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坚持搞好教研活动,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深化,及时地传递新的教学信息,推广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由授课者精心备课,将教学想法和理论落实到课堂展示中,再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全面开展教研工作的“公开课”教研模式,恰当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好的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该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确定教研主题
要展开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同时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顺利地展开。学科教研组成员既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去观察、调研,又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
教研主题的确立关键在一个“诊”,即学科教研组成员通过听课发现小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教研主题的确定基本框架具体可分为“四堂课”:一堂推门型公开课(家常课)。由教师随机进行一堂日常公开课,教研组成员听课观摩,记录好课堂中教师行为及学生行为。一堂教研研讨课。授课教师向教研组成员说明本堂课出现的问题,并将预设性问题及生成性问题做相关比较,同时结合以往授课经验,将教学过程中的疑惑与心得与教研组成员分享。教研组成员将本堂课观察到的问题向授课教师予以说明。教研组成员讨论公开课中呈现的问题,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适时地归纳总结,经过选择提炼,确定出本次的教研主题。教研组成员针对教研主题研讨出相关解决路径。一堂示范型公开课。授课教师根据研讨过程中确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示范教学,运用教研会上归纳总结的经验方法,有方向性地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堂教研反思课。教研组成员讨论教研主题实践应用现状,再次总结经验教训,并对新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积极关注,适时地整合归纳,对本次主题进行完善,同时为下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供新的思路。总的来说,“四堂课”的教研主题确定及诊断遵循“问题呈现(家常课)——反思确定主题——实践呈现新问题(示范课)——修改主题”的循环模式。
教研主题的确定同时要根据国家新课改的方向,省政府的教育文件,社会热点教育话题,新教学模式、方法的试验来确立。每学期确定4-5个主题,教研主题的确立可以根据科目教学目标的显性呈现目标来确定。例如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隐性线索;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即显性呈现。
二、授课者精心备课
备课是一个授课者“思”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思考、自我学习成长的一步。教师要思考在研究中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问题进行验证。
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关注本次的教研主题。授课者通过查找有关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学习一些与研究主题接近的理论、经验。然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围绕主题的教学作出设想,确定课堂导入,课堂环节安排和衔接,师生互动预设,教學方法和效果预期等,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尽力达成预设,同时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将主题思想化入课堂实施的各个课堂环节和师生交流之中。公开课教研促进了教师的分析思考,不仅备课过程中要思考,教学过程中要思考,教学过程后同样要思考。教师的学习不是停滞的,而要时时更新,教育思想的迸发像泉眼,源源不断。
其次,公开课是一节供大家观摩、评论的课,所以公开课的备课既要做到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还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堂课的知识,还要熟悉全册教材,能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教师还要查阅相关资料,储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综合知识。新课改强调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以教师就要具备相关的能力,以应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展现教师应有的教育素质与教学智慧。
备课环节不仅是教师思考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紧紧抓住备课的时机,促进自身的提高,努力由新手型教师向成熟性教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公开课展示
“教师的迅速成长,是公开课使然。”公开课展示是要把教师对主题的学习成果、教学创新思维、围绕主题的课堂设想展示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公开课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执教特点和执教能力水平。执教者要时时思考,灵活多变,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思考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做生成性应对。
公开课的类型分为示范课、青年教师成长课、研究课。示范型公开课是由对教研主题有深入研究学习的教学能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亲自引领示范,以指导正在成长中的其他新手型教师的展示教学课。其功能主要是通过示范让大家学习、模仿、借鉴与主题相关的理论,并在课堂中适时加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青年教师成长课即让青年教师把研讨活动中学习到的东西以公开课形式展示出来,让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听课者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克服缺点,改进提高。研究型公开课是针对研究主题而进行的,由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的教师执教,将主题理论进行校本化、班级化初步改造,展示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然后,同行一起讨论,形成共同的认识。其主要功能当然是通过公开课总结相关教学理论、模式、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教学。三种类型的公开课同步推进,有利于促进执教者与听课者共同成长,更有利于全体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公开课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学、易学,教研效率高。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公开课的示范频率,努力让每位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展示。
四、教师说课,集体评课
这一部分是教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同时是教研活动的最后环节。“评价”环节是教师自评、团体互评、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结合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师生实际,向其他教师说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尤其是对主题的理解把握和运用。集体评课是参加听课的教师对执教者的讲课及说课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说课,集体评课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对主题公开课的集体研讨一般围绕三点:一是总结说课过程中教师的创新设计,创新方法;二是研讨公开课中出现的不可取的一些做法;三是指出本次教研主题尚未涉及到的,同时真实的课堂展示中又生成的问题,教师研讨相关解决方案。
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研活动能有效地激活学科的教学研究,营造互动式对话的氛围,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在教研活动中施行的这一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换教学思路,在教研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新教法的研讨实践中去,传递新的教学信息,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院/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确定教研主题
要展开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同时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顺利地展开。学科教研组成员既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去观察、调研,又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
教研主题的确立关键在一个“诊”,即学科教研组成员通过听课发现小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教研主题的确定基本框架具体可分为“四堂课”:一堂推门型公开课(家常课)。由教师随机进行一堂日常公开课,教研组成员听课观摩,记录好课堂中教师行为及学生行为。一堂教研研讨课。授课教师向教研组成员说明本堂课出现的问题,并将预设性问题及生成性问题做相关比较,同时结合以往授课经验,将教学过程中的疑惑与心得与教研组成员分享。教研组成员将本堂课观察到的问题向授课教师予以说明。教研组成员讨论公开课中呈现的问题,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适时地归纳总结,经过选择提炼,确定出本次的教研主题。教研组成员针对教研主题研讨出相关解决路径。一堂示范型公开课。授课教师根据研讨过程中确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示范教学,运用教研会上归纳总结的经验方法,有方向性地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堂教研反思课。教研组成员讨论教研主题实践应用现状,再次总结经验教训,并对新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积极关注,适时地整合归纳,对本次主题进行完善,同时为下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供新的思路。总的来说,“四堂课”的教研主题确定及诊断遵循“问题呈现(家常课)——反思确定主题——实践呈现新问题(示范课)——修改主题”的循环模式。
教研主题的确定同时要根据国家新课改的方向,省政府的教育文件,社会热点教育话题,新教学模式、方法的试验来确立。每学期确定4-5个主题,教研主题的确立可以根据科目教学目标的显性呈现目标来确定。例如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隐性线索;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即显性呈现。
二、授课者精心备课
备课是一个授课者“思”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思考、自我学习成长的一步。教师要思考在研究中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问题进行验证。
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关注本次的教研主题。授课者通过查找有关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学习一些与研究主题接近的理论、经验。然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围绕主题的教学作出设想,确定课堂导入,课堂环节安排和衔接,师生互动预设,教學方法和效果预期等,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尽力达成预设,同时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将主题思想化入课堂实施的各个课堂环节和师生交流之中。公开课教研促进了教师的分析思考,不仅备课过程中要思考,教学过程中要思考,教学过程后同样要思考。教师的学习不是停滞的,而要时时更新,教育思想的迸发像泉眼,源源不断。
其次,公开课是一节供大家观摩、评论的课,所以公开课的备课既要做到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还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堂课的知识,还要熟悉全册教材,能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教师还要查阅相关资料,储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综合知识。新课改强调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以教师就要具备相关的能力,以应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展现教师应有的教育素质与教学智慧。
备课环节不仅是教师思考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紧紧抓住备课的时机,促进自身的提高,努力由新手型教师向成熟性教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公开课展示
“教师的迅速成长,是公开课使然。”公开课展示是要把教师对主题的学习成果、教学创新思维、围绕主题的课堂设想展示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公开课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执教特点和执教能力水平。执教者要时时思考,灵活多变,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思考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做生成性应对。
公开课的类型分为示范课、青年教师成长课、研究课。示范型公开课是由对教研主题有深入研究学习的教学能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亲自引领示范,以指导正在成长中的其他新手型教师的展示教学课。其功能主要是通过示范让大家学习、模仿、借鉴与主题相关的理论,并在课堂中适时加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青年教师成长课即让青年教师把研讨活动中学习到的东西以公开课形式展示出来,让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听课者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克服缺点,改进提高。研究型公开课是针对研究主题而进行的,由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的教师执教,将主题理论进行校本化、班级化初步改造,展示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然后,同行一起讨论,形成共同的认识。其主要功能当然是通过公开课总结相关教学理论、模式、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教学。三种类型的公开课同步推进,有利于促进执教者与听课者共同成长,更有利于全体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公开课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学、易学,教研效率高。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公开课的示范频率,努力让每位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展示。
四、教师说课,集体评课
这一部分是教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同时是教研活动的最后环节。“评价”环节是教师自评、团体互评、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结合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师生实际,向其他教师说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尤其是对主题的理解把握和运用。集体评课是参加听课的教师对执教者的讲课及说课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说课,集体评课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对主题公开课的集体研讨一般围绕三点:一是总结说课过程中教师的创新设计,创新方法;二是研讨公开课中出现的不可取的一些做法;三是指出本次教研主题尚未涉及到的,同时真实的课堂展示中又生成的问题,教师研讨相关解决方案。
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研活动能有效地激活学科的教学研究,营造互动式对话的氛围,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在教研活动中施行的这一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换教学思路,在教研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新教法的研讨实践中去,传递新的教学信息,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院/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