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上放飞你的梦想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新模式,为了适应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在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打造历史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模式即用学案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分层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江苏高考改革 历史高效课堂 新高考模式
  
  2006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2008年的高考方案,方案中首次提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除语数外三门科目将按分数考核以外,其他两项均只做等级评定,不计入总分。这已经是江苏省10年内的第五套高考方案,该方案一出台就引起了热烈讨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专家认为把物理和化学降为“副科”,将导致学生对物理、化学的不重视,不利于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造成人才的结构性失调;学校为了提高上线率,动员学生放弃自己的爱好,改学难度较低的科目,文理科反常倒挂成为江苏省各中学的普遍现象,语数外和历史教师突然吃紧,其他学科老师相对富余,有的甚至没课可上;家长则反映看不懂这套筹备两年多的高考改革方案,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试验品;几次高考方案调整后最可怜的就是学生,新方案要求学生要向异常全面的方向发展,成为“全能战神”才能走上通往大学的道路。
  我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见证了江苏省的十年五次高考改革,尽管对这次的新模式也颇有微词,但我感觉与其怨天尤人,满腹牢骚,不如迅速投入,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备战新高考。通过解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分析高校录取对历史科的等级规定,学校调整了教学计划,减少了选修课的课时,但同时又要求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本科的上线率。这就迫使历史老师必须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我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的两届新高考,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有利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用学案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案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练习化,进而过程化,围绕学案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紧扣知识点又有学生的充分参与,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用学案来组织教学要抓住“学案编制”和“学案使用”两个中心环节。编制学案要求教师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准确而详细的解读,重新整合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大胆取舍。同时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学习经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必修、选修)、课堂类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来进行设计。题型可以是单选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或问答题。题量不要过多,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题目要新颖、灵活,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有基本技能的提升。学案可以在上课前或者是课堂前半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明确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重点难点,然后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剖析重点难点,点拨解答疑问,更有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案上,适当给学生留出空白的地方以便学生做笔记和小结,让学生记录存在的疑问、学习中的体会,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复习,基础知识的整合,历史阶段的总结,历史线索的梳理,学案教学都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二、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
  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学案教学虽有它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它缺乏直观、动态的形象。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是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来构建教学体系的,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粉笔、黑板加上学案,这些传统的的教学手段很难表达丰富的历史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成为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成功尝试。《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无法通过生硬的说教和简单的灌输来实现的。而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爱国电影,如《血战台儿庄》,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示珍贵的文物资料图片,如青花瓷、秘色瓷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简约的动画演示,如“鸦片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合理有度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辅助教学,可以变静态为动态,舍无声存有声,化枯燥为生动,提高课堂效率。
  三、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说,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年龄特点、情感特点、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最容易被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所吸引。但是现行的历史教材,内容枯燥、繁琐,没有可读性,造成学生对历史课普遍比较反感。这时创造性地使用情境教学法,利用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加深记忆。特别是近两年的江苏高考卷,情境试题的大量出现促使我们必须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情境教学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1)问题情境法。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体验师生互动的成功感;(2)多媒体情境法(略);(3)角色情境法,针对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精心排练(编写台词,分配角色),然后在课堂上扮演相关历史人物,再现历史事件,体验角色心理。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锻炼能力;(4)语言情境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传统的历史课堂老师居于主导地位,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出现了例如“271模式”、“三三六”模式、“三步六段”模式,都强调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有的地方课堂评价标准明确规定: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超过5分钟就扣分。仿佛在课堂上老师一张嘴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但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满含真情,描述感人肺腑的故事,渲染气势磅礴的场面,朗诵优美浪漫的诗歌……把历史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不能因噎废食。
  四、用分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近代以来这一思想慢慢演变成了分层教学法。尽管对分层教学法国内外各界褒贬不一,但是这个方法最可贵的是它能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江苏新高考模式下,对选修课的级别,各级各类的高校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历史课上开展分层教学,既能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又能满足部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得深入一点,使学生各有所得,构建互助合作、优质高效的新型历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包括多个方面:(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将学生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2)备课分层: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补差”。(3)授课分层:授课分层是分层教学法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建议课堂不要一开始就分层,可以先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剩余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对部分薄弱学生的辅导。对学优生,教师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加大知识的深度与宽度,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注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中等生,教师的目标是注重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少部分学困生,教师则要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中,可以设置“探究环节”,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组进行课堂讨论,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摸索出的这套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适应了高考改革对历史课的要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放飞梦想的舞台,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认识了历史课的地位,展现了历史的魅力。我认为这是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郑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
其他文献
摘 要: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要准确地解读、领会古典诗词的精髓,必须从读“标题”、“作者”、“意象、“意境”、“典故”、“诗眼”、“风格”、“文体”、“手法”等八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鉴赏 八个方面    古典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特有的意境,深得世人的喜爱。古典诗歌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力、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鉴赏古典诗歌是一个很
摘 要: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
摘 要: 说课是高师院校对在校师范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与途径,在高师生即将毕业、进入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后一学年,抓住学生渴望求知解惑,以及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渴望践行的心理契机,通过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强化说课体验、注重反思评价等促进高师生提高说课质量,增强说课能力,顺利渡过入职期,更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  关键词: 高师生 说课能力 入职前 心理契机 实践知识  
摘 要: 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某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人数占总人数的36.8%;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键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结合该课程的特色和性质及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了大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的课程探讨,以丰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策略,
摘 要: 周邦彦是宋代词坛之“集大成”者。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承张先、柳永、秦观,下开南宋一代词风。作品艺术形象丰富,语言精工典雅,特别继承并发展了词的铺叙手法,经过变化、充实,姿态万千,韵味无穷;重“骨”、“力”,勾勒有致,是歌词创作中的一种颇为完善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关键词: 周邦彦词 铺叙手法 特点 影响    周邦彦(公元1065—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摘 要: 大陆(内地)和香港,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着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不同和地域的差异,在高校学生工作上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介绍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机构设置、工作内容、基本理念和特点等,并结合内地高校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比较,总结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 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内地高校学生工作 启示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
摘 要: 21世纪末,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影视文化的地位逐渐确立了下来。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地区间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阻碍了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影视传媒事业发展中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出路进行思考。  关键词: 地方文化传媒 发展特点 自主创新  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影视文化传媒
摘 要: 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在特色资源馆藏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对本院的重点学科资源馆藏及地方“文化”资源、洞庭湖区湿地资源、湖区血防资源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度开发,使馆藏资源形成专业化、特色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使其更好地为学院,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 地方高校图书馆 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 特色资源馆藏
摘 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要教育学生凡事从细节入手,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出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主要通过耐心地引导、长期地训练、典型开路、个别指导、家校互动等来达到习惯培养的目的,这显然要花时间、精力,耐心,细心地去观察、去实践。  关键词: 习惯 养成教育 教育案例    一位哲人说过: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