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认为,预习重结论轻过程,不利于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预习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不利于课堂学习中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预习使学生过早地接触认知过程和结果,易使学生受到既有思路的束缚,不利于探究学习的开展。因此有人认为数学学习可以淡化预习,甚至认为不宜预习或取消预习。笔者认为,预习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数学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讲究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扬长避短,从而使数学学习更深入和有效。
1.学习中预习的必要性
1.1预习能促进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只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提前阅读,更重要的是为了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课前完成的学习任务,都可以看做是这样的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计算所居住房间铺设地砖的数量,随家长购买某物品大概是以原价的几折买到的,选择哪一种储蓄获利更多一些,等等。这样的预习意义在于:其一,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背景和思维方式来预习,有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和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其二,这样的预习,突破了把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束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丰富多彩;其三,这样的预习,使数学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其四,这样的预习,不只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课堂上更多新学内容的生成。总之,预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2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它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感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自身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都处于积极活跃之中,所获得的知识印象牢、质量好,智力容易得到发展,能力也易于提高,同时预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通过预习,经过独立思考,对知识已有了自己的认识,于是在听课过程中,就会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就会发现老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借鉴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全面理解。长期坚持预习,就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3预习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一点。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之上。”从非人知因素的角度看,如果能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此外,学生预习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可以提前进入思维状态,继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是“零认知”准备,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预习后听课,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做到“有的放矢”,遇有不懂的问题,遂倾注时间思考或倾听,课堂效果显著增强。
2.跟着老师开展数学预习的策略
2.1学生要精心根据老师指导预习。
预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书看一遍,枯燥地记几个结论,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科学性的指导。
2.2学生按科学特点进行预习。
不停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的内容,其学习特点也不同,就数学学科的教学而言,一般分为基础知识课、习(例)题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的预习方法,应各有特色。在预习基础知识课的内容时,重点应放在概念、定理、公理、性质、公式等具体内容的理解上;例习题课的预习,则应放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以及解题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复习课的预习,则应重在知识的归纳与习题的综合运用上。只有把握住不同类型课预习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综上所述,预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应充分发挥好预习的功效,紧跟老师指导,发挥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功能,自主自觉地做好一切工作,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尽最大努力好好预习,争取在课上达到最佳听课效果,从而得到最佳学习收益。总之,学生不仅不能忽视预习这个环节,而且要进一步重视和大力加强这个环节,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促进自身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指导教师:周明墩
1.学习中预习的必要性
1.1预习能促进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只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提前阅读,更重要的是为了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课前完成的学习任务,都可以看做是这样的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计算所居住房间铺设地砖的数量,随家长购买某物品大概是以原价的几折买到的,选择哪一种储蓄获利更多一些,等等。这样的预习意义在于:其一,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背景和思维方式来预习,有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和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其二,这样的预习,突破了把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束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丰富多彩;其三,这样的预习,使数学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其四,这样的预习,不只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课堂上更多新学内容的生成。总之,预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2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它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感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自身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都处于积极活跃之中,所获得的知识印象牢、质量好,智力容易得到发展,能力也易于提高,同时预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通过预习,经过独立思考,对知识已有了自己的认识,于是在听课过程中,就会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就会发现老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借鉴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全面理解。长期坚持预习,就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3预习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一点。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之上。”从非人知因素的角度看,如果能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此外,学生预习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可以提前进入思维状态,继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是“零认知”准备,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预习后听课,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做到“有的放矢”,遇有不懂的问题,遂倾注时间思考或倾听,课堂效果显著增强。
2.跟着老师开展数学预习的策略
2.1学生要精心根据老师指导预习。
预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书看一遍,枯燥地记几个结论,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科学性的指导。
2.2学生按科学特点进行预习。
不停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的内容,其学习特点也不同,就数学学科的教学而言,一般分为基础知识课、习(例)题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的预习方法,应各有特色。在预习基础知识课的内容时,重点应放在概念、定理、公理、性质、公式等具体内容的理解上;例习题课的预习,则应放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以及解题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复习课的预习,则应重在知识的归纳与习题的综合运用上。只有把握住不同类型课预习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综上所述,预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应充分发挥好预习的功效,紧跟老师指导,发挥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功能,自主自觉地做好一切工作,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尽最大努力好好预习,争取在课上达到最佳听课效果,从而得到最佳学习收益。总之,学生不仅不能忽视预习这个环节,而且要进一步重视和大力加强这个环节,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促进自身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指导教师:周明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