例(49.3%),男女比例1∶0.97。年龄18~34岁、35~49岁、50~65岁者分别为305例(33.1%)、347例(37.6%)、270例(29.3%)。
1.4 幽门螺杆菌检测
行13C-UBT检查,13C呼吸测定分析仪由德国菲舍尔提供,13C尿素胶囊呼气试验药盒由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隔夜空腹收集100 mL零时气,口服1粒13C尿素胶囊(含75 mg尿素),静坐30 min后再收集100 mL气体一并送检。连于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进行检测。由计算机测算口服试剂前后的13C/12C比值,即DOB(delta over baseline),DOB≥4‰为Hp感染阳性。治疗前及治疗后停药4周分别进行检测。
1.5 研究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因有消化道症状就诊,并于本院13C-尿素酶呼气室行13C-UBT试验结果为Hp阳性者,由中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依据《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寒热夹杂证(主症项加次症2项可确定),其中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归属于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属于虚证。
对纳入病例采用四联疗法:标准剂量PPI+2种抗生素+胶体铋剂。主要药物包括: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32;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3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86;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67;甲硝唑片,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964;胶体果胶铋胶囊,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79。疗程2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
922例Hp感染者中,治疗后Hp阴性者690例,根除率为74.8%。
2.2 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脾胃虚寒证Hp根除率最低,其余从低到高依次为: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经卡方检验,χ2=67.42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见表1。
2.3 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与虚证、实证的关系
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的Hp感染者根除率明显低于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经卡方检验,χ2=60.01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虚证中脾胃虚寒证与胃阴亏虚证根除率经卡方检验,χ2=0.081,P=0.7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证中各证型根除率经卡方检验,χ2=9.537,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Hp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感染的病原菌,自然人群感染率超过50%,其中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高达到40%~90%[4]。目前已确认Hp与消化道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1]。因此,根除Hp一直是消化道疾病研究课题中的重点。现代医学在对Hp的研究领域已涉及基因、分子等层面,但其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Hp对常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喹诺酮类、克拉霉素等的耐药性随时间迁移逐渐上升,成为西药Hp根除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辨证为虚证的患者Hp根除率低,包括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其中脾胃虚寒证型患者Hp根除率最低。从生理上来说,脾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水谷之海,饮食水谷入于胃,运于脾,化生精微以充养正气及他脏。故仲景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虚证之人,正气不足,感受Hp邪气,损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东垣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中焦运化无力,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正气不充,机体抗邪能力随之减弱,不能驱邪外出。再者,脾胃亦主受纳运化药物,中焦脾胃不足,运药能力下降,正气难以驱邪。有研究表明,脾胃虚弱,机体的小肠腔内压力增高,胃肠黏膜血流量显著降低[5]。脾胃虚弱运化无权,积滞的糟粕排出迟缓,为Hp感染后的根植提供了有力条件。中焦不运,气血生化乏源,胃肠血流量下降,免疫功能降低,不能有效驱除Hp。因此,虚证之人Hp根除效果差,可在临床根除Hp的同时,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对辨证为脾胃虚寒证及胃阴亏虚证者配合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滋养胃阴等治法,扶正驱邪,调节人体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胃黏膜屏障功能,通过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抑制Hp的生长,达到有效地提高Hp根除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道疾病[J].中国医刊,2007,42(2):19-22.
[2] Internation Agency for Cancer Research.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J]. IARC Monogr Eval Carcinog Risks Hum,1994,61(6):238-241.
[3]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6:29-30.
[4]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国医刊,2007,42(2):17-18.
[5] 李士林.权启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脾虚关系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8-9.
(收稿日期:2013-06-24,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