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理性,“用教材教”已经成为不少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有些人在尝试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使其更符合教与学的需要。我认为教材本身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有自身较为科学的逻辑体系、知识体系,是众多专家及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必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建构必须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增、补、减、改,也就是必须注意尺度。
一、还原与重组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一般比较经典,但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编辑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了节选、修改,安排在各个年级段中。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智慧地引导学生质疑、想象或再现原文,使所学的内容变得生动、深刻、富有情趣。教学《嫦娥奔月》的时候,想象在中秋节乡亲们面对月亮会想到什么,又会对嫦娥说些什么,从而感受人们对善良人的尊敬与怀念,学生心里也会有向善的种子萌芽。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让学生读一读《水浒传》中的有关原文,领略古典文学特有的语言魅力,引导他们去阅读经典。
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教材为基点,按课文——课本——课外的选文这一思路来选择文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重组时,尽量利用学生手头现有的文章或推荐经典作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大师级的作品,为学生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心灵沟通提供条件。1.以话题重组。教材中不乏话题相同的课文,将它们重组成一个新的教学情景,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教学《嫦娥奔月》之前让学生讲一讲《开天辟地》,读一读《精卫填海》等;教学《但愿人长久》时,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等。2.以情感重组。细细分析我们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不少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或者进行拓展性阅读,加深他们的情感体悟。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回忆一下学过的《九寨沟》,欣赏图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去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去阅读与此有关的文章,学生就会有更深刻的领悟。3.以作家重组。对教材中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集中学习,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4.以体裁重组。记叙文是小学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随着年级的升高,议论文、说明文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看这类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与记叙文进行比较,有利于他们学习这类文章并掌握其特点。
重组可以激活教材,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它需要智慧,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读薄与读厚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抓住精髓。“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注意事物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通过合理的想象、恰当的补充,拓宽视野,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读薄是读厚的基础,读厚是读薄的优化和贯通。只要长期坚持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激活与创造
人们常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智慧架构变得鲜活,变得富有生命张力。激活课堂的渠道和方法很多,如:优化课堂结构、更新教学手段、创新学习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等等。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找到学生兴趣的生发点,巧妙地诱导激发,让学生学得尽兴、学得开心、学得有趣有益。这样课堂就会流光溢彩,就会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就会有创造性,有生命力。
只要我们真正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有足够的底气和智慧,语文教学就会异彩纷呈,就能成就学生的今天与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一、还原与重组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一般比较经典,但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编辑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了节选、修改,安排在各个年级段中。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智慧地引导学生质疑、想象或再现原文,使所学的内容变得生动、深刻、富有情趣。教学《嫦娥奔月》的时候,想象在中秋节乡亲们面对月亮会想到什么,又会对嫦娥说些什么,从而感受人们对善良人的尊敬与怀念,学生心里也会有向善的种子萌芽。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让学生读一读《水浒传》中的有关原文,领略古典文学特有的语言魅力,引导他们去阅读经典。
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教材为基点,按课文——课本——课外的选文这一思路来选择文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重组时,尽量利用学生手头现有的文章或推荐经典作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大师级的作品,为学生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心灵沟通提供条件。1.以话题重组。教材中不乏话题相同的课文,将它们重组成一个新的教学情景,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教学《嫦娥奔月》之前让学生讲一讲《开天辟地》,读一读《精卫填海》等;教学《但愿人长久》时,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等。2.以情感重组。细细分析我们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不少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或者进行拓展性阅读,加深他们的情感体悟。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回忆一下学过的《九寨沟》,欣赏图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去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去阅读与此有关的文章,学生就会有更深刻的领悟。3.以作家重组。对教材中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集中学习,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4.以体裁重组。记叙文是小学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随着年级的升高,议论文、说明文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看这类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与记叙文进行比较,有利于他们学习这类文章并掌握其特点。
重组可以激活教材,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它需要智慧,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读薄与读厚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抓住精髓。“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注意事物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通过合理的想象、恰当的补充,拓宽视野,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读薄是读厚的基础,读厚是读薄的优化和贯通。只要长期坚持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激活与创造
人们常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智慧架构变得鲜活,变得富有生命张力。激活课堂的渠道和方法很多,如:优化课堂结构、更新教学手段、创新学习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等等。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找到学生兴趣的生发点,巧妙地诱导激发,让学生学得尽兴、学得开心、学得有趣有益。这样课堂就会流光溢彩,就会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就会有创造性,有生命力。
只要我们真正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有足够的底气和智慧,语文教学就会异彩纷呈,就能成就学生的今天与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