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事实上,探究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只关注“做”,不关注“思”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探究过程的关键之处,指引学生明确任务、分析问题、寻找策略、制定方案、实践操作、提炼技术,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动手做;提出问题;寻找策略;提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7-0072-03
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更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不二之路。事实上,在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做”,而不太关注“思”,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热热闹闹做实验但缺乏思维含量的现象。作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科学课教师应该在探究过程的关键之处,指引学生明确任务、理性思索,缜密讨论,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笔者以“制作鸡蛋保护器”活动为例进行了教学尝试。
一、聚焦问题,提出挑战任务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鼓励学生提问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在提出和聚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制作鸡蛋保护器”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紧接着观看“鸡蛋落地”的视频,还没等鸡蛋落到地面,有些女生就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一些男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视频,等待着鸡蛋撞击地面的瞬间。不看视频,就凭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鸡蛋从高处坠落到地面肯定是要碎的。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让鸡蛋撞击地面时不破碎呢?敢不敢挑战一下?这样引出本课的挑战任务。
教学发现,以挑战不可能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制作鸡蛋保护器,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又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实践和构建知识。
二、分析问题,寻找制作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个问题之后,通常会问学生: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做实验!教师还会表扬学生:真聪明!然后教师会出示实验方法步骤,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注意点,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这样的探究式学习看似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其实不然,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思考用怎样的形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构思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因此这个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当学生的思维越充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清晰。在“制作鸡蛋保护器”这个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鸡蛋摔碎的原因,然后组织讨论共同寻找保护鸡蛋的方法。
(一)分析鸡蛋摔碎的原因
制作鸡蛋保护器,首先要分析鸡蛋为什么会摔碎?我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份学前小研究,所以在课堂上我便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经学生的一番交流后,整理得到鸡蛋摔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鸡蛋重力作用下降落;②鸡蛋与地面产生撞击;③蛋壳薄,地面硬,鸡蛋破碎。
(二)寻找保护鸡蛋的方法
在分析鸡蛋摔碎的原因后,再针对原因,寻找解决的策略。我问学生,针对这些原因,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讨论时重点关注两个问题:①你们组的这个方法针对的是哪个原因?②考虑过选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吗?小组进行2分钟讨论后汇报交流,并且让其他小组同学提出质疑,或给出建议。在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提出了种种鸡蛋保护措施:①对鸡蛋的包裹,避免蛋壳直接撞击地面;②降落装置,减慢了鸡蛋的下落速度;③地面上铺柔软的材质,避免蛋壳直接撞击地面;④安装支架,避免鸡蛋直接撞击地面,同时由于支架的缓冲作用……此时我向学生追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保护措施,其实归根结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恍然大悟,其实问题关键是减少了地面对鸡蛋的撞击力!
三、制定方案。展开实践活动
围绕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动手做前的动脑思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制定并完善活动方案,再展开探究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转向关注科学思维品质的养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制作鸡蛋保护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与交流,找到了保护鸡蛋的关键方法。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来完成今天的挑战任务呢?由于实验室材料有限,如果学生想到什么材料,我就要准备好什么材料,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材料:一次性筷子、气泡膜、泡沫碗、泡沫网袋、报纸、皮筋、棉线等。同时提出挑战要求:选择老师提供的三种材料进行制作,制作前先要设计,把自己的创意和构思用画设计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图纸可以修改,设计图不仅要画出产品的形状和结构,还要标明所使用的材料。
这个挑战任务相对开放,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通过小组合作,多次修改,各组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各种各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气泡膜把鸡蛋包裹起来,同时把泡沫碗做成降落装置;另一种是把筷子做成框架结构,同时用气泡膜把鸡蛋包裹起来并固定在框架结构的中间。
四、检验产品,提炼技术方法
生产线上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同样道理,学生制作完成的产品也要进行检验,测定它是否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检测后还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概括,即测试成功的小组要进行方法技术总结,测试失败的小组要进行方法技术的改进。这个过程更加需要思维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度越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也越深刻。
(一)测试产品质量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把他们的设计变成了实物,那么学生制作的鸡蛋保护器效果好不好呢?大家跃跃欲试,都认为自己亲手做的保护器是最好的。怎么办?马上检验一下,于是我请两位个子较高的同学在教室前面拉起一米多高的绳子,然后学生拿自己制作的鸡蛋保护器,从相同高度落下,如果鸡蛋没有破碎,说明该鸡蛋保护器的保护效果不错,产品质量过关,同时,这种技术值得推广。
(二)总结技术方法
测试结果是很多学生用气泡膜包裹并且用泡沫碗做成降落装置的鸡蛋保护器挑战成功了。很出乎意料,做成框架结构且把鸡蛋固定在中间的鸡蛋保护器没能挑战成功。花了那么多心血设计并制作出来的装置没能保护好鸡蛋,学生很失落,很沮丧!此时我意识到,挑战失败的学生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我说,没关系的,失败乃成功之母,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失败了1200多次,何况我们才失败一次。成功了我们要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改进方法。谁知道挑战失败的原因?其实有学生早就发现了,鸡蛋没有牢固地拴在这个保护器中间,一旦受到撞击,鸡蛋就掉落摔碎。还有学生提出了改进方法,用气泡膜包裹好鸡蛋并用皮筋将鸡蛋固定在框架结构中间,这样框架结构、皮筋、气泡膜都可以减缓鸡蛋撞击地面时产生的冲击力。
总之,真正的科学探究应该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即科学的学习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探究式学习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应当以此为主渠道,秉持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来开展科学探究,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朱桂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动手做;提出问题;寻找策略;提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7-0072-03
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更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不二之路。事实上,在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做”,而不太关注“思”,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热热闹闹做实验但缺乏思维含量的现象。作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科学课教师应该在探究过程的关键之处,指引学生明确任务、理性思索,缜密讨论,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笔者以“制作鸡蛋保护器”活动为例进行了教学尝试。
一、聚焦问题,提出挑战任务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鼓励学生提问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在提出和聚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制作鸡蛋保护器”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紧接着观看“鸡蛋落地”的视频,还没等鸡蛋落到地面,有些女生就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一些男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视频,等待着鸡蛋撞击地面的瞬间。不看视频,就凭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鸡蛋从高处坠落到地面肯定是要碎的。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让鸡蛋撞击地面时不破碎呢?敢不敢挑战一下?这样引出本课的挑战任务。
教学发现,以挑战不可能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制作鸡蛋保护器,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又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实践和构建知识。
二、分析问题,寻找制作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个问题之后,通常会问学生: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做实验!教师还会表扬学生:真聪明!然后教师会出示实验方法步骤,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注意点,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这样的探究式学习看似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其实不然,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思考用怎样的形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构思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因此这个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当学生的思维越充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清晰。在“制作鸡蛋保护器”这个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鸡蛋摔碎的原因,然后组织讨论共同寻找保护鸡蛋的方法。
(一)分析鸡蛋摔碎的原因
制作鸡蛋保护器,首先要分析鸡蛋为什么会摔碎?我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份学前小研究,所以在课堂上我便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经学生的一番交流后,整理得到鸡蛋摔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鸡蛋重力作用下降落;②鸡蛋与地面产生撞击;③蛋壳薄,地面硬,鸡蛋破碎。
(二)寻找保护鸡蛋的方法
在分析鸡蛋摔碎的原因后,再针对原因,寻找解决的策略。我问学生,针对这些原因,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讨论时重点关注两个问题:①你们组的这个方法针对的是哪个原因?②考虑过选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吗?小组进行2分钟讨论后汇报交流,并且让其他小组同学提出质疑,或给出建议。在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提出了种种鸡蛋保护措施:①对鸡蛋的包裹,避免蛋壳直接撞击地面;②降落装置,减慢了鸡蛋的下落速度;③地面上铺柔软的材质,避免蛋壳直接撞击地面;④安装支架,避免鸡蛋直接撞击地面,同时由于支架的缓冲作用……此时我向学生追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保护措施,其实归根结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恍然大悟,其实问题关键是减少了地面对鸡蛋的撞击力!
三、制定方案。展开实践活动
围绕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动手做前的动脑思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制定并完善活动方案,再展开探究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转向关注科学思维品质的养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制作鸡蛋保护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与交流,找到了保护鸡蛋的关键方法。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来完成今天的挑战任务呢?由于实验室材料有限,如果学生想到什么材料,我就要准备好什么材料,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材料:一次性筷子、气泡膜、泡沫碗、泡沫网袋、报纸、皮筋、棉线等。同时提出挑战要求:选择老师提供的三种材料进行制作,制作前先要设计,把自己的创意和构思用画设计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图纸可以修改,设计图不仅要画出产品的形状和结构,还要标明所使用的材料。
这个挑战任务相对开放,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通过小组合作,多次修改,各组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各种各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气泡膜把鸡蛋包裹起来,同时把泡沫碗做成降落装置;另一种是把筷子做成框架结构,同时用气泡膜把鸡蛋包裹起来并固定在框架结构的中间。
四、检验产品,提炼技术方法
生产线上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同样道理,学生制作完成的产品也要进行检验,测定它是否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检测后还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概括,即测试成功的小组要进行方法技术总结,测试失败的小组要进行方法技术的改进。这个过程更加需要思维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度越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也越深刻。
(一)测试产品质量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把他们的设计变成了实物,那么学生制作的鸡蛋保护器效果好不好呢?大家跃跃欲试,都认为自己亲手做的保护器是最好的。怎么办?马上检验一下,于是我请两位个子较高的同学在教室前面拉起一米多高的绳子,然后学生拿自己制作的鸡蛋保护器,从相同高度落下,如果鸡蛋没有破碎,说明该鸡蛋保护器的保护效果不错,产品质量过关,同时,这种技术值得推广。
(二)总结技术方法
测试结果是很多学生用气泡膜包裹并且用泡沫碗做成降落装置的鸡蛋保护器挑战成功了。很出乎意料,做成框架结构且把鸡蛋固定在中间的鸡蛋保护器没能挑战成功。花了那么多心血设计并制作出来的装置没能保护好鸡蛋,学生很失落,很沮丧!此时我意识到,挑战失败的学生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我说,没关系的,失败乃成功之母,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失败了1200多次,何况我们才失败一次。成功了我们要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改进方法。谁知道挑战失败的原因?其实有学生早就发现了,鸡蛋没有牢固地拴在这个保护器中间,一旦受到撞击,鸡蛋就掉落摔碎。还有学生提出了改进方法,用气泡膜包裹好鸡蛋并用皮筋将鸡蛋固定在框架结构中间,这样框架结构、皮筋、气泡膜都可以减缓鸡蛋撞击地面时产生的冲击力。
总之,真正的科学探究应该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即科学的学习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探究式学习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应当以此为主渠道,秉持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来开展科学探究,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朱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