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矛盾和冲突是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最重要的元素,其中,又以生与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为明显。小说《我弥留之际》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剖析,展现着人们内心的挣扎,通过对主人公艾迪·本德伦所处境界的细致描述,真正地体现了小说的宗旨与内涵。在整个作品中,作者威廉·福克纳以艾迪·本德伦这个人物的一生为缩影,展现了整个社会人所处的矛盾与冲突。本文综合分析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矛盾 冲突 弥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作者威廉·福克纳仅仅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分析了一个人所处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主人公艾迪·本德伦一家的兴衰史的描写,体现了艾迪·本德伦的内心与现实中的挣扎与困惑。作为美国南方的一名主要文学代表者,福克纳着眼于整个南方社会的现状,故此,《我弥留之际》中的主人公艾迪·本德伦是一个具有群体代表性的个体人物。福克纳通过对艾迪·本德伦的细致描写,体现了人性自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使整个小说的意义扩大化。本文以艾迪·本德伦为切入点,透视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实矛盾与冲突。
一 爱与恨的矛盾与冲突
爱恨交加成为了小说《我弥留之际》的主旋律,作者福克纳从一些小人物的生活表现出了人们对社会的恨,更衬托出了人们对可怜之人的怜悯,在这种爱恨交加的环境中生活,矛盾怎能不存在。
首先,在《我弥留之际》所描写的人物中,没有一个人物具有鲜明的爱恨特质,甚至是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淹没于心中,尤其是主人公安斯·本德伦的状态,让人们产生了爱恨交加的心境。作为丈夫,安斯需要承担起丈夫的责任;作为父亲,他更需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但可恨的是,他既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的懦弱使得一家人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自私、懒惰、无知,没有为一个家庭撑起保护伞,没有承担起一个丈夫和父亲应该有的责任,这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种不幸。对于妻子艾迪和女儿来说,安斯·本德伦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甚至是因为他的存在而导致了艾迪·本德伦和女儿的生活更加悲惨。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人们只能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他的家庭;而对于安斯·本德伦来说,人们也有着一颗同情的心。在怜悯与憎恶中游离着,爱恨交错的感情十分复杂。
同时,对于安斯·本德伦自己来说,生活并不安逸,甚至是在折磨中度过。安斯的状态使得他和他的家庭都承受着无比大的压力。通过威廉·福克纳的描写,这种爱与恨的情景表现得十分明显。安斯对于妻子和女儿来说毫无用处,甚至是处于忽视的状态,他们认为这位丈夫或者是父亲其实早已经死了,他早已不存在于人世间。艾迪对于丈夫的痛恨体现在整部小说之中。而从安斯的自身生活状态来看,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懒惰和自私为自己带来所谓的幸福生活,也许安斯是享受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的,但是事实证明,他的生活已经是一团糟了。安斯常常说“赏赐的是耶和华”,他将他所有得到的与得不到的都归因于耶和华,他从未想象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换来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反而,一直是在将就着过日子。在他安于现状的同时,他使自己变成了一个躯壳,甚至连躯壳都不如,他只是活着而已。
而面临着诱惑,安斯却没有抵御得住,也许他的选择是归因于“赏赐的是耶和华”这句话吧,多么可笑,安斯·本德伦在重新选择太太之后,他彻底地成为了一个背叛者,一个弃家庭于不顾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比起一个安于现状不知进取的男人更加让人可恨,但是,他的沦陷也使许多人投出了同情的目光,他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把自己的人生变得毫无用处。由此而看,安斯·本德伦可怜却更加可恨。
对于安斯·本德伦来说,无论从他自己的状态,亦或是家庭的状态来说,他都没有做到完美,甚至和完美完全不搭边,他的自私自利,他的懒惰,他的安于现状等等,使他在整部小说中就是一个完全可恨之人,但是,因为他所带来的家庭遭遇却为人们所怜悯,因此,爱与恨的冲突矛盾就在《我弥留之际》中得到了诠释。
二 纯洁与邪恶间的矛盾与冲突
《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的精妙之处是将所有不同的矛盾和冲突蕴含在不同的角落里,它不明显,但是可以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到。在《我弥留之际》中,威廉·福克纳对于纯洁与邪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有所体现,在艾迪的家庭中,所有家庭成员的行为都体现了一种纯洁与邪恶之间的矛盾。《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围绕着艾迪的家庭所展开的,艾迪是整个小说的一条主线,而她的家庭成员的所有行为使小说变得丰富多彩。
第一,在本德伦夫妻的所有孩子中,卡什是一个纯洁的孩子,虽然他的姓名在读者看来与金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我们会认为这是作者福克纳精心设计的。但事实上,卡什的行为在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纯真孩子的纯洁。小说的开头曾介绍过卡什制作的棺材,他对于制作棺材的研究十分深入。卡什不仅会制作棺材,并且似乎已经将他对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的希望,甚至对于家庭的热爱都倾注在棺材的制作中。小说中的卡什会因为自己制作的棺材而开心不已,他的单纯使人们为之感动。但是,社会的险恶使得这位年轻的、善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人,他的生活因为送葬之后发生了转变,他不再是那个纯真的孩子,转而成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会觉得这样的一个卡什令人们叹惋,但作者福克纳却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告诉人们,卡什的变化是由于南方社会所导致的。人们纠结于纯真与邪恶之间,却忽视了纯真与邪恶转化的条件。福克纳通过对卡什的描写展现了纯真与邪恶转化的条件,使人们对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状有了一个彻底的了解,对改变社会现状有了些许冲动。
第二,朱厄尔作为艾迪的三儿子,他可谓是艾迪生命的希望。朱厄尔不是艾迪与安斯所生,他是艾迪与神父惠特菲尔德的孩子,随着朱厄尔的出生,艾迪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其他孩子眼里,朱厄尔是最受艾迪宠爱的一个孩子。朱厄尔喜欢养马,但是,安斯似乎并不支持,甚至他在朱厄尔买马的时候并没有拿出一分钱。朱厄尔对此事十分计较,他暗暗发誓,如果自己的马动了安斯家的一粒粮食,那么,他会毫不留情地杀了马。其实,这样的想法会让人觉得荒谬,但是,这却是朱厄尔最最真实的想法。这样一个少年的转变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纯真与邪恶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整个本德伦家庭中,二儿子和三儿子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而已,他们因为安斯的行为在行为和思想上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对生活充满希望、十分单纯的男孩,蜕变成为成熟、充满谋略的男人。他们的改变是父亲的行为在作怪,更是南方社会在捣鬼。艾迪儿女的变化体现了纯真与邪恶间的冲突,更体现出了南方社会的矛盾所在。
三 艾迪弥留的矛盾与冲突
艾迪·本德伦是整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她的命运与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代表,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代表,更是一个社会的代表。艾迪的思想与选择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和挣扎,她从对生活充满怨恨,对生活充满信心,再到渴望希望,最后离开人世,她的生活在平静中凸显曲折。
1 怨恨阶段
作者福克纳将艾迪的身份首先定位为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个缺爱的教师。艾迪原来是一名乡村教师,在艾迪的思想里,她并没有对山村的孩子存有怜悯之心,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乡村的孩子着想,反而将这种生活上的困境化作为一种怨恨,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悲哀,在怨恨阶段,她的生活并不快乐,甚至可以说是悲哀。怨恨阶段是艾迪自身矛盾的初始阶段。
2 追逐希望
追逐希望阶段使艾迪自身的矛盾真正形成了,在教师阶段生活的无限怨恨中,她希望尽快摆脱这个阶段,摆脱当时的现状。艾迪与丈夫安斯的相遇是在她对生活的追逐阶段,她希望她的生活有所改变,甚至是希望通过某种行为得到改变。但是,事实上嫁给安斯的这样一个行为,并没有使她的生活发生任何的改变,反而使她的生活变得更加落寞,安斯作为失败的丈夫,使得艾迪变得对生活更加悲观失望,甚至是失去了对生活与婚姻的信心。艾迪希望死后将自己的尸体与自己的娘家人葬在一起,这真切地表现出了艾迪对于这段婚姻的无奈。在艾迪追求幸福摆脱寂寞的过程中,她陷入了另外一个寂寞的环境中,这种寂寞与之前作为乡村教师的寂寞相比完全不同,这使得她充满了惆怅。在艾迪的这段婚姻中,她从希望到失望的这种心理的转变,可以说是矛盾重重。作者福克纳通过对艾迪这个阶段的描写,突出了南方社会的落寞。作为一名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本身就身处于南方社会中,正是基于对南方社会的了解和不满,他才塑造了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艾迪。追逐希望的阶段占据了艾迪生活的大部分,这个阶段的艾迪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反而使自己的幸福发生了转嫁,她这一矛盾体的存在使得小说情节更加曲折。
3 迷离阶段
在对丈夫失望之时,艾迪希望通过上帝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她将自己的生活与神父联系到一起,神父成为了她生活的寄托。艾迪与神父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三儿子朱厄尔,他的出生原本是艾迪新的希望的开始,但是,令艾迪万万想不到的是,牧师其实不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罢了。牧师的背叛真正地使艾迪陷入了迷离的阶段,她自身的矛盾与冲突达到了顶点。艾迪的生活似乎充满了黑暗,就如同黑暗的南方社会一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得艾迪陷入了无尽的深渊,这为艾迪的死亡做了良好的铺垫。
4 真正的弥留
艾迪的死亡使得她真正地结束了悲惨的生活,这个矛盾体似乎也彻底地结束了。她从想摆脱乡村教师生活,到遇到了丈夫安斯,再到从丈夫安斯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无奈,又到将希望转嫁到神父身上,似乎在神父那里,她拉近了与上帝的距离,上帝似乎会将好运带给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神父再一次伤害了艾迪,她又将希望寄托于丈夫身上,可悲的是,安斯并没有真正的发生任何改变,反而使得艾迪的生活更加的无助。在艾迪的整个生命中,无论是儿女,还是丈夫,或者情人,都没有给予她生活的希望,小说的结尾将艾迪送给了死神,这是艾迪在经受了一切磨难之后的最后一步。艾迪的死亡似乎很平谈,威廉·福克纳在对艾迪的生活进行了一系列描写之后,为她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也昭示着黑暗的南方社会即将瓦解。
四 南方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在小说中,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弥留之际,艾迪亦是如此,南方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转嫁到了一个小小的艾迪身上,使她饱受了心酸和折磨,在艾迪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
美国的南方社会在当时十分黑暗,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极度的悲哀,正如小说中艾迪的生活一样,安斯的懒惰与自私使得艾迪原本带有希望的生活支离破碎,神父的出现似乎给了艾迪再生的希望,但是,神父的道貌岸然又一次将希望打破,艾迪的生活从一个谷底跌到了另一个谷底。最后,艾迪死了,她的悲惨生活完完整整地结束了,这意味着,南方社会即将瓦解,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在威廉·福克纳的笔下,他对于南方社会的不满表现得十分明显,对南方社会瓦解的希望更是通过艾迪·本德伦得到了诠释。
死亡结束了艾迪·本德伦的悲惨生活,而与艾迪不同的是,还有一些人依旧活着,但是,他们却形同虚设,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意义,就如同南方社会一样,它已经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安斯、朱厄尔等,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可他们却在生死间弥留。在威廉·福克纳的行文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即将离去的南方社会。因此,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真正所要体现的不过是南方社会的弥留。
参考文献:
[1] 张健堃:《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 张曦:《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诗化结构》,《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 牛聪:《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狂欢化因素》,《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7期。
作者简介:宋建龙,男,1964—,河南辉县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工作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矛盾 冲突 弥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作者威廉·福克纳仅仅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分析了一个人所处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主人公艾迪·本德伦一家的兴衰史的描写,体现了艾迪·本德伦的内心与现实中的挣扎与困惑。作为美国南方的一名主要文学代表者,福克纳着眼于整个南方社会的现状,故此,《我弥留之际》中的主人公艾迪·本德伦是一个具有群体代表性的个体人物。福克纳通过对艾迪·本德伦的细致描写,体现了人性自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使整个小说的意义扩大化。本文以艾迪·本德伦为切入点,透视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实矛盾与冲突。
一 爱与恨的矛盾与冲突
爱恨交加成为了小说《我弥留之际》的主旋律,作者福克纳从一些小人物的生活表现出了人们对社会的恨,更衬托出了人们对可怜之人的怜悯,在这种爱恨交加的环境中生活,矛盾怎能不存在。
首先,在《我弥留之际》所描写的人物中,没有一个人物具有鲜明的爱恨特质,甚至是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淹没于心中,尤其是主人公安斯·本德伦的状态,让人们产生了爱恨交加的心境。作为丈夫,安斯需要承担起丈夫的责任;作为父亲,他更需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但可恨的是,他既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的懦弱使得一家人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自私、懒惰、无知,没有为一个家庭撑起保护伞,没有承担起一个丈夫和父亲应该有的责任,这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种不幸。对于妻子艾迪和女儿来说,安斯·本德伦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甚至是因为他的存在而导致了艾迪·本德伦和女儿的生活更加悲惨。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人们只能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他的家庭;而对于安斯·本德伦来说,人们也有着一颗同情的心。在怜悯与憎恶中游离着,爱恨交错的感情十分复杂。
同时,对于安斯·本德伦自己来说,生活并不安逸,甚至是在折磨中度过。安斯的状态使得他和他的家庭都承受着无比大的压力。通过威廉·福克纳的描写,这种爱与恨的情景表现得十分明显。安斯对于妻子和女儿来说毫无用处,甚至是处于忽视的状态,他们认为这位丈夫或者是父亲其实早已经死了,他早已不存在于人世间。艾迪对于丈夫的痛恨体现在整部小说之中。而从安斯的自身生活状态来看,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懒惰和自私为自己带来所谓的幸福生活,也许安斯是享受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的,但是事实证明,他的生活已经是一团糟了。安斯常常说“赏赐的是耶和华”,他将他所有得到的与得不到的都归因于耶和华,他从未想象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换来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反而,一直是在将就着过日子。在他安于现状的同时,他使自己变成了一个躯壳,甚至连躯壳都不如,他只是活着而已。
而面临着诱惑,安斯却没有抵御得住,也许他的选择是归因于“赏赐的是耶和华”这句话吧,多么可笑,安斯·本德伦在重新选择太太之后,他彻底地成为了一个背叛者,一个弃家庭于不顾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比起一个安于现状不知进取的男人更加让人可恨,但是,他的沦陷也使许多人投出了同情的目光,他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把自己的人生变得毫无用处。由此而看,安斯·本德伦可怜却更加可恨。
对于安斯·本德伦来说,无论从他自己的状态,亦或是家庭的状态来说,他都没有做到完美,甚至和完美完全不搭边,他的自私自利,他的懒惰,他的安于现状等等,使他在整部小说中就是一个完全可恨之人,但是,因为他所带来的家庭遭遇却为人们所怜悯,因此,爱与恨的冲突矛盾就在《我弥留之际》中得到了诠释。
二 纯洁与邪恶间的矛盾与冲突
《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的精妙之处是将所有不同的矛盾和冲突蕴含在不同的角落里,它不明显,但是可以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到。在《我弥留之际》中,威廉·福克纳对于纯洁与邪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有所体现,在艾迪的家庭中,所有家庭成员的行为都体现了一种纯洁与邪恶之间的矛盾。《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围绕着艾迪的家庭所展开的,艾迪是整个小说的一条主线,而她的家庭成员的所有行为使小说变得丰富多彩。
第一,在本德伦夫妻的所有孩子中,卡什是一个纯洁的孩子,虽然他的姓名在读者看来与金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我们会认为这是作者福克纳精心设计的。但事实上,卡什的行为在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纯真孩子的纯洁。小说的开头曾介绍过卡什制作的棺材,他对于制作棺材的研究十分深入。卡什不仅会制作棺材,并且似乎已经将他对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的希望,甚至对于家庭的热爱都倾注在棺材的制作中。小说中的卡什会因为自己制作的棺材而开心不已,他的单纯使人们为之感动。但是,社会的险恶使得这位年轻的、善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人,他的生活因为送葬之后发生了转变,他不再是那个纯真的孩子,转而成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会觉得这样的一个卡什令人们叹惋,但作者福克纳却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告诉人们,卡什的变化是由于南方社会所导致的。人们纠结于纯真与邪恶之间,却忽视了纯真与邪恶转化的条件。福克纳通过对卡什的描写展现了纯真与邪恶转化的条件,使人们对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状有了一个彻底的了解,对改变社会现状有了些许冲动。
第二,朱厄尔作为艾迪的三儿子,他可谓是艾迪生命的希望。朱厄尔不是艾迪与安斯所生,他是艾迪与神父惠特菲尔德的孩子,随着朱厄尔的出生,艾迪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其他孩子眼里,朱厄尔是最受艾迪宠爱的一个孩子。朱厄尔喜欢养马,但是,安斯似乎并不支持,甚至他在朱厄尔买马的时候并没有拿出一分钱。朱厄尔对此事十分计较,他暗暗发誓,如果自己的马动了安斯家的一粒粮食,那么,他会毫不留情地杀了马。其实,这样的想法会让人觉得荒谬,但是,这却是朱厄尔最最真实的想法。这样一个少年的转变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纯真与邪恶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整个本德伦家庭中,二儿子和三儿子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而已,他们因为安斯的行为在行为和思想上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对生活充满希望、十分单纯的男孩,蜕变成为成熟、充满谋略的男人。他们的改变是父亲的行为在作怪,更是南方社会在捣鬼。艾迪儿女的变化体现了纯真与邪恶间的冲突,更体现出了南方社会的矛盾所在。
三 艾迪弥留的矛盾与冲突
艾迪·本德伦是整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她的命运与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代表,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代表,更是一个社会的代表。艾迪的思想与选择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和挣扎,她从对生活充满怨恨,对生活充满信心,再到渴望希望,最后离开人世,她的生活在平静中凸显曲折。
1 怨恨阶段
作者福克纳将艾迪的身份首先定位为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个缺爱的教师。艾迪原来是一名乡村教师,在艾迪的思想里,她并没有对山村的孩子存有怜悯之心,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乡村的孩子着想,反而将这种生活上的困境化作为一种怨恨,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悲哀,在怨恨阶段,她的生活并不快乐,甚至可以说是悲哀。怨恨阶段是艾迪自身矛盾的初始阶段。
2 追逐希望
追逐希望阶段使艾迪自身的矛盾真正形成了,在教师阶段生活的无限怨恨中,她希望尽快摆脱这个阶段,摆脱当时的现状。艾迪与丈夫安斯的相遇是在她对生活的追逐阶段,她希望她的生活有所改变,甚至是希望通过某种行为得到改变。但是,事实上嫁给安斯的这样一个行为,并没有使她的生活发生任何的改变,反而使她的生活变得更加落寞,安斯作为失败的丈夫,使得艾迪变得对生活更加悲观失望,甚至是失去了对生活与婚姻的信心。艾迪希望死后将自己的尸体与自己的娘家人葬在一起,这真切地表现出了艾迪对于这段婚姻的无奈。在艾迪追求幸福摆脱寂寞的过程中,她陷入了另外一个寂寞的环境中,这种寂寞与之前作为乡村教师的寂寞相比完全不同,这使得她充满了惆怅。在艾迪的这段婚姻中,她从希望到失望的这种心理的转变,可以说是矛盾重重。作者福克纳通过对艾迪这个阶段的描写,突出了南方社会的落寞。作为一名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本身就身处于南方社会中,正是基于对南方社会的了解和不满,他才塑造了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艾迪。追逐希望的阶段占据了艾迪生活的大部分,这个阶段的艾迪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反而使自己的幸福发生了转嫁,她这一矛盾体的存在使得小说情节更加曲折。
3 迷离阶段
在对丈夫失望之时,艾迪希望通过上帝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她将自己的生活与神父联系到一起,神父成为了她生活的寄托。艾迪与神父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三儿子朱厄尔,他的出生原本是艾迪新的希望的开始,但是,令艾迪万万想不到的是,牧师其实不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罢了。牧师的背叛真正地使艾迪陷入了迷离的阶段,她自身的矛盾与冲突达到了顶点。艾迪的生活似乎充满了黑暗,就如同黑暗的南方社会一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得艾迪陷入了无尽的深渊,这为艾迪的死亡做了良好的铺垫。
4 真正的弥留
艾迪的死亡使得她真正地结束了悲惨的生活,这个矛盾体似乎也彻底地结束了。她从想摆脱乡村教师生活,到遇到了丈夫安斯,再到从丈夫安斯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无奈,又到将希望转嫁到神父身上,似乎在神父那里,她拉近了与上帝的距离,上帝似乎会将好运带给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神父再一次伤害了艾迪,她又将希望寄托于丈夫身上,可悲的是,安斯并没有真正的发生任何改变,反而使得艾迪的生活更加的无助。在艾迪的整个生命中,无论是儿女,还是丈夫,或者情人,都没有给予她生活的希望,小说的结尾将艾迪送给了死神,这是艾迪在经受了一切磨难之后的最后一步。艾迪的死亡似乎很平谈,威廉·福克纳在对艾迪的生活进行了一系列描写之后,为她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也昭示着黑暗的南方社会即将瓦解。
四 南方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在小说中,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弥留之际,艾迪亦是如此,南方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转嫁到了一个小小的艾迪身上,使她饱受了心酸和折磨,在艾迪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
美国的南方社会在当时十分黑暗,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极度的悲哀,正如小说中艾迪的生活一样,安斯的懒惰与自私使得艾迪原本带有希望的生活支离破碎,神父的出现似乎给了艾迪再生的希望,但是,神父的道貌岸然又一次将希望打破,艾迪的生活从一个谷底跌到了另一个谷底。最后,艾迪死了,她的悲惨生活完完整整地结束了,这意味着,南方社会即将瓦解,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在威廉·福克纳的笔下,他对于南方社会的不满表现得十分明显,对南方社会瓦解的希望更是通过艾迪·本德伦得到了诠释。
死亡结束了艾迪·本德伦的悲惨生活,而与艾迪不同的是,还有一些人依旧活着,但是,他们却形同虚设,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意义,就如同南方社会一样,它已经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安斯、朱厄尔等,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可他们却在生死间弥留。在威廉·福克纳的行文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即将离去的南方社会。因此,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真正所要体现的不过是南方社会的弥留。
参考文献:
[1] 张健堃:《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 张曦:《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诗化结构》,《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 牛聪:《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狂欢化因素》,《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7期。
作者简介:宋建龙,男,1964—,河南辉县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工作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