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探究 感悟文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01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这一要求,结合农村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课设计试图突出预设,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注重提升朗读、感悟的层次。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描写的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升华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亲自感受彼得的失望、醒悟和成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齐读课题。
  2.谈话,大家都知道有了金子,就有了财富,所以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金子,窦现发财致富的梦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中的彼得·弗雷特找到金子了吗?
  [创境激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走进文本。融情探究
  现在,我们就随课文中的主人翁彼得一起来到萨文河畔去感受他的失望、醒悟和成功。
  (一)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受。
  (1)学生谈感受,教师追问:你们的这些感受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想象“蜂拥而至”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人数很多,来势很猛)
  你能把你的感受带到文字中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
  (3)“一无所获”是什么意思?淘金者的心情怎样?
  引导学生读出淘金者由兴奋到扫兴的心情。(指导个性化朗读)
  预设1:学生很快抓住关键词,把课文主要内容读清楚,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关键词画下来,指名读。
  预设2:学生朗读时感到有困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有个经验:朗读时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
  过渡:彼得就是淘金者的一员,他也是带着自己的发财梦而来。此时,他虽然也很“扫兴”,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2.自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
  (2)出示句子:
  ①他苦干了几个月,翻遍了土地,也没有发现金子。
  ②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发现一丁点儿金子。
  ①指名读句子。
  ②比较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句子?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把第二句多出来的部分打上小圆圈,体会这些词能更准确、具体地写出彼得辛苦淘金的情景,同时为后面彼得的失望作铺垫。
  (3)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读出彼得的失望心情。
  [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前提。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自主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体验、思考,并进行汇报、交流,从而达到感悟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品读探究。
  带着非常失望的心情,彼得准备离开这儿了,是什么又使他留了下来?后来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1.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用自己的话描述彼得所看到的景象。
  (2]指导朗读:男生读,女生闭眼想象;女生读,男生闭眼想象。
  2.抓住“若有所悟”研读彼得的一番心理活动。
  ①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
  ②同桌合作交流。
  ③汇报。引导学生感悟这里没找到金子,但这土地很肥沃,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说明种花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④如何读出彼得的“醒悟”。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3.抓住“全部精力”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彼得种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1)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来种花的?
  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小组练说,大组交流。
  预设1:学生可能会仔细看图,抓住“全部精力”,很自然地对彼得付出的精力进行描述,或提出一些有新意的疑问。
  预设2:如果学生不能很深人地理解“全部精力”。教师可以从彼得不怕辛苦地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日夜照顾花苗、四处奔波销售鲜花等方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获得财富或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开放课堂,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领悟、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质疑问难,内化认识。
  5年了,彼得成功了。带着成功的喜悦,让我们齐读第七节。
  1.质疑: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出示句子:
  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1)指名读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不无骄傲”。
  A.换个说法:很骄傲/自豪。
  B.删掉“不无骄傲”再读一读,体会:删掉后的句子和原句的感觉一样吗?
  (3)“唯一”是什么意思?“真金”指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交流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感悟。
  (4)为什么说“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5)如何读出彼得收获后的成功与喜悦?
  [问题是阅读的起点,更是创造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在萨文河畔,彼得找到真金,拥有了财富的消息无意中传到当初和彼得一起来的那些淘金者的耳里,他们又一次蜂拥而至,纷纷询问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假如你是彼得,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体验角色,丰富了认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交流中加深了体验。]
  2.同学们,彼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呀?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准备如何去实现它呢?
  预设1:学生能说一句或一段话。
  预设2:学生可能感觉有困难,教师可这样引导:我的梦想是____,为了实现它,我应该____。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学生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四、依据差异,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2.观察校园或附近的花园,想象彼得的花圃,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作业设计遵循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因为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和感兴趣的题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我们依据小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开展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以课堂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注重言语形式,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蕴藏在具体的文字中。  一、精读教材是关键  教材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同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媒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阅读教学的深度。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精心选择和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解读文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进去,感悟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  3.在欣赏诗歌中,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品读词句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乐曲伴奏。  2.回忆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    教学策略  一、切入举隅,启动情感  1.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教师轻轻吟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2.(出示课文中
教师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内有限的巡视时间,促使学生一课一得,甚至多得,尽可能地给学生释疑解惑。鉴于此,教师务必在课堂巡视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关注课堂间的巡视呢?    一、点、横、竖、撇、捺——“塑身正”蕴其美学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课堂巡视,并且在巡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有效的巡视不仅能规范学生正确书写
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充斥着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而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形式几乎无暇关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离,仅靠每周两节作文课,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习作训练有机地融进阅读教学中,学以致用,实现读写结合。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细细品味,“守”本身就包含了“创”,要守住业就必须不断创业。有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的一切都在进步。就电脑来说,换代之快,让人应接不暇。如果创下电脑事业的企业只守着生产386,那么不管他的电脑造型如何美观,包装如何精美、豪华,相信现在的你要买电脑亦不会去抱回一台386。如此,可以想见该企业的发展方向——淘汰。唯有创新,继而生产486、586……才能守住自己的
语文教材正如教材编写者所说: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给学生的是语言习得的方法,是对语言领悟的能力,是对母语承载文化的认识和积累的途径。课文本身是单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局限的,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却不是教好这篇课文而已,我们要毅然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使命和文化使命,就必定要站在课文之上,站在教材之上研究我们的课堂。课堂给予学生的容量究竟有多大?  我们用文本启发文本的阅读,用文字对文字的
【问题思索】  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  师:“竟然”是什么意思?  生1:想不到。  师:想不到什么?  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  师:怎么轻?  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  (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师:母亲挑的担子多重?  生4:100多斤。  师:猜猜妹妹大约有多重?  生5:大约40斤。  师:
一、切入话题,激趣导入    1.新年到了,听说动物王国决定召开一个庆功宴,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动物联欢晚会的热闹场面。)  2.原来这是一个表彰有贡献的动物的大会。看到什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  3.让我们来说说这些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有益的动物(出示课题),最后不仅要评出最佳表现奖,还要评出最佳听众和评点嘉宾。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演讲,听完后要抓住同学的发言进行质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探究、读中体验,以升华情感。如何让朗读富有个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呢?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雪儿》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撷取这一课的教学片断(第四自然段)与各位同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