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现状: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2)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变率大: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且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7—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的60﹪左右,冬季只占5﹪造成暴雨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关。每当冷气流从西北方或北方侵入本区,与副热带高压间产生冷锋,而当冷锋移动滞缓,锋面两侧辐和作用加大的时候,常产生暴雨。由西来高空地槽环境,受副热带高压阻滞,也可产生持续性暴雨,此外,气旋、台风过境也可以形成暴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加上植被稀疏,有利于夏季热力对流,故降水多为暴雨,因而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且变率大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植被稀少:本区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后而出现的灌草丛。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师徒保护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式,引起屯壤侵蚀。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渐被侵蚀,以致黄土母质出露,由于土壤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始终处于微弱阶段。基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是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
﹙二﹚人为原因:
本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长期的认为影响,使自然面貌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上自然土壤易剥蚀,多裸露坡地,经暴雨冲刷,使喊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使农业减产。
(二)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暴雨期间,泥沙与雨水齐下,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沟壑发展日益加剧,同时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瘠薄,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再加上本区的过渡性特性,生态环境恢复相当困难。
(四)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引起洪涝灾害。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大,流经中、下游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降淤积,使水库淤浅而容量减小,河道阻塞,使得黄河下游成为著名的“地上河”且入海口三角洲不断向渤海推进。
(五)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每年大约有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一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
(一)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
包括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方案要以黄土区的侵蚀现状为依据:对目前还处于正常自然侵蚀阶段的地区,只要坚持合理利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危害性的水体流失;对严重切割的台地和丘陵地,包括坡面被切除的细沟、浅沟,甚至冲沟,这些地区地面破碎,即使无雨,在耕松的黄土面上也会不断发生土粒泻溜,水土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这类地区的治理。
(二)因地制宜增加植被的覆盖度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性措施。黄土之所以受侵蚀,是因其质地疏松、胶结力弱、裸露的土面经受不住暴雨冲刷,表土地易随水流失。本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数千年来无计划、不合理的垦殖,在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地面的抗蚀能力之后才造成的,植被一经破坏,便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历史证明,单纯用各种工程设施来补偿、修复自然生境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增加地面覆盖度,增强地面抗蚀能力。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2)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变率大: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且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7—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的60﹪左右,冬季只占5﹪造成暴雨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关。每当冷气流从西北方或北方侵入本区,与副热带高压间产生冷锋,而当冷锋移动滞缓,锋面两侧辐和作用加大的时候,常产生暴雨。由西来高空地槽环境,受副热带高压阻滞,也可产生持续性暴雨,此外,气旋、台风过境也可以形成暴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加上植被稀疏,有利于夏季热力对流,故降水多为暴雨,因而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且变率大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植被稀少:本区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后而出现的灌草丛。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师徒保护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式,引起屯壤侵蚀。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渐被侵蚀,以致黄土母质出露,由于土壤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始终处于微弱阶段。基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是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
﹙二﹚人为原因:
本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长期的认为影响,使自然面貌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上自然土壤易剥蚀,多裸露坡地,经暴雨冲刷,使喊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使农业减产。
(二)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暴雨期间,泥沙与雨水齐下,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沟壑发展日益加剧,同时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瘠薄,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再加上本区的过渡性特性,生态环境恢复相当困难。
(四)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引起洪涝灾害。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大,流经中、下游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降淤积,使水库淤浅而容量减小,河道阻塞,使得黄河下游成为著名的“地上河”且入海口三角洲不断向渤海推进。
(五)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每年大约有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一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
(一)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
包括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方案要以黄土区的侵蚀现状为依据:对目前还处于正常自然侵蚀阶段的地区,只要坚持合理利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危害性的水体流失;对严重切割的台地和丘陵地,包括坡面被切除的细沟、浅沟,甚至冲沟,这些地区地面破碎,即使无雨,在耕松的黄土面上也会不断发生土粒泻溜,水土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这类地区的治理。
(二)因地制宜增加植被的覆盖度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性措施。黄土之所以受侵蚀,是因其质地疏松、胶结力弱、裸露的土面经受不住暴雨冲刷,表土地易随水流失。本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数千年来无计划、不合理的垦殖,在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地面的抗蚀能力之后才造成的,植被一经破坏,便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历史证明,单纯用各种工程设施来补偿、修复自然生境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增加地面覆盖度,增强地面抗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