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在行动导向教学下,教和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角色产生变化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又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重构师生关系就变得势在必行。
关键词:行动导向;师生关系;重构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推广,适应了普通地方性高校培养应用型和就业导向型人才的目标。但是,传统“知识本位”教学理念还占据主动地位,它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储存前人已发现的知识,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师生关系,显然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的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行动中引导教学、组织教学,学生通过任务来开展学习,在任务完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展开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教学的变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下教与学的变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下“教”的变化
1.教学目标的变化。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普通应用型、教学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就业,在校生必须具备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化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适应多种岗位要求的能力,而非知识。尽管行动导向教学始于职业教育,但从现状来看,它同样能成为普通高校的选择。
2.教学内容的变化。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就业能力,其教学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学校与社会行业专家共同确认的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学习领域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相比传统教学内容,它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一。
3.教学方法上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被动学习使之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会”和“会学”。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动手实践,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企业工作流程的重现。教师需要更多地通过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让学习者参与其中,实现“做中学”的目的。
4.教学环境的变化。由于强调真实和模拟,实践中,行动导向教学不是简单对学习场所和教学硬件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构建“软环境”的要求,教学需要设计出相应情境以还原事件工作场景和流程,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在交互作用下理解学习内容。
(二)行动导向教学下“学”的变化
1.“学”的内容变了。普通高校教学体系下,学习内容是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而行动导向教学下关注学习者的知识的应用和整合,强调“学”与“术”的并重。研究表明,“术”属于默会知识,是不能用符号编码的、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知识,它要求学习者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顿悟以及交流和切磋来获取。正如杜威指出的,在大众教育环境下,职业知识、生活知识和经验等实用知识,应当纳入学校知识体系中去。
2.“学”的方法变了。传统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依托,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进行的,这种以“听+课后作业”方式的学习很难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下,学习遵循目标、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过程,学生在行动中获取全面知识(显性和默会知识)。这种基于任务完成、探究的学习,是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组员支持下,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学习的关键问题在于学习者首先学会了解自己,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所以,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学习要具备批判意识,完成构建意义。为此,学习者需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
3.“学”的环境变了。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Brent G. Wilson)。当前,教师、教材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就以场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环境”缺少情境因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要在丰富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在脱离情境条件下孤立学习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情境的教学,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获得行业和企业的情境知识,如行业规范、企业文化等,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的岗位对接。
二、行动导向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挑战
(一)对教师而言
1.由“演说者”向指导者、资源整合者和协调者转换。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强调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不再是简单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思维;教师将能运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示范并能协调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師加强自身对实践的认知;学习结束时,教师是“评论家”,对学习者的个人反馈给予指导,恰当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2.知识结构调整的挑战。普通高校经管类教师是专业学科培养出来的,他们既缺乏教学理论和经验,也无从事实际经管类工作的经验,徒有专业知识。显然,这与行动导向教学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广大专业教师需广泛接触组织运作,以充实自身对实践的认知。但是,从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来看,要实现这点比较困难。
3.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能力改变和提升,需从过去对单纯的知识和课堂管理变为团队管理。作为指导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团队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协调任务完成的进程;作为资源整合者,教师需要能有效掌控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作为协调者,教师能将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以工作过程导向下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在更广范围能构建自身能力。
(二)对学习者而言
1.学习的主体意识要增强。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习者基于任务和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在反思和探究中展开自我管理式学习。学习者根据目标,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的学习方式是在不排除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这需要学习者主体意识的提高。 现实中,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很弱,主要因为课堂上参与程度相对较低,造成互动和沟通的缺失,低水平的“学”“听”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这种学习路径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固有认知。
2.学习目标改变的挑战。行动导向教学培养目标是学习者的职业综合能力(或曰就业综合能力),而非单一的知识积累。这要求学习者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背景、处境和学习环境,发现自身能力在面向工作时还存在哪些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有意识的增长;或是通过某项能力不断增强,使之成为学习者从业的核心能力,这种改变是巨大的。
3.合作学习的挑战。学习形式由个体走向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个体的相关经验和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小组开展工作的宝贵资源,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和比较,可以分享经验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都需积极承担相应的分任务,成员之间需相互支持与配合,通过有效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和消除组内冲突,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
当前,高校的考评标准还是分数,要实现合作学习还存在较大障碍,加上学生对学习路径的依赖,合作学习的推广有相当的难度。
三、行动导向教学下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破除师生之间“主从型”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但是,无论从教育理念还是从教学过程来看,我国高校师生关系都表现为明显的“主从型”关系。所以,破除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是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下师生关系的前提。
这种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教学上的机械灌输,管理上的缺乏弹性,师生长期处于消极紧张状态。师生之间需要的是真诚与信任,是共同以主人的姿态来合作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从破除教师“权威”入手,尊重学习者的合理建议和创意,教师真诚的与学习者进行沟通,培养良好的交流氛围。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随进程而不断转换
行动导向教学典型教学过程为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师通过布置工作任务让学习者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进程,这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还是经验的提供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引导,在学习者犯错、走弯路时,用启发式的方式给予纠正,此时,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习者则成为活动的中心。在评价阶段,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评价,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在民主气氛下,对学习者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自主评价,并通过讨论提出异议,供各学习小组反思以便今后提高工作能力。
(三)开放课堂教学的推进
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教授在《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放任自由型、开放型、照本宣科型和传统型教学。根据得到的“冬瓜图”判定样本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通过质的研究,总结出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过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师生间的紧密合作与师生互动。如果难以避免课堂沉默,那么师生关系就难以课堂互动为突破点。
开放型课堂教学是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多手段、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总是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因此,在普通高校教学中应该在教学环境、教学空间和评价体系上努力开放;教师通过与社会实践专家共同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使学习者在高校就能有效与外界对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努力构建符合实际工作的学习情境,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2]彭钢,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5.
[3]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173.
[4]周作宇,熊春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01).
关键词:行动导向;师生关系;重构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推广,适应了普通地方性高校培养应用型和就业导向型人才的目标。但是,传统“知识本位”教学理念还占据主动地位,它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储存前人已发现的知识,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师生关系,显然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的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行动中引导教学、组织教学,学生通过任务来开展学习,在任务完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展开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教学的变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下教与学的变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下“教”的变化
1.教学目标的变化。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普通应用型、教学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就业,在校生必须具备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化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适应多种岗位要求的能力,而非知识。尽管行动导向教学始于职业教育,但从现状来看,它同样能成为普通高校的选择。
2.教学内容的变化。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就业能力,其教学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学校与社会行业专家共同确认的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学习领域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相比传统教学内容,它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一。
3.教学方法上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被动学习使之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会”和“会学”。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动手实践,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企业工作流程的重现。教师需要更多地通过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让学习者参与其中,实现“做中学”的目的。
4.教学环境的变化。由于强调真实和模拟,实践中,行动导向教学不是简单对学习场所和教学硬件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构建“软环境”的要求,教学需要设计出相应情境以还原事件工作场景和流程,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在交互作用下理解学习内容。
(二)行动导向教学下“学”的变化
1.“学”的内容变了。普通高校教学体系下,学习内容是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而行动导向教学下关注学习者的知识的应用和整合,强调“学”与“术”的并重。研究表明,“术”属于默会知识,是不能用符号编码的、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知识,它要求学习者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顿悟以及交流和切磋来获取。正如杜威指出的,在大众教育环境下,职业知识、生活知识和经验等实用知识,应当纳入学校知识体系中去。
2.“学”的方法变了。传统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依托,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进行的,这种以“听+课后作业”方式的学习很难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下,学习遵循目标、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过程,学生在行动中获取全面知识(显性和默会知识)。这种基于任务完成、探究的学习,是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组员支持下,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学习的关键问题在于学习者首先学会了解自己,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所以,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学习要具备批判意识,完成构建意义。为此,学习者需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
3.“学”的环境变了。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Brent G. Wilson)。当前,教师、教材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就以场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环境”缺少情境因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要在丰富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在脱离情境条件下孤立学习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情境的教学,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获得行业和企业的情境知识,如行业规范、企业文化等,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的岗位对接。
二、行动导向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挑战
(一)对教师而言
1.由“演说者”向指导者、资源整合者和协调者转换。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强调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不再是简单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思维;教师将能运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示范并能协调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師加强自身对实践的认知;学习结束时,教师是“评论家”,对学习者的个人反馈给予指导,恰当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2.知识结构调整的挑战。普通高校经管类教师是专业学科培养出来的,他们既缺乏教学理论和经验,也无从事实际经管类工作的经验,徒有专业知识。显然,这与行动导向教学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广大专业教师需广泛接触组织运作,以充实自身对实践的认知。但是,从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来看,要实现这点比较困难。
3.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能力改变和提升,需从过去对单纯的知识和课堂管理变为团队管理。作为指导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团队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协调任务完成的进程;作为资源整合者,教师需要能有效掌控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作为协调者,教师能将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以工作过程导向下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在更广范围能构建自身能力。
(二)对学习者而言
1.学习的主体意识要增强。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习者基于任务和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在反思和探究中展开自我管理式学习。学习者根据目标,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的学习方式是在不排除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这需要学习者主体意识的提高。 现实中,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很弱,主要因为课堂上参与程度相对较低,造成互动和沟通的缺失,低水平的“学”“听”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这种学习路径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固有认知。
2.学习目标改变的挑战。行动导向教学培养目标是学习者的职业综合能力(或曰就业综合能力),而非单一的知识积累。这要求学习者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背景、处境和学习环境,发现自身能力在面向工作时还存在哪些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有意识的增长;或是通过某项能力不断增强,使之成为学习者从业的核心能力,这种改变是巨大的。
3.合作学习的挑战。学习形式由个体走向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个体的相关经验和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小组开展工作的宝贵资源,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和比较,可以分享经验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都需积极承担相应的分任务,成员之间需相互支持与配合,通过有效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和消除组内冲突,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
当前,高校的考评标准还是分数,要实现合作学习还存在较大障碍,加上学生对学习路径的依赖,合作学习的推广有相当的难度。
三、行动导向教学下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破除师生之间“主从型”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但是,无论从教育理念还是从教学过程来看,我国高校师生关系都表现为明显的“主从型”关系。所以,破除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是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下师生关系的前提。
这种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教学上的机械灌输,管理上的缺乏弹性,师生长期处于消极紧张状态。师生之间需要的是真诚与信任,是共同以主人的姿态来合作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从破除教师“权威”入手,尊重学习者的合理建议和创意,教师真诚的与学习者进行沟通,培养良好的交流氛围。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随进程而不断转换
行动导向教学典型教学过程为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师通过布置工作任务让学习者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进程,这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还是经验的提供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引导,在学习者犯错、走弯路时,用启发式的方式给予纠正,此时,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习者则成为活动的中心。在评价阶段,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评价,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在民主气氛下,对学习者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自主评价,并通过讨论提出异议,供各学习小组反思以便今后提高工作能力。
(三)开放课堂教学的推进
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教授在《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放任自由型、开放型、照本宣科型和传统型教学。根据得到的“冬瓜图”判定样本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通过质的研究,总结出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过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师生间的紧密合作与师生互动。如果难以避免课堂沉默,那么师生关系就难以课堂互动为突破点。
开放型课堂教学是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多手段、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总是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因此,在普通高校教学中应该在教学环境、教学空间和评价体系上努力开放;教师通过与社会实践专家共同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使学习者在高校就能有效与外界对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努力构建符合实际工作的学习情境,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2]彭钢,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5.
[3]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173.
[4]周作宇,熊春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