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先行 文化立校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决策人的办学理念,如何更新与完善校长的办学理念,这是当前中国教育与校长办学亟须解决的一个主要难题。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任何办学实践与管理行为都要依赖科学思想的引领与价值观的指导。2013年12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联合举办了“价值引领 内涵发展暨合肥市包河区名校长张红、黄先银办学实践”的研讨会。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高中事业处处长马嘉宾、《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兼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翟博、《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与主编沙培宁、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刘永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985工程”首席专家张新平、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工委书记叶向红、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褚宏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健生教授和张东娇教授及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的有关领导及各中小学的校长都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一、启迪心灵、明亮人生
  张红,安徽合肥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合肥师范附小)现任校长。她首先从该校“启明教育”理念的提出入手,指出学校在2007年整建制迁入滨湖新区的二次创业过程中,确立了“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指出学校办学的核心就是要构建共同的价值追求,延续历史,从“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6年奠基60年”,发展到“启迪智慧,为生命奠基”,学校办学理念不断地深化,文化内涵也持续升华,最终学校决定用“启明教育”来命名其办学理念,即“启迪心灵、明亮人生”。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张校长基于中国历史上众多教育思想家有关教育的阐述和论述,指出教育要反对灌输、注重启发,反对被动、提倡主动,反对片面、主张全面,应该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奠定了合肥师范附小“启明教育”的理论基础。此外,张校长认为教育者要对学校教育以及学生在经过学校教育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深刻的思考。
  针对“启明教育”这一学校文化,张校长重点诠释了“启明教育”的理念体系,指出“启明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洁、科学与人文素养良好的明理少年为目标的教育。张校长在对“启明教育”进行解读时,指出“启”寓意“开启”,寓意学校在新的校区能够再次起航,并从认知与非认知两个方面指出“明”是学校要让学生能够聪明睿智而又开朗明快。张校长将“启迪心灵、明亮人生”定位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变成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变成教师和学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规定为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使其构成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她指出教育要关注当下、面向未来与尊重多样,培养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洁、科学与人文素养良好的明理少年,从而体现“放出光芒、把希望点亮”的校训。
  针对“启明教育”的具体实践探索,张校长认为要进行“明亮管理”,实现一校三区、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成果同创,并在组织架构调整、制度流程再造与沟通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探索。同时,张校长指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启智课堂”,遵循“适切的教学目标”、“充分的自主学习体验和实践”、“巧妙的任务驱动与情趣激发”、“恰当的方法指导与策略实施”与“智慧的评价与引导”等五项课堂教学原则,逐渐形成“336有效备课策略”、“多维度交互式立体评价策略”,全力推动“启智课堂”的全面实施。此外,张校长指出,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学校以校本课堂的开发作为突破口,构建了“明慧课程”体系,这是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要深深地植根于课程中才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成明智之师、育明理少年”。张校长指出“明智之师”有三个衡量标准,即智情、智识与智能,并制订了“明智之师”发展规划,针对青年教师实施“青蓝工程”,针对骨干教师打造“拂晓名师工作室”,针对资深教师组建“教育教学督导联盟”,推动“明智之师”的专业成长。在“育明理少年”层面,学校主要是通过养成教育、仪式教育、动心体验与自主管理的方式来培育拥有良好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明理少年。最后,张校长指出,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具有隐形的教育功能,能够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与感染中启迪心灵,形成美好的品质。
  针对学校文化建设,张校长提出了校长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灵魂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核心目标的追求与学校根本价值方向的引领上。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延续的重要力量。
  二、理念先赢、方正通达
  黄先银,合肥第四十六中学现任校长。他说该校在2007年以整建制的方式迁入滨湖新区后进行二次创业,提出了“创业成功、理念先赢”的观点。他指出要基于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才能全力打造具有魅力的滨湖新校。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要使先进的富有个性的办学理念优于办学行为,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实践主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感悟与提升理念,这是学校发展的“根”与“魂”,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措施。
  黄校长指出,要树立优质有特色的教育理念、高品味办学、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教学,实现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因此将学校的发展策略确定为稳中求进、传承创新、特色发展、精细化管理与特色化教育,提出并倡导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将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与家长满意有机统一起来。
  黄校长指出,要想确立合适的教育思想认识,就要准确地把握教育目的与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从而营造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因此,合肥第四十六中将其办学目标确定为“育高素质人才、办特色化学校”,从而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人。此外,黄校长从本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将“方正通达”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将“方正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建构求真课程,打磨求实课堂,实现造就“通达之师”、培养“方正少年”与建设“大方之校”的目的。   同时,黄校长介绍说,德育目的和内容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活动载体,因此,学校根据学期的时间安排,设立若干传统校园节日,如科技节、读书演讲节、体育节或文化艺术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文明雅致、独具魅力的校园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透射出润泽之感与和谐之美。
  此外,该校教师杨立新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要从学校的价值追求中寻找答案。教育不仅仅是要面向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因此,教育教学要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学生学会与会学,让学生在课堂、班级与学校中自觉、自信,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理想中的有梦、有追求的人。
  三、专家点评
  刘永胜(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刘永胜首先对张红与黄先银两位校长的发言给予肯定,指出两位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是对我国教育理念的延续与创新,也体现了合肥市包河区区级领导与教体局局长做好教育的决心,体现了包河区各校长努力成为研究型与专家型校长的决心。
  刘永胜主要针对合肥师范附小张红校长的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获得的三点启示:一是学校教育的继承性,这主要指的是学校价值指向的继承性,认为合肥师范附小提出的“启明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这是其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按照办学的宗旨与办学理念一步一步地发展与升华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体现的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历任校长的传承性与延续性。二是学校活动中的创新性,如在学校机构设立方面,形成“一个中心、四个部门”、“一室一盟一中心”的格局,成立非行政组织,在机构设立中加入自己学校的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创新性;在制度建设中,学校强调流程管理与精细化管理,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在课程教学中的五项教学原则的创新方面,学校基于核心文化——“启明教育”提出了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理念,避免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化;设置“明慧课堂”,学校提出了九“科”、十六“苑”与五十八“坊”,并且开设了网上课堂,这体现了学校的创新能力。三是发展性,学校不断地探索如何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指出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教育是成就教师的事业,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刘永胜希望张红校长在对“启明”进行界定时,不但要考虑其启发智慧、明亮人生的内涵,而且要考虑“启”具有的开启价值,指出教育是开启明天的教育,能够开启学生与教师未来美好的人生。同时,刘永胜提出合肥师范附小在给出学校文化理念构建依据时要结合6~12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个体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
  翟博(《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兼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
  翟博主编首先肯定了包河区区政府、教体部门对教育的重视,也对张校长与黄校长的办学实践活动给予肯定和认可,指出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育人为本”价值的体现,提出应以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办学要求。其次,翟主编指出两个学校都将其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张红校长提出的“启明教育”的办学理念,还是黄先银校长提出的“方正通达”的办学理念,都是得到实践检验的,尤其黄校长的“方正通达”教育是贯穿在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如进行精细化管理、建构求真课程、打磨求实课堂、造就“通达之师”、创设课堂环境等。再次,翟主编指出两个校长的办学实践都比较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认为进行学校教育时,理念是基础,文化是引领。两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都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促进、引领与创新。最后,翟主编指出,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希望两个学校在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继续深入挖掘与升华。
  沙培宁(《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与主编)
  沙培宁社长首先指出这次的办学实践会展示了两位校长的办学魅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认为关照价值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要事,不管学校实践活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校长要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即对教育的信念追求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虔诚之心,要有稳定的精神力量。沙社长指出,学校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价值共同体,是为教师与学生的利益而实施教育活动的,价值比智慧更重要,价值比工具更重要。其次,沙社长针对“天地融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现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要将“天”与“地”相融通,价值要转化为行为,要追求“道术合一”的境界,构建有“道”之“术”。最后,沙社长针对学校办学实践提出了三个难点,一是如何将校长的办学理念与文化转化成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这是比较困难的;二是意义越深远、精神性越强、越抽象的主张越不容易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式,如何将意义显性化与人格化也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三是如何在“天地融通”中转变思维方式,怎样从点状思维到整体性思维,从二元对立的革命思维到关系式思维,如何关照幸福,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叶向红(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工委书记)
  叶向红书记首先对这次名校长办学实践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此次办学实践会主题鲜明,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指出其在引领区域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叶书记指出学校文化的创建源自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注重历史传承,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学校在文化建设方案梳理的过程中有广泛的人员参与,集所有人的智慧与力量努力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公平公开参与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校文化得到认可的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学校文化的内容,是对文化特征的彰显。再次,叶书记指出两个学校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都体现了系统构建、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的思想,都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后,叶书记希望两个学校在文化表述层面要体现国家与党的教育方针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课堂结构化的梳理与设计要明确体现并指向教育的育人目标,同时也希望在未来学校的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建设的引领。
  李有毅(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李有毅校长首先对此次办学实践会给予肯定,指出这次办学实践会是一次思想上的冲击与认识上的修正,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的前沿模式,提出学校如何提供教育环境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环境的问题,指出学校办学不但要有教育的坚守,也要有自己学校的追求。其次,李校长针对两位校长的发言指出,在学校文化定位层面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整体的设计和系统的规划,要目标明确,组织有力,充分体现学校有特点、有活动、有学生的培养方向,进行教工与学工的整体规划,注重团队的建设。同时,李校长指出学校的教育活动是有序的,是注重文化建构的。从两个学校的办学体系解读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文化建构是比较科学与可行的。只有配合理念的设计与引领,才有组织的变革。此外,李校长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学校办学实践的有力实施离不开办学思想的引领,应重视学校办学思想与精神的延续与创新,以期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要有特色,真正的办学特色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的定位,凸显其教育优势。管理要实现精细化,精细化管理在二次创业或者再创新的活动中发挥着比较关键的作用,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优化操作流程。学校要真正地实现教育体验,将整体设计和师生的教育体验相联系,才能为学生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最后,李校长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好“天”与“地”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实现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培养目标的简单化操作,并从当今课堂实践出发来思考未来课堂教学与家校结合模式的运作策略。
  马嘉宾(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高中事业处处长)
  马嘉宾处长首先对两位校长的办学实践活动给予肯定,指出两所学校都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关注个性,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办学方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马处长认为两所学校都将先进的办学理念转化成了学校的办学实践,如明慧课堂的设置、求真课程的建构、求实课堂的打磨等,这是值得我们进行借鉴与推广的。最后,马处长希望各位校长从学校层面进行学校改革,让学校取得更好的发展。
  张新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985工程”首席专家、教授)
  张新平教授对两位校长的办学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合肥师范附小“启明教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积极建构的结晶,“明亮管理”是学校多校区管理的重要探索,“启智课堂”、“明慧课程”、“双明工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闪光点。同时,张教授也指出了合肥第四十六中的“教育理念先行”是学校建设的前提,“为每个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是学校建设的动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科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其次,张教授针对学校教育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一校多址的学校如何进行师生的交流与管理、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如何平衡制度管理的压力与民主的诉求、寄宿制中学的优势与经验是什么、如何化解学校合并、融合出现的困境……最后,张教授从校长领导文化的角度对学校文化的概念给予提升,指出领导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包容性的文化。面向所有的师生,构建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民主的文本文化。因此学校要加强文化的领导与引领,尊重整体文化建设,将文化作为一项工作来做,通过文化来加强领导,实现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领导是校长领导的根本表征。
  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教授)
  褚宏启教授首先对这次名校长办学实践会给予了肯定,认为两所学校都进行了科学的探索,指出校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实践,但如何实施具体的实践、如何对待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人,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重要问题。其次,褚教授希望两位校长对本校的办学特色给予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浑然一体,提升其思想逻辑的系统性,避免出现碎片化的现象,以期形成“一张图、一本书、一个绘”。“一张图”指的是校长个人发展的路线图。“一本书”指的是校长用自己的心血而著成的书,是对自己办学实践与管理实践深入与谨慎的思考与总结。“一个绘”指的是校长要有办学目标,要转变思维方式,进行实际调研。最后,褚教授希望今后的办学实践探究要以“问题”为中心,要存有问题意识,从学校办学困境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进而提出若干可供参考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改善学校管理实践。
  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且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学校办学实践的顺利实施本质在于学校文化的引领。张红校长与黄先银校长的办学实践从学校文化建设出发,推动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发展,为学生照亮了前进发展的人生之路,引领学生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必将成就一批批“明理少年”与“方正少年”。
  (责任编辑:孙建辉 摄影:马占祥)
其他文献
这些天,我一直拎着三本书上下班。  三本什么书呢?  为什么要带这三本书上下班呢?  这三本书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美国高中必修课程教材——《健康与幸福》(上、中、下)。一个月前,浙江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邱连根老师把刚出版的三本书送给了我,但同时又提了条件,就是要我为《健康与幸福》写点什么。众所周知,命题作文不好写。三天、五天、一周、二周,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每天忙于应付杂务,好几次提起笔来,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罗杰斯认为:人与人交往是可能的,不仅可交流思想,而且能分享情感;人与人交往是有益的,既可相互启迪,又能彼此受益。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健康交往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长沙市岳麓区教研室正在进行有关青少年健康生活教育的研究,题目为“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教育实践研究”,旨在将学生的
因为有爱,才会厚爱;因为厚爱,才会高看。教育孩子,高看孩子,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彰显了教师的爱心和情怀!  我在菜园的东头和西头各种了一株吊瓜,东头的这株靠路边,为了不影响行人,我特意搭了个简易的瓜架,即便如此,还会被粗心的路人踩到。西头的那株靠近河边,可以自由生长。到了结瓜的时候,西头的吊瓜开花早但结果很少,一季下来也就是六七个,而东头这株结了四十多个瓜。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高
教育是一个长长的育人试验,说不清是从哪天开始的,也没有说明试验成功的硬性指标。然而,学校教育是有任务、有目标、有计划、有时间限制的科学试验,汇聚万千品种,操作规范,承担修复、矫正被岁月浸泡、环境孵化后变得良莠不齐的种苗的品质、品相,最大化地实现种苗价值的重任。在这一试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相互摄受,共同协扶与劳作,分享试验成功的喜悦:人人蓬蓬勃勃地滋长,社会持续改进地发展。  不知什么地方
在深层次上,一个人数学文化的修养,往往比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拥有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形态的数学知识,还有责任传授文化形态的数学知识,这种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笔者不揣浅陋,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重视数学观念的浸濡    数学观念是一个人数学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是人们对数学对象或数学过程本原的认识,以及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史,德育始终被放在首要地位。当今,各教育教学机构、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把德育做得更好。文昌小学近年来大力探索“文道”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视可触。  文昌小学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具有浓郁广府文化氛围的西关区域,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外域文化为文昌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基于此,文昌小学依托丰厚的文
何成刚,历史学博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教育部初高中历史课程远程研修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  《中国教师》:何老师好。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性质有助于确定课程的目标,并据此精选和组织教学内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
提高教学领导力 促进教学有效性  编者按: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核心。如何将有效教学的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怎样的有效教学更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本期《专题策划》聚焦在北京市顺义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启动的城乡联动教育改革试验工作上,并撷取相关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形成一组颇具代表性的文章,以飨读者。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要注重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和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校坚持“携手、同心、合作、共进”的原则,在家校共建中扎实进取,旨在与家长一起共建和谐校园。接下来,笔者择要谈谈我校的家校共建。  一、无声对话:每日留言“真情与坚持”  家长和教师的携手合作是学生成长的有力保障,学校应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
开学第一天班里转来了一名新生——露露。她和其他插班生不一样,一至三年级她一直是我校的学生,四年级时从本校转走,到了五年级又转了回来,且没有回到原来的班级,而是分到了我所教的班级。露露的个子不高,胖胖的。我让她向同学们做了自我介绍。通过她的发言,我认为她和其他学生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更显出乖巧的样子。我不禁庆幸,幸好没转来一名淘气的男生。我满怀期待地开始上课了。没想到第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