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停留在落后的局面。所以,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靠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而应调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上来。作为母语教师,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艺术。”对此,我也有同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自于内驱力和受外因的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有助于把机械识记改变为意义识记。这种由低级向高级思维转化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我们应把握好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真正活跃起来。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师生对话,增进师生融合,为创造性思维搭建坚实的平台
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行为,也就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实行民主管理,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育人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坚实平台。
作为一名教师,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平起平坐。多数教师都有一副菩萨心肠,恨不得掏出自己的心来教给学生,而外表上却不露声色,给人一副冷若冰霜的感觉。有些人教了一辈子书,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学生那么好,为什么学生都怕我,见了我就敬而远之呢?这还得要问问自己:你知道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吗?你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吗?如果不是,学生又怎么会买你的帐呢?俗话说爱屋及乌,既然不会亲近其师,又怎会信其道呢?所以,一名好教师,首先是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放下高不可攀的架子,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看问题难免过于偏激。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而如果教师仅本着“反正我为了你好”的想法,对学生的错误动辄以过激行为大声训斥,横眉怒对,就难免造成师生关系的激化,就会走向教育目的的反面。相反,如果教师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努力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把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个别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和爱好、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思路,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主人公地位,从而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生对话,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育人环境,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就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起了坚实的平台。
二、加强学法指导,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发展创造思维的金钥匙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张扬创新个性,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古语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话和教材的观点迷信、盲从、人云亦云,我们的教育就是彻底失败的教育。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永远只是因循守旧,重复前人的老路,原地踏步,最终被时代的车轮所淘汰。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才能另辟蹊径,有所作为。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对于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强化主体意识,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土壤
教学最忌呆板,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式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发展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辩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探求创造的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把学生当成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成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学生才是对信息进行总结归纳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内存”。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范例和心理准备。这不仅对识字,作文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课型的需要。
比如说,语文教学中,对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内容的处理上,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处理上,也各有特色。总之,教师应从教材中不同篇目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自学质疑、导读分析、口头表达、修改、讲解、圈点评注等方法进行多种课型设计,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自觉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倡导合作探究的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凸现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精神,有效解决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保护好奇心,诱导学生质疑探索,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关键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学生对什么都感觉新鲜好奇,有一股子钻劲儿,喜欢在探索发现中揭开谜底,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应该是好事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这样认为。比如,经常听说有的学生把收音机、电子表、录音机之类的东西拆开而弄坏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发贱,往往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责罚。这实际上就摧毁了学生创造的萌芽,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换个新的角度看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敢于挑战旧思维,勇于实践,并为人类做出发明创造贡献的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鼓舞学生,培养学生不畏权威,勇于破旧出新的创造精神。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解放小孩的头脑,使他们创造新的思想;解放小孩的手脚,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眼睛,使他们能看清事实;解放小孩的嘴巴,使他们能自由说话。”许多大教育家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打破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争取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五、实行分组教学,增强竞争氛围,是发展创造思维的有力保障
新教学大纲明文规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如何实现合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一方面因为学生的自尊心在作怪,致使一部分学生做不到“不耻下问”;另一方面因为学生本身存在着竞争,怕自己的竞争对手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长期以来,单打独斗的局面非常严重。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音乐课,教同学们学唱了《众人划桨开大船》,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然后,我把学生根据学习成绩的层次和性格爱好,把他们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和性格上的互补。为了增加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我在教学设计时,将每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几组,分写在不同的纸片上,让学生自选代表抽题,读题后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小组间进行抢答。这种形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氛围,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作者联通:257343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一中)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艺术。”对此,我也有同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自于内驱力和受外因的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有助于把机械识记改变为意义识记。这种由低级向高级思维转化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我们应把握好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真正活跃起来。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师生对话,增进师生融合,为创造性思维搭建坚实的平台
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行为,也就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实行民主管理,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育人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坚实平台。
作为一名教师,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平起平坐。多数教师都有一副菩萨心肠,恨不得掏出自己的心来教给学生,而外表上却不露声色,给人一副冷若冰霜的感觉。有些人教了一辈子书,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学生那么好,为什么学生都怕我,见了我就敬而远之呢?这还得要问问自己:你知道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吗?你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吗?如果不是,学生又怎么会买你的帐呢?俗话说爱屋及乌,既然不会亲近其师,又怎会信其道呢?所以,一名好教师,首先是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放下高不可攀的架子,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看问题难免过于偏激。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而如果教师仅本着“反正我为了你好”的想法,对学生的错误动辄以过激行为大声训斥,横眉怒对,就难免造成师生关系的激化,就会走向教育目的的反面。相反,如果教师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努力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把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个别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和爱好、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思路,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主人公地位,从而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生对话,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育人环境,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就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起了坚实的平台。
二、加强学法指导,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发展创造思维的金钥匙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张扬创新个性,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古语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话和教材的观点迷信、盲从、人云亦云,我们的教育就是彻底失败的教育。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永远只是因循守旧,重复前人的老路,原地踏步,最终被时代的车轮所淘汰。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才能另辟蹊径,有所作为。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对于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强化主体意识,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土壤
教学最忌呆板,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式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发展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辩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探求创造的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把学生当成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成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学生才是对信息进行总结归纳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内存”。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范例和心理准备。这不仅对识字,作文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课型的需要。
比如说,语文教学中,对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内容的处理上,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处理上,也各有特色。总之,教师应从教材中不同篇目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自学质疑、导读分析、口头表达、修改、讲解、圈点评注等方法进行多种课型设计,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自觉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倡导合作探究的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凸现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精神,有效解决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保护好奇心,诱导学生质疑探索,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关键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学生对什么都感觉新鲜好奇,有一股子钻劲儿,喜欢在探索发现中揭开谜底,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应该是好事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这样认为。比如,经常听说有的学生把收音机、电子表、录音机之类的东西拆开而弄坏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发贱,往往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责罚。这实际上就摧毁了学生创造的萌芽,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换个新的角度看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敢于挑战旧思维,勇于实践,并为人类做出发明创造贡献的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鼓舞学生,培养学生不畏权威,勇于破旧出新的创造精神。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解放小孩的头脑,使他们创造新的思想;解放小孩的手脚,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眼睛,使他们能看清事实;解放小孩的嘴巴,使他们能自由说话。”许多大教育家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打破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争取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五、实行分组教学,增强竞争氛围,是发展创造思维的有力保障
新教学大纲明文规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如何实现合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一方面因为学生的自尊心在作怪,致使一部分学生做不到“不耻下问”;另一方面因为学生本身存在着竞争,怕自己的竞争对手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长期以来,单打独斗的局面非常严重。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音乐课,教同学们学唱了《众人划桨开大船》,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然后,我把学生根据学习成绩的层次和性格爱好,把他们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和性格上的互补。为了增加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我在教学设计时,将每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几组,分写在不同的纸片上,让学生自选代表抽题,读题后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小组间进行抢答。这种形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氛围,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作者联通:257343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