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册里的“排名学”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x1989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因为“传统”的关系,我们国家对于名位排列历来是颇有讲究的。《水浒传》的压卷之章便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近来,翻阅了一些解放后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地图册,想不到这中间也大有排名列位的奥妙。例如:在一九五八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据欧洲之先的是苏联。如果算是从东往西地排过去,这倒还讲得过去。可是在一九七二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这位置让给了阿尔巴尼亚。这可真叫奇怪。无论从东、从西,还是从南、从北排起,都轮不到这个阿尔巴尼亚来打头阵。看来,这只是因为当年“天涯若比邻”的缘故,才给了它这个荣誉地位。又如:一九五八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美洲地图是从北到南排列的:先是加拿大,再美国、墨西哥,然后南美诸国。然而在一九七二年版中,除了南、北二极之外,整个地图册中压轴的是美国。这也叫人不解。整个美洲大陆,不论从北往南,还是从南往北,都绝对轮不到美国来压这个轴。
  四海风云,瞬息万变。而高山大洋,却是永恒的。我们的科技、文献、资料出版工作者们,何苦忙不迭地去“紧跟形势”,动这类毫无价值的脑筋,自找麻烦呢!
  
其他文献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在解放前虽然有少数人研究,但并不系统。解放以后,先是传入了苏联的美学理论,但失之粗糙,教条主义习气很浓,而且往往将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混为一谈,常常模糊两者的研究对象。这个流弊,在后来我们不少美学论文中还存在。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美学在中国曾吸引了不少
期刊
今年是《戈丹》的作者普列,姆昌德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此书译者严绍端逝世十周年。我在病中听到电台广播短文,纪念这位印度著名作家,接着又朗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地主的水井》,恰巧这篇小说也是绍端翻译的。绍端,病中多忧思,我日日夜夜在怀念你,听到广播,又触动了我的心弦,回忆往事,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我拿起《戈丹》重读了一遍。  记得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确实,对同一部作品
期刊
一九七九年初收到芝加哥大学老同学柯尔柏君的来信,说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阿瑟·弗里德曼教授将于三四月间到北京旅游,希望我们能见面。弗里德曼教授现年七十二岁,是芝加哥大学卓有成就的退休荣誉教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编过哥尔斯密全集、威彻里剧本四种等,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我虽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他曾参加过我的口试委员会,又时常在校内碰见,所以还完全记得他的模样。我当然表示欢迎,但是我说我三四月间要去医院动一次
期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写的朱德传《伟大的道路》,终于能够在哺育了朱德同志的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了。它出现在现在的中国,起了一种史沫特莱当初不能料到的意义,这就是它帮助我们冲破了前些年林彪、“四人帮”封锁的传记文学的禁区。我们读了这本书,做些思索,分析一下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会觉得传记文学并不是难以琢磨的迷宫,以传记文学作品织人之罪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在林彪、“四人帮”当道的十几年中,他们为了树立
期刊
《现实主义作家》(The Realists),查·珀·斯诺(C.P.SnoW)著,美国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336页,12.98美元。  现年七十五岁的查·珀·斯诺是当代国际闻名的英国作家,英王室一九五七年册封他为爵士,一九六九年又加封为勋爵。  斯诺在这部新著里写了八位作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即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加尔多斯、亨利·詹姆斯和普鲁斯特。
期刊
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在古今一切社会中都是个重要的大问题。而人才问题总有“德”与“才”的两个方面。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刚开始,就发了一通关于德才关系的议论,它十分集中扼要、富有代表性,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提供了一份绝妙的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尚贤”思想以后,“贤人”就一直是褒词和尊称。司马光的德才观首先反对这种不加分析笼统称之为“贤人
期刊
报刊版面装饰,是书刊装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自五四运动起,在开展新文化运动中,为适应提倡发展新科学、新文学、新戏剧、新美术、新音乐的需要,曾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创刊了许多新型报刊。这些报刊,无论从文字内容到编排形式,包括刊头、题头、文尾装饰画的设计,都予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种传统,一直沿续到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和后来抗战胜利后扩大了的一些解放区,依然得到很好的发扬。这是应该在我国书刊装帧
期刊
关于《西行漫记》答问    许多读者读了《西行漫记》之后,对书中叙述的某些具体情节与党史著作不相一致,觉得不好理解,来信要求解释。我们发表这篇文章,供读者参考。——编者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今年初出版了新译本,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同志表示,要不是粉碎了林彪、“四人帮”,这部在全世界风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名著,中国读者是无缘得读的。  《西行漫记》之可贵,主
期刊
海与文学是有不解之缘的。古往今来,歌咏海的诗词骈散,可谓不知其数。海那无际无涯、浩瀚博大的雄姿,怒涛排空、使舟楫倾覆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时而碧波荡漾、鸥翔鹤翥,时而狂飙疾转、黑浪如山的变幻无穷的奇景,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击节而歌!对海表示过爱慕、敬畏之情的诗人、作家,该以千百计吧。但是,假如有谁问我,在中国文学史上,哪一位作家最爱海?那我会毫不迟疑地说:“冰心最爱海!”也许我的看法有偏见,但我敢于
期刊
偶翻《三家村札记》,读到一篇题为《怕鬼的“雅谑”》的文章,是廖沫沙同志写的。  文章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不怕鬼的故事》是一本好书,书中不但有不怕鬼的故事,也夹带有怕鬼的故事,这篇故事题为《雅谑》,接着介绍《雅谑》的内容。读了以后深深感到,《雅谑》这篇文章就是在今天说来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时,我忽然想起,在一九七八年底我曾经买来一本《不怕鬼,的故事》第二版。当我把这本书从书橱里拿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