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文章认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文章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跟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建议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几点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演变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比起以前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要素,都有着长足进步。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更接近我们期望的培养目标,即: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成为既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实践技术的劳动者。但笔者多年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几点不足,表述如下:
1.课程设置重学科知识而轻人文培养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同普通中学一样,也是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播,而对学生人品的教育却重视不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走进中职学校的中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学习与行为习惯都不够好,自制能力较差,没有或者不会寻找人生的奋斗目标与人生价值,人文素养方面欠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方面就存在诸多困难,学生的后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息息相关的。而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开设却还不够人性化,不受学生欢迎,更谈不上对学生品格方面的有力影响了。
2.课程设置重学科完整性而轻实用性
课程设置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需求是否紧密相关就难以保证,学生能否直接对接岗位也不好保证。在这种思路支配下,有的专业课程开设,不但与高职学校的课程开设雷同,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浪费,而且难度偏大。此外,目前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生提出了两年在校就读,一年顶岗实习的要求,而在短短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里,让一群学习习惯不太好、文化底子较弱、接受能力普遍不强的学生,如何能扎实地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呢?
3.教材的建设对课程的设置仍存在限制
学校的教育要受当地的社会需求与环境的影响,而市场上面向中职学校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找到适合所有中职学校教学需求与教学改革的教材,这样老师教学的组织与学生学习的效果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尽管有些学校开设某些课程的初衷和计划很好,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却都不尽如人意。
二、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置的建议
笔者针对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以上问题,经过调研与思考,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以下几点见解,供大家交流探讨:
1.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需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开篇就提出:“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可见孔老夫子一直主张人要修好品德,学会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养成亲近有仁德的人的意识,而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虽然社會已经得到长足进步发展,但对人才的要求仍应该是先“成人”,再“求才”。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企业对中职生个人素养的重视要远远高于对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要求。所以要让我们的中职生“成人”,就离不开对他们的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这些都与人文素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职教育树立人文教育理念,确定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在“教人”的过程中做到“育人”。
对应人文教育理念,中职学校就需要更新课程设置的观念。中职生的人文知识较为薄弱,基础知识面较窄。依据中职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可适当安排一些人文教育的基础知识课程,以弥补中职生在这方面上的不足。比如可以开设《弟子规》这样的文化经典课程来熏陶学生的性情;开设礼仪课程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开设哲学、法律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人生,懂得担当责任,等等。而开设这些课程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还要注意授课方式上的配合。
只有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积极将“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知识教育体系,才能为国家、为社会真正培养出专业技能精湛、人文素养丰富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2.中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与优化
中职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肯定,就要准确地进行自身定位,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职教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就要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且要做到这一点,不能缺少企业界的参与。学校不但要了解企业的需求,而且要注意把这种需求转化为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比如广东省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社会需求在2012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开设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教师自己通过查看国家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指导意见,认为应该偏文科一些,岂料相关教师到企业走访调研发现,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本校老师们的想法却大相径庭。走访调研到的企业为我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且对于我校共同开发建设该专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重组优化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的需要来确定所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调研结果,中职生就业面向的主要是各行业的初级岗位,所以中职学校应避免开设一些学起来困难又远远超出中职生就业需要的课程,应注重所开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让学生有时间有能力学好,也为他们以后在专业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打好基础。当然在抓课程实用性的同时,也要避免只进行技能训练而不进行专业基础理论指导而带来的缺陷,中职课程应按照行业工作过程来组织,将专业理论知识融会在案例中讲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理论,易于学生接受,也利于他们将来的后续发展。
3.编写校本教材,促进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社会上针对中职教育编写的教材越来越多,却也参差不齐。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学校对教材的需求得不到理想的供给。而学校编写校本教材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写内容,安排课时。这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编写校本教材需要学校的支持与配合,能给编写校本教材的老师一定的时间保障和物质支持。
参考文献:
[1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J].理论纵横,2009(1).
[2霞.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经验谈[J].科教文汇,2009(23).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建议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几点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演变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比起以前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要素,都有着长足进步。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更接近我们期望的培养目标,即: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成为既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实践技术的劳动者。但笔者多年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几点不足,表述如下:
1.课程设置重学科知识而轻人文培养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同普通中学一样,也是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播,而对学生人品的教育却重视不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走进中职学校的中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学习与行为习惯都不够好,自制能力较差,没有或者不会寻找人生的奋斗目标与人生价值,人文素养方面欠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方面就存在诸多困难,学生的后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息息相关的。而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开设却还不够人性化,不受学生欢迎,更谈不上对学生品格方面的有力影响了。
2.课程设置重学科完整性而轻实用性
课程设置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需求是否紧密相关就难以保证,学生能否直接对接岗位也不好保证。在这种思路支配下,有的专业课程开设,不但与高职学校的课程开设雷同,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浪费,而且难度偏大。此外,目前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生提出了两年在校就读,一年顶岗实习的要求,而在短短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里,让一群学习习惯不太好、文化底子较弱、接受能力普遍不强的学生,如何能扎实地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呢?
3.教材的建设对课程的设置仍存在限制
学校的教育要受当地的社会需求与环境的影响,而市场上面向中职学校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找到适合所有中职学校教学需求与教学改革的教材,这样老师教学的组织与学生学习的效果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尽管有些学校开设某些课程的初衷和计划很好,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却都不尽如人意。
二、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置的建议
笔者针对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以上问题,经过调研与思考,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以下几点见解,供大家交流探讨:
1.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需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开篇就提出:“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可见孔老夫子一直主张人要修好品德,学会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养成亲近有仁德的人的意识,而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虽然社會已经得到长足进步发展,但对人才的要求仍应该是先“成人”,再“求才”。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企业对中职生个人素养的重视要远远高于对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要求。所以要让我们的中职生“成人”,就离不开对他们的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这些都与人文素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职教育树立人文教育理念,确定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在“教人”的过程中做到“育人”。
对应人文教育理念,中职学校就需要更新课程设置的观念。中职生的人文知识较为薄弱,基础知识面较窄。依据中职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可适当安排一些人文教育的基础知识课程,以弥补中职生在这方面上的不足。比如可以开设《弟子规》这样的文化经典课程来熏陶学生的性情;开设礼仪课程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开设哲学、法律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人生,懂得担当责任,等等。而开设这些课程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还要注意授课方式上的配合。
只有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积极将“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知识教育体系,才能为国家、为社会真正培养出专业技能精湛、人文素养丰富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2.中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与优化
中职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肯定,就要准确地进行自身定位,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职教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就要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且要做到这一点,不能缺少企业界的参与。学校不但要了解企业的需求,而且要注意把这种需求转化为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比如广东省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社会需求在2012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开设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教师自己通过查看国家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指导意见,认为应该偏文科一些,岂料相关教师到企业走访调研发现,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本校老师们的想法却大相径庭。走访调研到的企业为我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且对于我校共同开发建设该专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重组优化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的需要来确定所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调研结果,中职生就业面向的主要是各行业的初级岗位,所以中职学校应避免开设一些学起来困难又远远超出中职生就业需要的课程,应注重所开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让学生有时间有能力学好,也为他们以后在专业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打好基础。当然在抓课程实用性的同时,也要避免只进行技能训练而不进行专业基础理论指导而带来的缺陷,中职课程应按照行业工作过程来组织,将专业理论知识融会在案例中讲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理论,易于学生接受,也利于他们将来的后续发展。
3.编写校本教材,促进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社会上针对中职教育编写的教材越来越多,却也参差不齐。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学校对教材的需求得不到理想的供给。而学校编写校本教材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写内容,安排课时。这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编写校本教材需要学校的支持与配合,能给编写校本教材的老师一定的时间保障和物质支持。
参考文献:
[1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J].理论纵横,2009(1).
[2霞.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经验谈[J].科教文汇,2009(23).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