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具有审美感知能力、美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美术素养高的人,作者通过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引用写作构思、借用语文隐喻、巧用语文元素、运用语文诵读诱发美术创作灵感、引导鉴赏美术作品、诠释美术图形含义、创设美术课堂教学情境,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中美术 教学应用
语文是具有魅力的学科,它潜藏生动形象的语言,蕴含回味绵长的情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可根据高中生已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通过美术跟语文进行联系,分析比较,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美术素养。近年来,我将语文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究,现我谈谈做法和认识。
一、引用写作构思,诱发美术创作灵感
写作构思是指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写作有系統性、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包括审题立意、联想素材、选择文体、确定范式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美术创作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过程,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在构思的过程中,我对生活中搜集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反复地推敲,不断地探索,寻求一个完美的构思。美术创作构思虽是复杂而艰苦的,但与写作构思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把写作构思引用到美术创作上。如在引导学生鉴赏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描绘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在厨房角落倒牛奶的生活片断的作品《厨妇》之后,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提问学生:“如果要你以‘早餐’为题画一幅画,你准备怎么创作?”许多学生纷纷说:“老师,我没有创作灵感。”学生说的创作灵感就是平时说的作者在美术创作构思过程中,对生活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后,在特殊条件下,由于神经兴奋而突然产生的一种飞跃的联想。其实,灵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唯一来源是现实生活。学生热爱生活,平时对生活有着认真地观察、细心地体验,在他们的心里早已贮存了创作灵感的能量,只要教师用心点拨,随时就会拼发出创作灵感。我问学生:“如果要你以‘早餐’为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你会懂得写吗?”学生齐声回答:“懂得!”我提问一个学生:“你的‘早餐’作文会表现一些什么样的内容?会选取什么样的形象?突出哪些细节?”那个学生思索了一会儿,说:“我会描写早晨的阳光照射到我家的厨房,厨房里有一些食物,我母亲正在准备早餐。”我紧接着问:“你把想到的这些画成一幅画,不就是一幅《早餐》了吗?”学生们茅塞顿开,喜出望外,不自觉地说:“真的,灵感来了!”这样诱发了学生美术创作灵感,增强了学生美术创作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
二、借用语文隐喻,引导鉴赏美术作品
语文知识在美术中的应用是多见的,它有这样一种修辞手法叫隐喻,是进行隐藏比较的一种比喻修辞手段,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体、喻体之间是本质不同的事物,有着相似点。在美术创作上,许多艺术家喜欢用具体的形象、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语文知识中的隐喻修辞手法在美术中的应用。元明清时期中国画坛出现的许多文人画艺术家经常用隐喻修辞手法有意识地用梅、兰、竹、菊的题材隐喻自己的高洁,用丰富多变的笔墨捕捉即兴的情感。我们可借用语文隐喻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句子:“马克·吐温的作品是美国的一面镜子。”然后提问学生:“这是语文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回答:“隐喻。”我展示《墨梅图》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中的墨梅图像和阅读画中的诗,领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关联,并提问:“这件作品,是语文中什么修辞手法的应用?有哪些人格象征含义?”学生们很快回答:“隐喻修辞手法,表露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志趣。”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三、巧用语文元素,诠释美术图形含义
语文元素,就是构成语文最本质的要素,包括音素、语素、词素、单句、复句、段落、标题、开头、结尾、脉络等。汉字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图画文字,叫象形文字,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的,有局限性,后来发展成现在的表意文字。一般图形都具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它可以表示或隐喻某一事物的本质或含义,是由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美术的基本元素构成的。既然文字是从图形中来的,图形可表示文字,那么,反过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也可以用文字表示图形,用语文的元素诠释美术图形含义。如在引导学生解读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教授用图形语言方式写给友人的一封贺年信时,起初,许多学生说:“那么多图形,我不知道表达什么意思。”看着学生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不急着提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从上到下认真地观察理解每一排图形,然后用语文的语言文字、句子、段落、书信书写格式的方式按一排排顺序书写出来。学生们按照我说的方法做,很快就写出一封意思表达准确的贺年信。再提问,学生就能很流利地把贺年信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轻松地诠释了美术图形含义,提高了美术教学质量。
四、运用语文诵读,创设美术课堂情境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新课程提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是声音洪亮,疾徐有致,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的一种阅读方式,从中体会作品的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是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我们在鉴赏元明清时期美术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文人画时,可运用语文诵读,诵读画中诗,让学生在诵读声的课堂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徐渭的《墨葡萄图》时,我让一位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诵读画中的诗,其他学生认真观赏画作。诵读的同学准确地理解和传达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他那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抑和扬(语调)的生动、形象的诵读声,深深地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引入美术情境,大家的思维进入作品,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看着那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的《墨葡萄图》画面,产生无限联想,仿佛设身处地、寓情于景,透过葡萄,似乎看到了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在这样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容易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总之,美术教师只要勇于探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具有审美感知能力、美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美术素养品位高的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中美术 教学应用
语文是具有魅力的学科,它潜藏生动形象的语言,蕴含回味绵长的情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可根据高中生已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通过美术跟语文进行联系,分析比较,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美术素养。近年来,我将语文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究,现我谈谈做法和认识。
一、引用写作构思,诱发美术创作灵感
写作构思是指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写作有系統性、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包括审题立意、联想素材、选择文体、确定范式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美术创作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过程,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在构思的过程中,我对生活中搜集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反复地推敲,不断地探索,寻求一个完美的构思。美术创作构思虽是复杂而艰苦的,但与写作构思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把写作构思引用到美术创作上。如在引导学生鉴赏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描绘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在厨房角落倒牛奶的生活片断的作品《厨妇》之后,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提问学生:“如果要你以‘早餐’为题画一幅画,你准备怎么创作?”许多学生纷纷说:“老师,我没有创作灵感。”学生说的创作灵感就是平时说的作者在美术创作构思过程中,对生活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后,在特殊条件下,由于神经兴奋而突然产生的一种飞跃的联想。其实,灵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唯一来源是现实生活。学生热爱生活,平时对生活有着认真地观察、细心地体验,在他们的心里早已贮存了创作灵感的能量,只要教师用心点拨,随时就会拼发出创作灵感。我问学生:“如果要你以‘早餐’为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你会懂得写吗?”学生齐声回答:“懂得!”我提问一个学生:“你的‘早餐’作文会表现一些什么样的内容?会选取什么样的形象?突出哪些细节?”那个学生思索了一会儿,说:“我会描写早晨的阳光照射到我家的厨房,厨房里有一些食物,我母亲正在准备早餐。”我紧接着问:“你把想到的这些画成一幅画,不就是一幅《早餐》了吗?”学生们茅塞顿开,喜出望外,不自觉地说:“真的,灵感来了!”这样诱发了学生美术创作灵感,增强了学生美术创作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
二、借用语文隐喻,引导鉴赏美术作品
语文知识在美术中的应用是多见的,它有这样一种修辞手法叫隐喻,是进行隐藏比较的一种比喻修辞手段,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体、喻体之间是本质不同的事物,有着相似点。在美术创作上,许多艺术家喜欢用具体的形象、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语文知识中的隐喻修辞手法在美术中的应用。元明清时期中国画坛出现的许多文人画艺术家经常用隐喻修辞手法有意识地用梅、兰、竹、菊的题材隐喻自己的高洁,用丰富多变的笔墨捕捉即兴的情感。我们可借用语文隐喻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句子:“马克·吐温的作品是美国的一面镜子。”然后提问学生:“这是语文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回答:“隐喻。”我展示《墨梅图》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中的墨梅图像和阅读画中的诗,领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关联,并提问:“这件作品,是语文中什么修辞手法的应用?有哪些人格象征含义?”学生们很快回答:“隐喻修辞手法,表露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志趣。”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三、巧用语文元素,诠释美术图形含义
语文元素,就是构成语文最本质的要素,包括音素、语素、词素、单句、复句、段落、标题、开头、结尾、脉络等。汉字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图画文字,叫象形文字,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的,有局限性,后来发展成现在的表意文字。一般图形都具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它可以表示或隐喻某一事物的本质或含义,是由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美术的基本元素构成的。既然文字是从图形中来的,图形可表示文字,那么,反过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也可以用文字表示图形,用语文的元素诠释美术图形含义。如在引导学生解读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教授用图形语言方式写给友人的一封贺年信时,起初,许多学生说:“那么多图形,我不知道表达什么意思。”看着学生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不急着提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从上到下认真地观察理解每一排图形,然后用语文的语言文字、句子、段落、书信书写格式的方式按一排排顺序书写出来。学生们按照我说的方法做,很快就写出一封意思表达准确的贺年信。再提问,学生就能很流利地把贺年信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轻松地诠释了美术图形含义,提高了美术教学质量。
四、运用语文诵读,创设美术课堂情境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新课程提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是声音洪亮,疾徐有致,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的一种阅读方式,从中体会作品的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是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我们在鉴赏元明清时期美术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文人画时,可运用语文诵读,诵读画中诗,让学生在诵读声的课堂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徐渭的《墨葡萄图》时,我让一位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诵读画中的诗,其他学生认真观赏画作。诵读的同学准确地理解和传达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他那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抑和扬(语调)的生动、形象的诵读声,深深地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引入美术情境,大家的思维进入作品,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看着那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的《墨葡萄图》画面,产生无限联想,仿佛设身处地、寓情于景,透过葡萄,似乎看到了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在这样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容易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总之,美术教师只要勇于探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具有审美感知能力、美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美术素养品位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