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赫和亨德尔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德国人的他们出生仅仅相差二十六天,出生的地点也只有一百五十公里之远,亨德尔因为父亲反对其学音乐曾偷偷在阁楼上借着月光练琴,巴赫也曾因为兄长不肯借给他乐谱而在月光下偷偷抄录下来,另外,由于大量的工作,他们晚年时也都双目失明。虽然两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但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创作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关键词】:巴赫;亨德尔;古组曲
纵观西方音乐的历史长河,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大家,巴洛克时期可以说是一个辉煌的时期,而作为这个时期两颗璀璨明珠的巴赫和亨德尔,他们将毕生都投入到音乐事业中,为西方乃至世界音乐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为突出的是,在对于古组曲的创作方面其二人存在鲜明的对比。首先,组曲是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巴洛克时期的管弦乐组曲通常是在宫廷音乐会或宫廷晚宴、室外庆典使用的背景音乐是由一系列舞曲式的乐章构成的,各乐章调式相同,但在速度节拍和音乐的风格上有所区别。
巴赫一生共创作过四首管弦乐组曲,前两首作于科藤时期,后两首作于莱比锡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大调第三组曲》。当时,他刚刚完成《平均律钢琴曲集》,并要求到莱比锡的圣多玛斯教堂任职。宗教题材的《约翰受难乐》的构思已开始在他脑际浮动,但作曲家却走出宗教世界,来到生气蓬勃的尘世间,在音符中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一首咏叹调在4首中最为重要。这首作品包括:1.法国式序曲。2.詠叹调,用弦乐合奏的方式,缓慢的乐章。3.加沃特舞曲。4.布列舞曲。5.吉格舞曲。第二部分就是我们介绍的咏叹调,后由德国小提琴家威廉(Wilhelmj)改编成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曲式规模较大,采用法国式的慢、快、慢三部分的序曲形式。
一、复杂多样的调式调性
音乐调性的出现是巴洛克时期最大的特点,教会调式被大小调所取代,亨德尔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三和弦为基础的调性写作,使他的音乐更具和声色彩。
这首作品建立在A大调基础上,在组曲中加入了前奏曲的创作思路,与巴赫的组曲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与当时的很多键盘作品都是即兴创作有很大的关系。前奏曲是一个单乐段结构,分为a(1—8小节)、b(9—20小节)两部分。这是一个非方整性乐段,a部分I级开始V级结束,b部分V级开始I级结束,a部分第5小节向D大调离调,b部分的13小节向E大调离调,短暂的离调使音乐更具流动性和色彩性。
阿拉曼德、库朗特和吉格都是属于古二部曲式,其结构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时期的风格。
阿勒曼德分为意大利风格和法国风格,亨德尔都是用法国风格创作的:A(1—11小节)部分的调性从A大调开始,后来转向其同主音的#f小调上,之后的5到10小节建立在E大调上,并结束在A大调的属调E大调上。B(12—22小节)部分由E大调引入,接着转入D大调,16小节又转回A大调。乐曲的调性转变比较频繁,但是始终都是以A大调为主调而进行的。
库朗特跟随在阿勒曼德之后,篇幅都不是很长,属于意大利式的库朗特,大多都是弱拍(第三拍或第四拍)开始,多用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旋律流畅、轻快。整首乐曲的调式也是建立在A大调上,A(1—23小节)部分由A大调开始,在13小节的时候转入其近关系调E大调上,并在此调上结束A段。B(24—50小节)部分由E大调进入,再转到#f小调,在39小节的时候又转回了A大调。
吉格采用了意大利式的吉格的创作手法,其旋律有很强的主调风格,亨德尔的这一主调倾向对古典主义的萌芽有深远影响。A(1—22小节)部分的调性是由A大调转到E大调结束,B(23—45小节)部分的调性是由E大调又转回了A大调。
二、精致的和声织体
随着大小调体系的不断成熟,以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实体也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和弦以主和弦为中心,以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为支持,成为这一时期确定大小调式的基础和支柱。对位与和声的地位趋于等同,音乐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数字低音的广泛运用加上和弦外音的调节,使这一时期的和声具有特殊的色彩,也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这首组曲是以A调为主调进行的,前奏曲完全建立在主和弦基础上,而阿拉曼德、库朗特、吉格是以A调主和弦开始,经过属和弦,最后又回到主和弦上来,运用严格的对位,其和声非常精致,声部之间相互回应,具有巴洛克时期的和声进行特点。亨德尔作品的织体多数还是采用复调织体。
三、简洁的节奏节拍
节奏在巴洛克时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规整的,一种是非常自由的。作曲家用这种有规则律动的拍子强调一种生命的激情,最典型的是一些舞曲,而用自由的节奏创作一些比较即兴的独奏或模仿语言的宣叙调。④这首作品的节奏就属于规整的。
前奏曲是一首4/4拍的作品,16分音符的节奏型出现在右手的旋律上,这种节奏使音乐具有流动、跳跃、活泼的感觉。几乎每个小节都是以琶音开始的,很好地将拨弦的特色表现了出来,演奏琶音时节奏可以比较自由。阿拉曼德是一首4/4拍的舞曲,是整首组曲中的第二首,乐曲由弱拍开始,在四声部旋律中,16分音符和8分音符交错进行,亨德尔运用的法国式的阿拉曼德使作品更为精细。库朗特是一首3/4拍的舞曲,跟随在阿勒曼德之后,篇幅不是很长,属于意大利式的库朗特,也是弱拍开始,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旋律进行,使作品更加流畅、轻快。吉格是一首以正拍开始的12/8拍的舞曲,全曲基本上以轻快、活跃的八分音符构成,旋律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其旋律有很强的主调风格,亨德尔的这一主调倾向对古典主义的萌芽有深远影响。
四、华丽的装饰音
在精致华丽的巴洛克艺术世界中,装饰音是这个时期造型艺术繁复花边和花纹的对应物。装饰音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当时的风格所趋,也是受当时乐器的影响。当时的乐器以羽管键琴为主,由于羽管键琴的发音比较单薄、纤细、短促,因此作曲家就要用装饰音来增强音响效果。
亨德尔在组曲中运用的装饰音不像法国键盘风格中杂乱多变且数量繁多的符号,只是少量很有名的装饰音。亨德尔的装饰音不像巴赫的装饰音那样是对细节的说明,更多的是一种自由化的创作,有琶音(arpeggio)波音(mordent)颤音(trill)三种奏法。
总之,亨德尔在创作风格上受意大利风格影响很深,其创作不像巴赫那样有条不紊、遵循规则,更多的是自由创作。第一首不是完全按照组曲的结构创作的,但其整体的乐思还是统一的,其用简单的音符写出动听的乐曲,用一个简单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变化,这是其伟大之处。这首作品能代表其早期键盘音乐的特点,这也许比不上巴赫最优秀作品的精神深度,但其键盘作品却依然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张震;巴罗克协奏曲的典范——浅谈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J];人民音乐;1986年02期
[2]欧阳韫;古典音乐演出的复古风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3]M·洛巴诺娃,木莫;巴罗克——时代的连续和断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4]费震建;论巴罗克美学及其历史地位[J];人文杂志;1990年03期
作者简介:李倩,1992年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陕西咸阳,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研究生,专业:钢琴。
【关键词】:巴赫;亨德尔;古组曲
纵观西方音乐的历史长河,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大家,巴洛克时期可以说是一个辉煌的时期,而作为这个时期两颗璀璨明珠的巴赫和亨德尔,他们将毕生都投入到音乐事业中,为西方乃至世界音乐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为突出的是,在对于古组曲的创作方面其二人存在鲜明的对比。首先,组曲是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巴洛克时期的管弦乐组曲通常是在宫廷音乐会或宫廷晚宴、室外庆典使用的背景音乐是由一系列舞曲式的乐章构成的,各乐章调式相同,但在速度节拍和音乐的风格上有所区别。
巴赫一生共创作过四首管弦乐组曲,前两首作于科藤时期,后两首作于莱比锡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大调第三组曲》。当时,他刚刚完成《平均律钢琴曲集》,并要求到莱比锡的圣多玛斯教堂任职。宗教题材的《约翰受难乐》的构思已开始在他脑际浮动,但作曲家却走出宗教世界,来到生气蓬勃的尘世间,在音符中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一首咏叹调在4首中最为重要。这首作品包括:1.法国式序曲。2.詠叹调,用弦乐合奏的方式,缓慢的乐章。3.加沃特舞曲。4.布列舞曲。5.吉格舞曲。第二部分就是我们介绍的咏叹调,后由德国小提琴家威廉(Wilhelmj)改编成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曲式规模较大,采用法国式的慢、快、慢三部分的序曲形式。
一、复杂多样的调式调性
音乐调性的出现是巴洛克时期最大的特点,教会调式被大小调所取代,亨德尔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三和弦为基础的调性写作,使他的音乐更具和声色彩。
这首作品建立在A大调基础上,在组曲中加入了前奏曲的创作思路,与巴赫的组曲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与当时的很多键盘作品都是即兴创作有很大的关系。前奏曲是一个单乐段结构,分为a(1—8小节)、b(9—20小节)两部分。这是一个非方整性乐段,a部分I级开始V级结束,b部分V级开始I级结束,a部分第5小节向D大调离调,b部分的13小节向E大调离调,短暂的离调使音乐更具流动性和色彩性。
阿拉曼德、库朗特和吉格都是属于古二部曲式,其结构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时期的风格。
阿勒曼德分为意大利风格和法国风格,亨德尔都是用法国风格创作的:A(1—11小节)部分的调性从A大调开始,后来转向其同主音的#f小调上,之后的5到10小节建立在E大调上,并结束在A大调的属调E大调上。B(12—22小节)部分由E大调引入,接着转入D大调,16小节又转回A大调。乐曲的调性转变比较频繁,但是始终都是以A大调为主调而进行的。
库朗特跟随在阿勒曼德之后,篇幅都不是很长,属于意大利式的库朗特,大多都是弱拍(第三拍或第四拍)开始,多用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旋律流畅、轻快。整首乐曲的调式也是建立在A大调上,A(1—23小节)部分由A大调开始,在13小节的时候转入其近关系调E大调上,并在此调上结束A段。B(24—50小节)部分由E大调进入,再转到#f小调,在39小节的时候又转回了A大调。
吉格采用了意大利式的吉格的创作手法,其旋律有很强的主调风格,亨德尔的这一主调倾向对古典主义的萌芽有深远影响。A(1—22小节)部分的调性是由A大调转到E大调结束,B(23—45小节)部分的调性是由E大调又转回了A大调。
二、精致的和声织体
随着大小调体系的不断成熟,以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实体也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和弦以主和弦为中心,以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为支持,成为这一时期确定大小调式的基础和支柱。对位与和声的地位趋于等同,音乐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数字低音的广泛运用加上和弦外音的调节,使这一时期的和声具有特殊的色彩,也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这首组曲是以A调为主调进行的,前奏曲完全建立在主和弦基础上,而阿拉曼德、库朗特、吉格是以A调主和弦开始,经过属和弦,最后又回到主和弦上来,运用严格的对位,其和声非常精致,声部之间相互回应,具有巴洛克时期的和声进行特点。亨德尔作品的织体多数还是采用复调织体。
三、简洁的节奏节拍
节奏在巴洛克时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规整的,一种是非常自由的。作曲家用这种有规则律动的拍子强调一种生命的激情,最典型的是一些舞曲,而用自由的节奏创作一些比较即兴的独奏或模仿语言的宣叙调。④这首作品的节奏就属于规整的。
前奏曲是一首4/4拍的作品,16分音符的节奏型出现在右手的旋律上,这种节奏使音乐具有流动、跳跃、活泼的感觉。几乎每个小节都是以琶音开始的,很好地将拨弦的特色表现了出来,演奏琶音时节奏可以比较自由。阿拉曼德是一首4/4拍的舞曲,是整首组曲中的第二首,乐曲由弱拍开始,在四声部旋律中,16分音符和8分音符交错进行,亨德尔运用的法国式的阿拉曼德使作品更为精细。库朗特是一首3/4拍的舞曲,跟随在阿勒曼德之后,篇幅不是很长,属于意大利式的库朗特,也是弱拍开始,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旋律进行,使作品更加流畅、轻快。吉格是一首以正拍开始的12/8拍的舞曲,全曲基本上以轻快、活跃的八分音符构成,旋律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其旋律有很强的主调风格,亨德尔的这一主调倾向对古典主义的萌芽有深远影响。
四、华丽的装饰音
在精致华丽的巴洛克艺术世界中,装饰音是这个时期造型艺术繁复花边和花纹的对应物。装饰音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当时的风格所趋,也是受当时乐器的影响。当时的乐器以羽管键琴为主,由于羽管键琴的发音比较单薄、纤细、短促,因此作曲家就要用装饰音来增强音响效果。
亨德尔在组曲中运用的装饰音不像法国键盘风格中杂乱多变且数量繁多的符号,只是少量很有名的装饰音。亨德尔的装饰音不像巴赫的装饰音那样是对细节的说明,更多的是一种自由化的创作,有琶音(arpeggio)波音(mordent)颤音(trill)三种奏法。
总之,亨德尔在创作风格上受意大利风格影响很深,其创作不像巴赫那样有条不紊、遵循规则,更多的是自由创作。第一首不是完全按照组曲的结构创作的,但其整体的乐思还是统一的,其用简单的音符写出动听的乐曲,用一个简单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变化,这是其伟大之处。这首作品能代表其早期键盘音乐的特点,这也许比不上巴赫最优秀作品的精神深度,但其键盘作品却依然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张震;巴罗克协奏曲的典范——浅谈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J];人民音乐;1986年02期
[2]欧阳韫;古典音乐演出的复古风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3]M·洛巴诺娃,木莫;巴罗克——时代的连续和断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4]费震建;论巴罗克美学及其历史地位[J];人文杂志;1990年03期
作者简介:李倩,1992年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陕西咸阳,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研究生,专业: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