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整体感悟 小学数学
《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65-02
在日常教学中,按照教材的知识呈现模块,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通常按照连续的顺序,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并将其集中起来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建构统一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感悟。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呢?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认识分数》的课堂教学,执教者有效的突破了线性教学的弊端,由单一的线性结构转为多面的网状结构,由点及面不断辐射,逐步拓展,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勾连纵横的数学知识系统。现根据片段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教学片段】
执教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袋子,并让学生思考:这是老师扛来的一袋饼干,现在请你猜一下,这袋饼干的是多少个?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不知道饼干的总数量,能知道一半的数量吗?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这一半的数量呢?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先来猜测一下,这袋饼干可能是几个饼干,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是这样的数量。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进行讨论后展开猜想:如果一袋饼干有8块,那么这袋就是4块;如果这一袋饼干有10块,那么这袋就是5块;如果这一袋饼干有4块,那么这袋就是2块;如果这一袋饼干是6块,那么这袋就是3块。学生不断举例子,教师继续引导追问:例子能举得完吗?肯定不能。也就是说,一袋饼干的可以表示无数个不同的个数,由此可以看到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却能够代表很大、很多的数,那么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哪呢?学生继续深入探讨,得出结论:关键就在于袋子中饼干的总数。学生认为,只要饼干的总数不同,那么它的所代表的饼干的数量也就不同。也可以这样理解:袋子里装的饼干的总数多,它的代表的饼干的数量就多;袋子里装的饼干的总数少,它的代表的饼干的数量就少。
此时,教师将问题继续深入:如果现在这个袋子里装的饼干的数量不是一块,也不是多块,而是块,那么现在这袋饼的是多少块呢?学生再次产生了困惑:如何表示的呢?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用语言这样表达:半块的一半。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呢?也就是说,如何用分数语言来表达呢?学生陷入了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表示为一块的。结果是否如此呢?怎么证明?学生分组讨论后并动手,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将半块的表示出来,就是块。针对这样的情形,学生对有了新的感知:与刚才的例子相比,现在的这个可以表示饼干的数量变小了。此时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同样的,可以表示很多的量,也可以表示很干的量,因为问题的关键取决于袋子中饼干的总数。学生由此对数学的神奇也有了深刻的体验,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析】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学生获得统一的知识架构,而后建立理论系统,使得数学思维内化于心,变成一种基本的数学技能。教学中教师常常遵循教材的呈现顺序,通过将系统化模块中的小知识点分解到每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显然缺乏整体性。根据系统化理论,整体功能远远超过部分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重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使知识系统化呈现,便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瞻前顾后,整合教材
在小学阶段,分数的知识一般都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级段的教材编排里,在本节课教学中,执教者显然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合,能够根据侧重点,既能够“瞻前”,将之前的分数知识综合起来;又能够“顾后”,将要学的分数知识进行深刻的梳理。所谓“瞻前”的知识,就是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刻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而所谓“顾后”就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为下一步进入高年级段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奠基,在这瞻前顾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的内涵有了充分的认识,从中体会一个数的的大小,取决于这个数的大小,而这个数既可以是整数、自然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等。学生由此获得了系统化的知识建构,对分数知识的把握不再是零星散乱的,而是有了整体的理解和体验。
二、情境创设,整体感悟
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自于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所激发出来的认知冲突。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如执教者追问“你怎么知道袋子里饼干的有多少块”时,学生根据已知的生活经验,认为不可能知道袋子里饼干的的数量,因为总数量并不确定,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呢?我们可以猜一猜,怎么来猜呢?这样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对分数知识有了逐步深入的理解:从可以代表的数很大很多,到可以代表的数很小,这些经过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对于分数知识的经验积累,并且将教学所学的知识通过网状的辐射,让学生获得了整体的感悟:是很神奇的,既可以表示很大,也可以表示很小,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代表这个“整体1”的数量的大小。
显然,这样一节有效的数学教学,教师所要具备的是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和驾驭的能力,经过合理的重组和活用,使数学课堂瞻前顾后,使学生获得整体感悟,释放出思维的精彩。
(责编 林 剑)
《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65-02
在日常教学中,按照教材的知识呈现模块,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通常按照连续的顺序,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并将其集中起来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建构统一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感悟。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呢?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认识分数》的课堂教学,执教者有效的突破了线性教学的弊端,由单一的线性结构转为多面的网状结构,由点及面不断辐射,逐步拓展,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勾连纵横的数学知识系统。现根据片段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教学片段】
执教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袋子,并让学生思考:这是老师扛来的一袋饼干,现在请你猜一下,这袋饼干的是多少个?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不知道饼干的总数量,能知道一半的数量吗?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这一半的数量呢?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先来猜测一下,这袋饼干可能是几个饼干,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是这样的数量。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进行讨论后展开猜想:如果一袋饼干有8块,那么这袋就是4块;如果这一袋饼干有10块,那么这袋就是5块;如果这一袋饼干有4块,那么这袋就是2块;如果这一袋饼干是6块,那么这袋就是3块。学生不断举例子,教师继续引导追问:例子能举得完吗?肯定不能。也就是说,一袋饼干的可以表示无数个不同的个数,由此可以看到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却能够代表很大、很多的数,那么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哪呢?学生继续深入探讨,得出结论:关键就在于袋子中饼干的总数。学生认为,只要饼干的总数不同,那么它的所代表的饼干的数量也就不同。也可以这样理解:袋子里装的饼干的总数多,它的代表的饼干的数量就多;袋子里装的饼干的总数少,它的代表的饼干的数量就少。
此时,教师将问题继续深入:如果现在这个袋子里装的饼干的数量不是一块,也不是多块,而是块,那么现在这袋饼的是多少块呢?学生再次产生了困惑:如何表示的呢?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用语言这样表达:半块的一半。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呢?也就是说,如何用分数语言来表达呢?学生陷入了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表示为一块的。结果是否如此呢?怎么证明?学生分组讨论后并动手,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将半块的表示出来,就是块。针对这样的情形,学生对有了新的感知:与刚才的例子相比,现在的这个可以表示饼干的数量变小了。此时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同样的,可以表示很多的量,也可以表示很干的量,因为问题的关键取决于袋子中饼干的总数。学生由此对数学的神奇也有了深刻的体验,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析】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学生获得统一的知识架构,而后建立理论系统,使得数学思维内化于心,变成一种基本的数学技能。教学中教师常常遵循教材的呈现顺序,通过将系统化模块中的小知识点分解到每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显然缺乏整体性。根据系统化理论,整体功能远远超过部分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重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使知识系统化呈现,便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瞻前顾后,整合教材
在小学阶段,分数的知识一般都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级段的教材编排里,在本节课教学中,执教者显然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合,能够根据侧重点,既能够“瞻前”,将之前的分数知识综合起来;又能够“顾后”,将要学的分数知识进行深刻的梳理。所谓“瞻前”的知识,就是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刻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而所谓“顾后”就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为下一步进入高年级段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奠基,在这瞻前顾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的内涵有了充分的认识,从中体会一个数的的大小,取决于这个数的大小,而这个数既可以是整数、自然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等。学生由此获得了系统化的知识建构,对分数知识的把握不再是零星散乱的,而是有了整体的理解和体验。
二、情境创设,整体感悟
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自于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所激发出来的认知冲突。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如执教者追问“你怎么知道袋子里饼干的有多少块”时,学生根据已知的生活经验,认为不可能知道袋子里饼干的的数量,因为总数量并不确定,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呢?我们可以猜一猜,怎么来猜呢?这样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对分数知识有了逐步深入的理解:从可以代表的数很大很多,到可以代表的数很小,这些经过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对于分数知识的经验积累,并且将教学所学的知识通过网状的辐射,让学生获得了整体的感悟:是很神奇的,既可以表示很大,也可以表示很小,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代表这个“整体1”的数量的大小。
显然,这样一节有效的数学教学,教师所要具备的是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和驾驭的能力,经过合理的重组和活用,使数学课堂瞻前顾后,使学生获得整体感悟,释放出思维的精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