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文学是形象的艺术,要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赏心悦目的艺术天地,就要让学生借助形象语言去驰骋想象,使学生进入精彩绝妙的作品所营造的世界中去。想象力是学生的必要条件,它是在后天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学生便会学得轻松扎实、有情趣。
一、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课文《七颗钻石》时,引导学生抓住“哪儿也找不到水”、“喜出望外”、“赶紧”、“跑去”等词句,想象小姑娘虽然自己又渴又累,但一心想着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的心理,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正是这种孝心感动了上苍,使她的罐子里装满了水。再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和父亲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如:“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父亲盯着鲈鱼看了一会”“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从这些句子中想象“我”的得意、急切、不理解、委屈、难受的心情以及父亲在道德面前态度的坚决。
二、抓住文章结尾,引导学生续想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后,我让学生针对结尾续想,想那个牧羊人听从劝告后会怎么样?学生有的写:那个牧羊人听从劝告补好了羊圈。第二天,他来到羊圈前,发现羊少了两只。原来头一天晚上狼又来了,由于补的地方补得不够严实竟让狼又钻了进去叼走了两只羊走。他就用钢筋混凝土圈住羊圈,牧羊人心想:这只可恶的狼再也休想得逞了,今晚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又来了。饥饿的老狼又来到了羊圈前,就想再用头撞开一个窟窿转进去。它用头一撞,没开!它心想是不是今天没吃饭没力气了?于是再用力试试。于是它鼓足了劲,使劲往羊圈边上一撞,只听见“啪”的一声,狼的头上起了一个包,可是羊圈还是纹丝不动。狼又像刚才一样试了几次,头上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包,疼得它抱着头在四周直打滚。不久天亮了,狼只好饿着肚子悻悻而归。羊见狼走了,高兴地“咩咩”直叫。
三、填补“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叶圣陶的《荷花》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中一些留白给同学们创造了更多美的空间。引领学生欣赏、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很重要。我借助美丽的课文,引导学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
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师生合上课本,共同回忆、想象荷花的美。接着,我让他们以《我是一朵荷花》为题趁热打铁写篇短文。
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整个教室似乎就是个大池塘,这里荷香四溢,蝶飞蜂舞,让人沉醉。孩子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翔在童话般的世界中。真是荷花美,想象更美。
四、模仿课文,引导学生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每个“例子”都自有点睛之笔,传神之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在模仿中才能学会创新。模仿是创新的翅膀。
《窃读记》一课,写得很有味道,孩子们都很喜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实际上孩子们几乎人人都有这种体验。无论是写作的形式还是写作的内容,都能给孩子们很好的示范和启迪。 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偷偷读书的情景。如:上课的时候,偷偷地看课外书;躲到家里的卫生间偷偷看书;爸爸妈妈逼着做作业的时候在作业本下面藏一本书,偷偷看;到了图书馆,忘记带读书卡,偷偷溜进去看书……
五、抓住插图,引导学生扩大想象
在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学生得出,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学生也通过看图想象出了数不尽的骆驼。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有所创新。
《窃读记》一课中的插图是小女孩在人多的书店里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读书的情景,体现了小女孩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小女孩读书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周围人群的情况,想象小女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也可以想象画面中没有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因为学生学了课文,对小女孩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有所了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展开想象,这样就有话可说了。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驰骋想象,展翅翱翔,从而让课堂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这需要我不断地去探索。
一、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课文《七颗钻石》时,引导学生抓住“哪儿也找不到水”、“喜出望外”、“赶紧”、“跑去”等词句,想象小姑娘虽然自己又渴又累,但一心想着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的心理,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正是这种孝心感动了上苍,使她的罐子里装满了水。再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和父亲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如:“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父亲盯着鲈鱼看了一会”“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从这些句子中想象“我”的得意、急切、不理解、委屈、难受的心情以及父亲在道德面前态度的坚决。
二、抓住文章结尾,引导学生续想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后,我让学生针对结尾续想,想那个牧羊人听从劝告后会怎么样?学生有的写:那个牧羊人听从劝告补好了羊圈。第二天,他来到羊圈前,发现羊少了两只。原来头一天晚上狼又来了,由于补的地方补得不够严实竟让狼又钻了进去叼走了两只羊走。他就用钢筋混凝土圈住羊圈,牧羊人心想:这只可恶的狼再也休想得逞了,今晚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又来了。饥饿的老狼又来到了羊圈前,就想再用头撞开一个窟窿转进去。它用头一撞,没开!它心想是不是今天没吃饭没力气了?于是再用力试试。于是它鼓足了劲,使劲往羊圈边上一撞,只听见“啪”的一声,狼的头上起了一个包,可是羊圈还是纹丝不动。狼又像刚才一样试了几次,头上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包,疼得它抱着头在四周直打滚。不久天亮了,狼只好饿着肚子悻悻而归。羊见狼走了,高兴地“咩咩”直叫。
三、填补“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叶圣陶的《荷花》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中一些留白给同学们创造了更多美的空间。引领学生欣赏、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很重要。我借助美丽的课文,引导学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
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师生合上课本,共同回忆、想象荷花的美。接着,我让他们以《我是一朵荷花》为题趁热打铁写篇短文。
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整个教室似乎就是个大池塘,这里荷香四溢,蝶飞蜂舞,让人沉醉。孩子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翔在童话般的世界中。真是荷花美,想象更美。
四、模仿课文,引导学生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每个“例子”都自有点睛之笔,传神之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在模仿中才能学会创新。模仿是创新的翅膀。
《窃读记》一课,写得很有味道,孩子们都很喜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实际上孩子们几乎人人都有这种体验。无论是写作的形式还是写作的内容,都能给孩子们很好的示范和启迪。 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偷偷读书的情景。如:上课的时候,偷偷地看课外书;躲到家里的卫生间偷偷看书;爸爸妈妈逼着做作业的时候在作业本下面藏一本书,偷偷看;到了图书馆,忘记带读书卡,偷偷溜进去看书……
五、抓住插图,引导学生扩大想象
在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学生得出,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学生也通过看图想象出了数不尽的骆驼。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有所创新。
《窃读记》一课中的插图是小女孩在人多的书店里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读书的情景,体现了小女孩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小女孩读书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周围人群的情况,想象小女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也可以想象画面中没有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因为学生学了课文,对小女孩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有所了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展开想象,这样就有话可说了。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驰骋想象,展翅翱翔,从而让课堂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这需要我不断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