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浅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现状: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2)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变率大: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且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7—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的60﹪左右,冬季只占5﹪造成暴雨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关。每当冷气流从西北方或北方侵入本区,与副热带高压间产生冷锋,而当冷锋移动滞缓,锋面两侧辐和作用加大的时候,常产生暴雨。由西来高空地槽环境,受副热带高压阻滞,也可产生持续性暴雨,此外,气旋、台风过境也可以形成暴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加上植被稀疏,有利于夏季热力对流,故降水多为暴雨,因而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且变率大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植被稀少:本区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后而出现的灌草丛。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师徒保护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式,引起屯壤侵蚀。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渐被侵蚀,以致黄土母质出露,由于土壤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始终处于微弱阶段。基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是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
  ﹙二﹚人为原因:
  本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长期的认为影响,使自然面貌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上自然土壤易剥蚀,多裸露坡地,经暴雨冲刷,使喊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使农业减产。
  (二)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暴雨期间,泥沙与雨水齐下,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沟壑发展日益加剧,同时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瘠薄,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再加上本区的过渡性特性,生态环境恢复相当困难。
  (四)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引起洪涝灾害。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大,流经中、下游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降淤积,使水库淤浅而容量减小,河道阻塞,使得黄河下游成为著名的“地上河”且入海口三角洲不断向渤海推进。
  (五)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每年大约有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一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
  (一)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
  包括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方案要以黄土区的侵蚀现状为依据:对目前还处于正常自然侵蚀阶段的地区,只要坚持合理利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危害性的水体流失;对严重切割的台地和丘陵地,包括坡面被切除的细沟、浅沟,甚至冲沟,这些地区地面破碎,即使无雨,在耕松的黄土面上也会不断发生土粒泻溜,水土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这类地区的治理。
  (二)因地制宜增加植被的覆盖度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性措施。黄土之所以受侵蚀,是因其质地疏松、胶结力弱、裸露的土面经受不住暴雨冲刷,表土地易随水流失。本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数千年来无计划、不合理的垦殖,在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地面的抗蚀能力之后才造成的,植被一经破坏,便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历史证明,单纯用各种工程设施来补偿、修复自然生境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增加地面覆盖度,增强地面抗蚀能力。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读了很多名班主任著作,他们大多来自实践,来自教学一线,现身说法,告诉我们班级教育教学、班集体建设都是通过活动进行的。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班集体建设,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更没有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很难想象一个班级每天除过上课、作业,就是考试,会培养出情感健全的合法公民来。  然而回到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情况却没有这么好!老师为了构建和谐、团结班集体,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组织了活动,同学却并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苏南地区城乡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土地资源成为阻碍城乡均
教材解析:  《成长》是小语S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选取本课,意在通过约翰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在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应该从现在开
期刊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四所非医学类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新疆教育部门制订及开展符合我区区情的少数民族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乌市四所非医学类高校的525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统一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非医学类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与其对待HIV感染者态度的相关关系,并采用Log
当前,学校文化正遭受着冲击,主要表现于学校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当前社会各种流行文化的极大冲击,学校文化的离心力越来越大,学校文化越来越失去了它强大的凝聚作用。所有这些都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手抄报版面设计活动,树立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实践的信心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手抄报版面设计过程,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和老师对设计活动和小组成员的行动反思的对话,在成功中体会自立的意义,理解自立需要自主、需要帮助、需要实践,在失败和困难中理解自立需要告别依赖,
期刊
学位
教育管理现象由四个范畴构成,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从哲学视角对教育管理进行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本研究的主要目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如何构建更加生动活泼的小学英语课堂受到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英语的使用范围也
【摘要】新课程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因此,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本人在物理教学中始终关注问题设计,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问题设计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