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第11期,总第20期-海外书讯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t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主义作家》(The Realists),查·珀·斯诺(C.P.SnoW)著,美国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336页,12.98美元。
  现年七十五岁的查·珀·斯诺是当代国际闻名的英国作家,英王室一九五七年册封他为爵士,一九六九年又加封为勋爵。
  斯诺在这部新著里写了八位作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即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加尔多斯、亨利·詹姆斯和普鲁斯特。他说,大多数读者都希望在读小说时寻求兴味,愿意听个故事,急切想知道下面的情节是什么,以往伟大的小说都有这样一种能使我们悬念的因素在内。他认为当今西方的作品却有把这种因素抛弃的倾向,而把小说写得晦涩难懂,扑朔迷离,成为词语之谜,这种现象过去在文学史中也多次出现过,但往往出现在艺术本身和产生它的社会都趋向衰落的时期;小说如果脱离了最根本的动力,除了作者把它当作一种个人的游戏之外,就不会再吸引读者了。
  另外,斯诺觉得许多伟大的小说都不能轻而易举地划归为“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哪一类,应按照英国法庭的判例法对小说进行剖析。这本书里所探讨的八位知名作家,若与左拉、阿诺德·班纳特、詹姆斯·法瑞尔等自然主义作家相比,除个别情况之外,他们都创作了现实主义小说,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作家。
  (梅)
  《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社会主义宣传》(Socialist Propaganda inthe TWentieth-Century Briti-shNoVel),大卫·史密斯著,美国罗曼和里特费尔德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203页,20美元。
  这部著作旨在探讨英国工人运动中的思潮以及一些不大知名的英国小说家如何在作品中宣传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想。作者把重点放在一九○六年到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小说,这些小说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与工人阶级攸息相关的社会主义,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经济的目的有可能促进人们“通过生产资料、分配和交换的共有制来消除社会上的摩擦和不公平”。
  作者认为大多数这类小说都写得不很成功,例如霍尔特、海斯劳甫、勃尔克等作家没有很好地抓住他们信奉的思想的实质和微妙之处,结果使作品显得肤浅而无持久性价值。在这批作家当中,只有罗勃特·德莱塞和L·G·吉本斯还比较成功,他们在作品中注入了人性和问题的复杂性。作者认为狄更斯和迪斯累里过去在小说中只满足于暴露“血汗工厂中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忽视了“劳动是人类生活当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概念”,而德莱塞的《穿破裤子的慈善家》和吉本斯的《一个苏格兰人的书》则揭示了劳动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思想,同时这两位作家也展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事先设想的意识形态与作家试图呈现的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读者看完这部专著后,至少可以掌握当代英国小说中一个尚待发掘的领域的不少情况和资料。
  (梅)《或许》(Maybe),丽琳·海尔曼(Lillian Hellman)著,列特尔·勃朗公司(Little,Brown andCo.)出版,7.95美元。
  美国剧作家丽琳·海尔曼在三十年代是个风靡百老汇和好莱坞的人物。她所写的剧本《守望莱茵河》、《小狐狸》和电影《北极星》等,被公认为传世之作。但在五十年代受到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迫害,她的戏无人敢上演,著作无人敢出版,沦落到以在饭馆洗碗碟为生。直到晚年由于接受了姨母的遗产,才使写作生涯得以继续。近年她出版了回忆录《三书》(Three,包括《一个不成熟的女人》、《旧画翻新》和《卑鄙的年代》),颇获好评。《旧画翻新》中的一篇《裘丽亚》还拍成电影,深受赞许。
  最近她又出版了《或许》一书,讲的是她女友莎拉·卡默隆的故事,但一般书评家却仍将之作为回忆录看待。这书出版后,书评家大都认为是海尔曼在酒醉胡涂、记忆衰退的情况下写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人》的书评,都对这书加以贬词。
  书评作者罗拔特·都威斯(Robert Towets)说:这是一本短而奇特的回忆录,读来使人觉得其要点不在中心人物莎拉·卡默隆,也不在作家海尔曼自己,倒象是一段恍惚不定、支离破碎和晕头转向的梦忆。海尔曼在书中不断捕捉那逐渐记忆淡漠了的人物和事件,使其恢复本来面目。这一过程不免引起一系列有关认识论的疑问:
  人生途中邂逅的一些人物,我们究竟能了解或算是了解了多少?
  人的记忆到什么阶段渗入幻觉而随主观愿望产生各式各样的混合体?
  经过海尔曼与上述问题的搏斗,读者从书中可以得出一些模糊的答案来;同时也享受了时喜时忧、最后欲达而不能达的感情。
  这一回忆录中的年月、事实和人物都写得模糊不清,但通过海尔曼所写的《一个不成熟的女人》和《旧画翻新》,读者可以依稀捉摸出这一断片式的故事情节和约略纪事。大概在一九二九——三O年之间,海尔曼在《纽约人》杂志举行的一次晚会上,或是在巴黎的一家饭馆里,结识了一个名叫莎拉的身份不明的女人。这女人长得漂亮,可是放荡不羁,酗酒吸毒,无所不为。后来她在福克斯克劳夫跟一位富有的律师卡脱·卡默隆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伊萨克,而莎拉则叫她的儿子为索姆(Som),意即众人之子。在三十年代里,海尔曼又和莎拉在纽约贫民区的酒店,在法国、在好莱坞的晚会上多次相会。但最后一九六○年在罗马海尔曼和这位自称是品尼利太太莎拉相见时,莎拉又不愿和海尔曼认朋友。书中记述了莎拉的荒唐生活,夹杂着海尔曼自己的情史等等。总之,书评者认为海尔曼在此书中所写的,只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形象,而并不在于要写莎拉和她儿子索姆的故事。
  与海尔曼年事俱增的(她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是她对自己记忆衰退的恐惧。她在书中写道:“你一向认为是确实可信的事情,现在已逐渐成为深夜的乱梦、病中的呓语或完全模糊的错觉而不再可靠了。你敢立誓发生过的事情,现在除非苦苦思索才能追忆起来,而自己还深恐站在悬崖边缘上难以稳住身子了。”近年来,由于目疾,海尔曼的心情和生活深受影响,这增加了她对生命的不安全感。在她记忆健全的时候,她爱强装“好汉”;如今身处逆境,她只能拿愤怒来掩饰她的绝望。总之,海尔曼在学生时代的叛逆精神到老不衰。这使我想起了海明威,他爱好酒,到老还在追求他的声誉、事业和爱情,但是他衰退了,不能再写出“站得住”的作品,失望之余,只能以自杀了此残生。海尔曼也好酒,也有好强的个性,她会步海明威的后尘吗?
  为什么她这本书题名为《或许》呢?该是她对于自己的回忆毫无把握的缘故吧!“或许”如此,“或许”不如此。书评者都威斯说,海尔曼过早地对自己的健忘性下了定论,于是在《或许》一书中失却了捕捉记忆中某些奇遇奇谈的机会。尽管书中行文的语调深沉,时代特征鲜明,并对自我作了勇敢的谴责,但还是不能使一部未讲清楚的故事成为回忆录。
  (容)
  《回忆鲁迅》,内山完造著,内山嘉吉、内山篱编,日本社会思想社一九七九年出版,445页。
  本书收入内山完造回忆鲁迅的文章共四十八篇,分“战前篇”和“战后篇”,另附“资料篇”,包括许广平等回忆内山完造的文章,卷末附内山完造先生年谱等。
  内山完造是鲁迅的生前好友,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献出毕生精力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九一三年他以一家药行的国外推销员身份来中国,后于一九一六年定居上海。一九一七年他在上海北四川路魏盛里开办内山书店。内山书店不仅以经售《马恩全集》(日文版)等进步书刊闻名,更是以保护过鲁迅、郭沫若等文化旗手而使中国人民不能忘怀。一九三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缉鲁迅,处境很危险,这时内山完造在家舍保护过他。由于内山经常挺身保护中国的革命文人,日本宪警怀疑他是奸细,但他在艰难之中并不考虑个人的安危而出卖友谊。因此鲁迅先生曾说,他卖书,并不卖人血。鲁迅逝世后,内山担任过改造社出版《大鲁迅全集》的顾问。一九四七年,内山被国民党政府诬蔑为“颠覆国民党政府阴谋团”而回国。他回国后继续为日中友好而奋斗。一九四九年被推选为日中贸易促进会委员,后任日中友协理事长等职,为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而尽力。解放后他曾三次访华,最后于一九五九年因病在中国逝世。根据内山完造先生的遗嘱,他的遗骨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内。
  本书编者内山嘉吉是内山完造之弟,内山篱是内山嘉吉之子,现任东京内山书店经理。这本内山完造的《回忆鲁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研究鲁迅、研究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益民)
其他文献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那些稚气十足的言论中,往往掩藏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天才预测。这些预测同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中要害的批判一样,都是启发、教育无产阶级的宝贵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写过许多文章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大同世界的思想闪光,但讲得较多较突出的是诸如消灭私有制、铲除城乡对立、克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解放妇女、消亡国家等等设想。而象选拔、监督、更换公职人
期刊
刘心武的《如意》可以说又是闯“禁区”的,所以我也用“人性”这个一向被认为“烫手”的字眼儿作题目,来谈论他的这篇新作。我之敢讲“人性的优美”,而不冠上“革命的”等字样于前,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时,对其女主人公玛丽花所作的肯定:“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
期刊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
期刊
每当美国友人们迷惑不解地向我问及“四人帮”如何能够达到飞扬跋扈的地步时,我总有一个标准的回答:“想想美国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Joseph McCarthy)时期!”他们听了,就恍然大悟。正象中国文化界人士不能忘记在“四人帮”手中所受的迫害一样,美国学术界文艺界今日谈起麦卡锡对创作艺术及言论自由所留下的影响时,还是表示感叹与愤恨。“四人帮”是极左派(实为反革命派),麦卡锡是极右派,不过他们所用的手法
期刊
现在出版的刊物不少,真是百花争艳。但是,独独没有杂文的专门刊物,缺了这枝带刺的玫瑰花,未免美中不足。  杂文,常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也是文艺品种。那么,就从文艺刊物来看看吧:除了《××文艺》之类的刊物以外,按文学体裁来分,有《诗刊》,有《剧本》,有《散文》,有《小说月报》等等,就是没有《杂文》。杂文本来曾被鲁迅先生认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现在竟不象其他的文学品种各有自己的园
期刊
怀念华岗同志    今年四月,突然接到谈滨若同志的来信,她说:华岗同志平反了!二十多年来重压在我心头的一个疑团,于今涣然冰释了!  一九五五年的一个冬夜,我走访阿方同志。她用一种我几乎听不见的低声告诉我:“华岗被捕了,听说有政治问题。”“什么问题?”“不知道。”接着两人长时间地相对无言,我则陷入于苦恼的思索之中。一个曾经出生入死、历经敌人监狱酷刑而不屈的老同志,一个在统一战线和民主运动中作出过重要
期刊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在解放前虽然有少数人研究,但并不系统。解放以后,先是传入了苏联的美学理论,但失之粗糙,教条主义习气很浓,而且往往将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混为一谈,常常模糊两者的研究对象。这个流弊,在后来我们不少美学论文中还存在。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美学在中国曾吸引了不少
期刊
今年是《戈丹》的作者普列,姆昌德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此书译者严绍端逝世十周年。我在病中听到电台广播短文,纪念这位印度著名作家,接着又朗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地主的水井》,恰巧这篇小说也是绍端翻译的。绍端,病中多忧思,我日日夜夜在怀念你,听到广播,又触动了我的心弦,回忆往事,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我拿起《戈丹》重读了一遍。  记得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确实,对同一部作品
期刊
一九七九年初收到芝加哥大学老同学柯尔柏君的来信,说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阿瑟·弗里德曼教授将于三四月间到北京旅游,希望我们能见面。弗里德曼教授现年七十二岁,是芝加哥大学卓有成就的退休荣誉教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编过哥尔斯密全集、威彻里剧本四种等,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我虽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他曾参加过我的口试委员会,又时常在校内碰见,所以还完全记得他的模样。我当然表示欢迎,但是我说我三四月间要去医院动一次
期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写的朱德传《伟大的道路》,终于能够在哺育了朱德同志的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了。它出现在现在的中国,起了一种史沫特莱当初不能料到的意义,这就是它帮助我们冲破了前些年林彪、“四人帮”封锁的传记文学的禁区。我们读了这本书,做些思索,分析一下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会觉得传记文学并不是难以琢磨的迷宫,以传记文学作品织人之罪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在林彪、“四人帮”当道的十几年中,他们为了树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