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宏华,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专家,清远市“三名工程”首届教学名师,清远市督学,清远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曾任教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中学、黄州区第一中学,2001年调到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工作。先后荣获黄冈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黄冈市新长征突击手、黄冈市优秀教师、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清远市优秀共产党员、清远市一中首届名师等荣誉称号。
从教35年,其教学业绩优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育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成果多次获奖。先后出版专著十余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
某年的5月29日,离高考还有六天,是最后一天上课的日子。如何上好最后一堂课?熊宏华做了很多准备,仍旧没有拿定主意。课间,熊宏华来到教室外,上堂课的老师还在进行教学。上课铃响,拖堂的老师略带歉意地离开,学生们抓紧时间上洗手间,收拾上堂课用的课本资料,找出这堂课要用的课本资料。看着这样忙碌的情形,熊宏华突然心生一个想法。他定定神,悄然走向黑板,写下:“没有嘱咐只有祝福,祝福同学们不知不觉考上理想大学。”看到这句话,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接着是学生“好暖心”“好感动”的感慨,掌声继而响起,淹没了一切言语。熊宏华温和地环顾教室,他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了一种默契,不需要说话,大家很快进入了自习的状态。焦虑迎来平和,忙乱迎来淡然,紧张迎来自信。下课离开后,熊宏华身后的教室依然安静。
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效应,只觉得似乎是读懂了学生的心,打动了他们。他说,现在都在谈课改,追求高效,而懂得学生,以此为基础去做教学设计,才会赢得高效。
熊宏华教的是物理。他自己就是从兴趣开始走向物理之路,关于弄懂学生学物理的心,坚持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本原则,并没有让熊宏华为难。如何学习和教授物理,他不缺乏灵感,寓学于“玩”是他的特色之一。
从一段天线开始物理路
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熊宏华迷上物理,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满屋子人围在电视机旁等着热播的电视剧,有人想把电视机的画面调清晰一点,可是反复调天线方位,画面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又有人将天线升高了一大截,图像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经常给大家讲故事的张大爷问几个读书娃,这电视天线是不是架得越高越好?大家都说,那当然。张大爷半信半疑,未必吧?大爷的疑惑引起了熊宏华的思考。第二天他去问物理老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他找了几本《无线电》杂志,自己查资料,慢慢悟出了道理:电视节目信号搭载于无线电波几乎是沿直线传播,天线的高度以能避开其与信号发射台之间的障碍物为宜,过高反而会因过长的馈线电阻使信号大幅度衰减。
这是熊宏华最早的物理探究体验。他在其中得到了探索解惑的乐趣。那收获让他定下志向:成为物理老师。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带给他智慧、动力,使得他在一程一程的努力中,收获了不凡的成绩。
好老师助展学科魅力
在熊宏华眼里,一个好老师的衡量标准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要懂得身教重于言教,要有爱,要授人以渔,要看老师对学科内在的人文内涵挖掘和呈现做得如何,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他要求自己做到。
玩物理激发兴趣
熊宏华的课是新颖而又亲切的。他认为,物理教育必须根植于生产、生活实际,要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进而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会让学生很有兴趣,从而发挥他们思考的主动性,结果也能让他们印象深刻。
有一次,熊宏华到广东省英德市的英西峰林游玩,意外发现两处沟渠灌溉设施很有物理创意。人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如何让水往高处走?如果不采用外力,不消耗其他能源能行吗?熊宏华回到课堂,如此问同学们。同学们讨论的结论是,不可能。到了周末,他就带了学生前往英西峰林,去到他发现的特别之处。他们在田畔中的一处主、支河道交汇处,看见主河道清澈的河水在哗哗流淌。大家发现原本主河道的水面比支河道的河床稍低,但水潭中央安装了一个水輪机,圆形水潭中呈环流状的河水使叶轮在水面下有节奏地旋转,这使水潭中的水有向上喷涌之势,水位明显升高。正是这动态的高水位使河床较高的支道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老师抛出问题:有外力对水做功吗?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时,一个同学索性跳下水去,用木棍将水轮机卡住,水位即刻回落到支河道的河床以下,支河断流。大家终于意识到,水本身的动能造成了水往高处走的现象,是没有消耗其他能源的。也许通过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也能得到结论,但在实景中,会让同学们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甚至是记忆。他们也许会一直记得,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为了一个问题带他们到了湖光山色、泥土芬芳之中。
熊宏华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物理的过程,充分利用物理内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一次讲透镜的应用课时,熊宏华给学生发了几支体温计,同学们疑惑:体温计和透镜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正面回答学生,而是要求学生看看体温计的结构,想想读数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同学们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熊宏华肯定了他们,但没有进一步追问,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课后写一篇题为“体温计中的几何光学知识”的短文。几天后,同学们提交了短文,五分之二的同学达成了共识:体温计中有凹面镜和凸面镜效果,会使人看到又粗又亮的水银柱。这次探究与交流,让学生很受启发,他们明白物理与生活就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识物明理’。要让学生亲眼目睹,在实景中感知;要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感悟;要自主探究。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会中会学,在学会中乐学,激发学生求知的源动力。”他还组织编制了校本课程《身边的物理学》,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与物理知识结合,也呈现物理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物理的人文内涵,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重视学生感性认知
人的认知都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熊宏华认为感受性教学在其中有重要意义。熊宏华经常举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让学生画苹果,会给学生一人发一个苹果,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后才画。画第一次不像,第二次不像,第三、四次才像。而中国的老师就是直接告诉要点,画个示范,学生马上就能画得像。但是美国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虽然费时,但画出来的苹果是有生机的,为今后临摹打下基础。而中国的是从理论到理论,违背了认知规律,单一刻板,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熊宏华提出,物理老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条件做分组实验就不要用演示实验替代,有条件做演示实验就不要用多媒体动画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让表格满足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需求。还要提倡学生用身边常见的生活器具来做实验,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他也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实验。
做真正的探究式教学
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熊宏华是敏锐的,清楚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达到的效果,他不会随大流走入形式主义中,并且会直接指出有问题的教育现象,进行修正。当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进行实践时,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随意性很强的“作秀式”探究,讨论的问题没有深度,没有针对性,追求表面形式,堂上轰轰烈烈,堂下一无所获;另一种是单调刻板的“八股式”探究,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将探究过程分为“三段式”或“四段式”,使得教学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模式有由传统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闹”或格式化的“满堂问”的趋向。针对这一现象,熊宏华申报了课题“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很快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赢得省、市两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
对于课题的开展,他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一些典型的课例,由课前发挥科组集体智慧共同设计,课堂集中听课,课后师生共同评议。一方面听课老师各抒己见,谈观点、谈建议;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测试、问卷调查、个别座谈,倾听学生心声了解教学效果。他们集中进行了三十多节专题研讨课例。最后,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比较,进行探究式教学实验的那届学生参加全市统考时,成绩优于其他学生。老师们也更理性、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了探究式教学。
崇尚符合人性的情感
熊宏华认为新课程所崇尚的情感一定要符合人性,并且是健康的,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感情。他曾听了一堂新课程观摩课,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课堂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但遗憾的是老师最后只在黑板上写了“上海速度”“上海高度”几个大字,解释说,上海是我国的窗口城市,两道题所反映的上海速度和上海高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熊宏华认为课题所要体现的是:遵守规则,珍爱生命。
物理学有丰富的外延,美学、哲学等都有所反映。熊宏华会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中的美学内涵分析解决问题。“还要传之以道。”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这不是一个空泛的论断,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很多哲学观点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中都有很充分的体现。“对立统一”之道、“对称思维”之道都在熊宏华的课中得到运用。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他让玩具遥控直升机悬停在讲台的上方,引导学生分析:飞机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的奥妙何在?飞机受力情况如何?与重力平衡的力何以产生?通过分析,学生明白:旋转的螺旋槳对空气有一个向下的推力,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空气对螺旋桨也有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于是对立产生,使得飞机平衡统一。学生还说因为这样,能更好理解政治课讲的“矛盾”“对立统一”方面的知识。
与时俱进成名师
熊宏华这些年,任教学段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历晋升从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专业成长从市名师到省名师到国名师,他追随着教育政策不断调整眼界和教研方向,努力提升自己。1981年,熊宏华还是个小学语文老师,他心念着物理老师的梦想,于是争取到一个物理专科进修的机会,最后如愿以偿成了乡镇初中物理老师。他非常珍视这份工作,他甚至花了近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分发给学生看。面对书中涉及的五花八门的问题,熊宏华组织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科学引导、适度点拨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活学活用物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能力显著增强。1991年,他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有21人获奖,其中有一人获全国二等奖,那可是当年湖北省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农村中学生。
两年后,熊宏华又上了一个台阶。他争取到湖北大学物理本科学习的机会。这次,他通过竞聘成了县重点高中的物理老师。从初中物理老师到高中物理老师,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并又形成了有效且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他发现高中物理中很多概念抽象难懂,必须设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这样才能上升到理性认知。于是他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当年总是给他做助手的物理课代表夏金松,后来成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夏金松回忆那时的情形:“是熊老师的言传身教为我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之后,熊宏华调入清远市第一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政策下,他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全市高中物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任务。他带领一个团队潜心开展新课程实施的科学研究工作。他立足课堂,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意味着课程标准要重新修订,课改进入新的阶段。熊宏华又组建了新的团队,并向中国教育学会申报了题为《物理教学优化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熊宏华分别在2015年、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荣获研究经费奖励百万余元。熊宏华名师工作室成立,组建了一个教学科研团队。他作为主持人,带领着团队一起进行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定下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每一个目标,熊宏华都有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经验。他在著作《物理教学前沿的智慧》中,集结了与“探寻教学的有效途径”“追求理性的高效课堂”“诠释鲜活的生动实例”“促进教师的卓越发展”“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等五个方面相关的文章近50篇,是他多年来教学、科研的成果,呈现了物理学科教学前沿的智慧。
任教学段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历晋升从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专业成长从市级名师到省级名师再到国家级名师——这“三部曲”是熊宏华老师不忘初衷,与时俱进的客观写照。
曾任教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中学、黄州区第一中学,2001年调到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工作。先后荣获黄冈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黄冈市新长征突击手、黄冈市优秀教师、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清远市优秀共产党员、清远市一中首届名师等荣誉称号。
从教35年,其教学业绩优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育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成果多次获奖。先后出版专著十余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
某年的5月29日,离高考还有六天,是最后一天上课的日子。如何上好最后一堂课?熊宏华做了很多准备,仍旧没有拿定主意。课间,熊宏华来到教室外,上堂课的老师还在进行教学。上课铃响,拖堂的老师略带歉意地离开,学生们抓紧时间上洗手间,收拾上堂课用的课本资料,找出这堂课要用的课本资料。看着这样忙碌的情形,熊宏华突然心生一个想法。他定定神,悄然走向黑板,写下:“没有嘱咐只有祝福,祝福同学们不知不觉考上理想大学。”看到这句话,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接着是学生“好暖心”“好感动”的感慨,掌声继而响起,淹没了一切言语。熊宏华温和地环顾教室,他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了一种默契,不需要说话,大家很快进入了自习的状态。焦虑迎来平和,忙乱迎来淡然,紧张迎来自信。下课离开后,熊宏华身后的教室依然安静。
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效应,只觉得似乎是读懂了学生的心,打动了他们。他说,现在都在谈课改,追求高效,而懂得学生,以此为基础去做教学设计,才会赢得高效。
熊宏华教的是物理。他自己就是从兴趣开始走向物理之路,关于弄懂学生学物理的心,坚持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本原则,并没有让熊宏华为难。如何学习和教授物理,他不缺乏灵感,寓学于“玩”是他的特色之一。
从一段天线开始物理路
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熊宏华迷上物理,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满屋子人围在电视机旁等着热播的电视剧,有人想把电视机的画面调清晰一点,可是反复调天线方位,画面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又有人将天线升高了一大截,图像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经常给大家讲故事的张大爷问几个读书娃,这电视天线是不是架得越高越好?大家都说,那当然。张大爷半信半疑,未必吧?大爷的疑惑引起了熊宏华的思考。第二天他去问物理老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他找了几本《无线电》杂志,自己查资料,慢慢悟出了道理:电视节目信号搭载于无线电波几乎是沿直线传播,天线的高度以能避开其与信号发射台之间的障碍物为宜,过高反而会因过长的馈线电阻使信号大幅度衰减。
这是熊宏华最早的物理探究体验。他在其中得到了探索解惑的乐趣。那收获让他定下志向:成为物理老师。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带给他智慧、动力,使得他在一程一程的努力中,收获了不凡的成绩。
好老师助展学科魅力
在熊宏华眼里,一个好老师的衡量标准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要懂得身教重于言教,要有爱,要授人以渔,要看老师对学科内在的人文内涵挖掘和呈现做得如何,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他要求自己做到。
玩物理激发兴趣
熊宏华的课是新颖而又亲切的。他认为,物理教育必须根植于生产、生活实际,要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进而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会让学生很有兴趣,从而发挥他们思考的主动性,结果也能让他们印象深刻。
有一次,熊宏华到广东省英德市的英西峰林游玩,意外发现两处沟渠灌溉设施很有物理创意。人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如何让水往高处走?如果不采用外力,不消耗其他能源能行吗?熊宏华回到课堂,如此问同学们。同学们讨论的结论是,不可能。到了周末,他就带了学生前往英西峰林,去到他发现的特别之处。他们在田畔中的一处主、支河道交汇处,看见主河道清澈的河水在哗哗流淌。大家发现原本主河道的水面比支河道的河床稍低,但水潭中央安装了一个水輪机,圆形水潭中呈环流状的河水使叶轮在水面下有节奏地旋转,这使水潭中的水有向上喷涌之势,水位明显升高。正是这动态的高水位使河床较高的支道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老师抛出问题:有外力对水做功吗?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时,一个同学索性跳下水去,用木棍将水轮机卡住,水位即刻回落到支河道的河床以下,支河断流。大家终于意识到,水本身的动能造成了水往高处走的现象,是没有消耗其他能源的。也许通过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也能得到结论,但在实景中,会让同学们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甚至是记忆。他们也许会一直记得,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为了一个问题带他们到了湖光山色、泥土芬芳之中。
熊宏华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物理的过程,充分利用物理内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一次讲透镜的应用课时,熊宏华给学生发了几支体温计,同学们疑惑:体温计和透镜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正面回答学生,而是要求学生看看体温计的结构,想想读数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同学们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熊宏华肯定了他们,但没有进一步追问,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课后写一篇题为“体温计中的几何光学知识”的短文。几天后,同学们提交了短文,五分之二的同学达成了共识:体温计中有凹面镜和凸面镜效果,会使人看到又粗又亮的水银柱。这次探究与交流,让学生很受启发,他们明白物理与生活就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识物明理’。要让学生亲眼目睹,在实景中感知;要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感悟;要自主探究。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会中会学,在学会中乐学,激发学生求知的源动力。”他还组织编制了校本课程《身边的物理学》,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与物理知识结合,也呈现物理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物理的人文内涵,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重视学生感性认知
人的认知都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熊宏华认为感受性教学在其中有重要意义。熊宏华经常举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让学生画苹果,会给学生一人发一个苹果,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后才画。画第一次不像,第二次不像,第三、四次才像。而中国的老师就是直接告诉要点,画个示范,学生马上就能画得像。但是美国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虽然费时,但画出来的苹果是有生机的,为今后临摹打下基础。而中国的是从理论到理论,违背了认知规律,单一刻板,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熊宏华提出,物理老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条件做分组实验就不要用演示实验替代,有条件做演示实验就不要用多媒体动画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让表格满足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需求。还要提倡学生用身边常见的生活器具来做实验,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他也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实验。
做真正的探究式教学
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熊宏华是敏锐的,清楚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达到的效果,他不会随大流走入形式主义中,并且会直接指出有问题的教育现象,进行修正。当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进行实践时,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随意性很强的“作秀式”探究,讨论的问题没有深度,没有针对性,追求表面形式,堂上轰轰烈烈,堂下一无所获;另一种是单调刻板的“八股式”探究,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将探究过程分为“三段式”或“四段式”,使得教学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模式有由传统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闹”或格式化的“满堂问”的趋向。针对这一现象,熊宏华申报了课题“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很快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赢得省、市两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
对于课题的开展,他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一些典型的课例,由课前发挥科组集体智慧共同设计,课堂集中听课,课后师生共同评议。一方面听课老师各抒己见,谈观点、谈建议;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测试、问卷调查、个别座谈,倾听学生心声了解教学效果。他们集中进行了三十多节专题研讨课例。最后,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比较,进行探究式教学实验的那届学生参加全市统考时,成绩优于其他学生。老师们也更理性、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了探究式教学。
崇尚符合人性的情感
熊宏华认为新课程所崇尚的情感一定要符合人性,并且是健康的,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感情。他曾听了一堂新课程观摩课,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课堂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但遗憾的是老师最后只在黑板上写了“上海速度”“上海高度”几个大字,解释说,上海是我国的窗口城市,两道题所反映的上海速度和上海高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熊宏华认为课题所要体现的是:遵守规则,珍爱生命。
物理学有丰富的外延,美学、哲学等都有所反映。熊宏华会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中的美学内涵分析解决问题。“还要传之以道。”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这不是一个空泛的论断,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很多哲学观点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中都有很充分的体现。“对立统一”之道、“对称思维”之道都在熊宏华的课中得到运用。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他让玩具遥控直升机悬停在讲台的上方,引导学生分析:飞机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的奥妙何在?飞机受力情况如何?与重力平衡的力何以产生?通过分析,学生明白:旋转的螺旋槳对空气有一个向下的推力,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空气对螺旋桨也有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于是对立产生,使得飞机平衡统一。学生还说因为这样,能更好理解政治课讲的“矛盾”“对立统一”方面的知识。
与时俱进成名师
熊宏华这些年,任教学段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历晋升从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专业成长从市名师到省名师到国名师,他追随着教育政策不断调整眼界和教研方向,努力提升自己。1981年,熊宏华还是个小学语文老师,他心念着物理老师的梦想,于是争取到一个物理专科进修的机会,最后如愿以偿成了乡镇初中物理老师。他非常珍视这份工作,他甚至花了近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分发给学生看。面对书中涉及的五花八门的问题,熊宏华组织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科学引导、适度点拨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活学活用物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能力显著增强。1991年,他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有21人获奖,其中有一人获全国二等奖,那可是当年湖北省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农村中学生。
两年后,熊宏华又上了一个台阶。他争取到湖北大学物理本科学习的机会。这次,他通过竞聘成了县重点高中的物理老师。从初中物理老师到高中物理老师,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并又形成了有效且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他发现高中物理中很多概念抽象难懂,必须设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这样才能上升到理性认知。于是他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当年总是给他做助手的物理课代表夏金松,后来成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夏金松回忆那时的情形:“是熊老师的言传身教为我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之后,熊宏华调入清远市第一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政策下,他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全市高中物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任务。他带领一个团队潜心开展新课程实施的科学研究工作。他立足课堂,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意味着课程标准要重新修订,课改进入新的阶段。熊宏华又组建了新的团队,并向中国教育学会申报了题为《物理教学优化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熊宏华分别在2015年、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荣获研究经费奖励百万余元。熊宏华名师工作室成立,组建了一个教学科研团队。他作为主持人,带领着团队一起进行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定下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每一个目标,熊宏华都有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经验。他在著作《物理教学前沿的智慧》中,集结了与“探寻教学的有效途径”“追求理性的高效课堂”“诠释鲜活的生动实例”“促进教师的卓越发展”“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等五个方面相关的文章近50篇,是他多年来教学、科研的成果,呈现了物理学科教学前沿的智慧。
任教学段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历晋升从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专业成长从市级名师到省级名师再到国家级名师——这“三部曲”是熊宏华老师不忘初衷,与时俱进的客观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