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玻璃的另一面(短篇小说)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人自白


  这是件赝品。《在玻璃的另一面》,完全模仿村上春树。不过,模仿起码比抄袭好听些。本人曾有模仿癖好,且容本人谈谈模仿。
  学写小说好比儿童学话,从牙牙学语开始。这里的所谓学就是模仿,这里的模仿是模仿声音。模仿妈妈的发音,模仿老师的发音,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单纯的发音,到带有各种情绪的发音。一一模仿,从小到大,乃至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快与不快。
  模仿某人的小说,同样是对小说声音的模仿。模仿它的声音的腔调、速度、节奏、色彩、气韵。当然,模仿者必须首先对小说的声音有着明晰而准确的感受,其实即便如此也未必就模仿得了。因此,模仿也许并不是件多丢脸的事儿。我在每次模仿后,会对小说有新认识,就像儿时学说话,你会渐渐理解属于小说的“四声”“声母韵母”“平舌翘舌”这些元件。
  有人模仿得形似;有人模仿得酷似;有人模仿得神似。酷也好,神也罢,皆在“似”上有所深浅,在“是”上绝无此事。这正如再好的赝品也能被专家识破,因为仿造者,无论如何殚精竭虑挖空心思,都会留下属于他自己的痕迹和烙印。鹦鹉再怎么学舌,我们一听就知道是鹦鹉说的。但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才会逐渐显现,并最终发育成个体独有的“声带”。
  本人模仿,国内国外,未曾缺乏,均告失败,虽败犹荣。对最伟大的小说也不再膜拜与狂热,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了不动心。我已依稀望见了光亮,那光亮处有条路一样的东西伸向远方。
  这篇《在玻璃的另一面》,暗珠明投,虽逾三载,仍蒙不弃。《北京文学》,心系稿民,情牵文雏。说小,是好事一件;说大,是功德一桩。令人尊敬。感谢《北京文学》,感谢吴晓辉老师。
  通往现实的情感之路只有一步之遥,但在两个人的内心,这一步始终难以迈出……
  学校在市郊,校园里有些荒芜。今天是我来这里学习的第四天。
  “几日不见,可好?”课堂上我给英子发短信。我去过好多城市,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对我来说,没有英子的城市都是一样的。
  “除了累,没什么不好的。在那儿怎么样,习惯?”她回道。
  “这种学习,还不都是老生常谈。郁闷,想你。”
  此刻英子在干吗呢,还在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文件么?如果此刻我们是在一起的,又将产生什么样的情形?讲台上,先生扶了扶眼镜,一本正经地废话连篇。我胡思乱想着。
  “郁闷未尝没有,想我恐怕要大打折扣。”英子再回。
  “聚时之欢乐为别后之思念埋下种子。一旦分开,种子便发芽了。”
  “文字油条,腻。你想我不过是你无聊的结果!”——似乎很不领情!
  唉。无聊倒是有的。可我的思念真是缘于无聊不成?算了,还是听听先生讲课吧。他放了一段视频给我们看,是某城市街头发生的一起杀人案,被超市门口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五名少年将一名西装革履的年轻男子活活打死,他们先用小刀在西装男身上攮,西装男倒下。他们又用脚密集地跺、踢、踹。西装男一动不动,状如死狗。他们打累了,停下来抽支烟,然后再打。最后西装男的头颅被跺得像碾扁的易拉罐,五人似乎感到厌烦了, 吸着烟无精打采地离开了。——我看得心惊肉跳。先生不无调侃地说:“怎么样,够疯狂吧?我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无聊。大家怎么看?”教室里议论纷纷。
  下课,室外秋阳高照。我点上一支烟,在树荫处吞吐。暴力、死亡令我感到沮丧、迷惑。人生无非是一个连熊掰玉米都不如的过程,为何还要铁血相加呢?
  十二时,食堂开饭。这儿的饭菜一般得很,雷打不动的几道菜式,天天如此,毫无推陈出新之意。我照旧吃一碗米饭,喝一瓶酸奶。然后,回寝室,看新闻,睡午觉。长有白斑点的蚊子密如细雨,像饥肠辘辘的难民,在久无人迹的暑期过后,我们这帮初来乍到的学员成了它们从天而降的大餐,无论黑夜白天它们都孜孜不倦地叮饮。学校周围,在建的高楼大厦林立,工地上昼夜不停的喧嚣声,是身体的又一亲密伙伴。
  下午上课时,英子发来短信:
  “怎么不说话了,生气啦?”
  “没。”我回。
  “还在无聊吗?”
  “是。”
  “想说什么对我讲吧,我陪你聊。”
  “我能说什么,说出来也被你当儿戏!”
  “那就当儿戏说呗。”
  “我不是小孩,你也不是。”
  ……
  上完课,我和室友到8楼打乒乓球。不料乒乓球室的门锁着,上面落满尘埃。看样子人迹罕至。我在楼道的窗台上发现一只干瘪的死麻雀,它应该是误闯进来以后,未能找到来时的出口。我分明看见它一次次撞在透明的玻璃上,渐渐地累了,受伤了,死了。它趴在窗台上,头紧抵玻璃,眼睁睁地望着,世界就在眼前,绿树蓝天清晰可辨,可就是无法飞越。它至死也未能明白,它和树、天之间隔着的究竟是什么?
  我想,我与英子也有着类似的境况。我们清楚地看见对方,看着对方,可所有的期待都隔着那道无法逾越的玻璃。旷日持久,我們也会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去吧,至少那份注视对方的心会疲惫地死去。我收起麻雀干瘪的尸首,埋在花下的泥土里。
  晚上,我到运动场散步。天空星光微弱,草丛里一片虫鸣。离得较近的两幢高楼上灯火辉煌,照亮了大部分运动场,只有西面高大的白杨树林投下一条长长的暗影。我踱步在这长廊似的暗影里。工地上嘈杂的音声在夜空中盘旋,此起彼伏,令我百无聊赖。我塞上耳机,听听音乐。这勉强可以抵御聒噪。
  我想起英子,想起她曾那样静静地在我眼前。黛眉之下,目光低垂,仿佛睡着了。我说她疲倦的样子很美。她说:
  “那我宁可很丑也不想太累。”
  英子总是很忙,家务、工作都是一把好手。但好手有好手的难处。
  “出去逛逛吧,生活在别处。”我说。
  “就我们俩?”   “你还想有其他谁?”
  “好主意,去哪儿?”
  “去江南的小镇,游山玩水。或者去塔克拉玛干沙漠玩一把历险记!”
  “开玩笑?”
  “我是认真的。”我捧起英子憔悴的脸,“流向远方的爱河就在我们面前,你若顺流而下,我便用一生相随。”
  “傻瓜,我们是不可能的。”英子苦笑,“唾沫星也能把我们淹死。”
  “我不在乎,你更不会。”
  “可我们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不能只顾自己。”英子修剪着我的指甲,“我们不爱,地球照转。我们爱,一样会生老病死。何苦来?”
  ——我走在树影长廊里,我在暗处。回忆在宽广的明处,在灯光通明的运动场辗转腾挪!
  回到寝室,我带着回忆入眠。我的梦像风,扬起花瓣,扬起她的长发。
  一簇簇的黄叶好似大朵大朵的黄花开放在白杨枝头。银杏泛黄了。百日红也开始落叶,它红褐色的、肌肉般的树干与秋日搭配得十分相宜。我踏着草地,任朝露润湿步履。秋风吹过树林,传来沙沙的流响。这个清晨是宁静的。
  我给英子发短信,告诉她:
  “昨夜我做梦了。”
  “什么样的梦?”英子回。
  “我们在一间屋子里,你我之间隔着一道玻璃墙。我坐在椅子上,看见你躺在沙发上,体态丰腴优美,看见你满目哀伤。你也注视着我,我们就那样彼此凝望着。我提议咱们接吻,你欣然同意。于是隔着玻璃,我们接了长长一吻。”
  “当时我穿衣服了吗?”
  “没有。”
  “为何不敲碎玻璃?”
  “未经你允许。”
  “在梦里是允许的,无论你做什么。”
  “做了什么又怎样,梦总会醒的,如昙花一现。英子我想你,来看看我吧。”
  许久,英子方回复,好像作了一个艰难而重大的决定。“我也想你,就这两天去看你。”
  “不是玩笑?”
  “你以为?”
  午休时,室友又讨论那段杀人视频。室友说:
  “案发现场,有一个中年妇女在超市门口站着,面对暴虐不惊慌不害怕,一副极其无奈的样子。你倒是行动啊,或者劝阻,或者报警,就那么睁眼看着,好像在看几只狗咬架。”
  “麻木不仁!”
  “杀人的疯狂,看客也疯了。”
  “也许疯狂者有不得已的疯狂,麻木者有不得已的麻木,也未可知。”室友调侃道,“杀人者未尝不知杀人的后果,看客未尝不知事情的性质。在如今这个世上,你看得清楚、真切,却不采取行动的事并非是很少的。”
  “你看得真切而不采取行动,因为你与之隔着玻璃。也仅仅是一道玻璃而已!但不能击碎玻璃的话,便只能看得撑死眼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无法逾越的玻璃。”
  “高见!”
  阴天,天空雨雾弥漫。路边的月季,花瓣凋零剩下红红的骨朵。紫色的秋菊染上了云露,尤惹人怜。飞蛾收起潮湿的羽翼,静泊于亭檐。
  一群麻雀在林中啁啾。黄叶不时落于肩头,落于软绵绵的草地,脚踩上去发出嚓嚓的声响。浓密的树林里,光线阴暗,气温骤降,倍感寒冷。我拉上夹克的锁链,在一棵树的根上坐下来。已经过了三天,英子没有消息。我想,她是不会来了,她逾越不了那道玻璃。
  我捡起一片黄叶,在指间捻转。黄叶下,我发现一只死去的夏蝉,尸首上爬满黑蚁。我思想它曾在哪片天空飞翔,在何处枝头鸣唱?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又如何亡命此地?我想起窗台上紧抵玻璃的小鸟,想起西装男横尸街头,想起难民,想起喧嚣,想起世事无常的种种。我愈发渴望英子,我在心里低吟:英子,快来!
  天色阴郁。雨雾渐浓。空气里草木的香味被强烈的水汽吸收,淡出鼻翼。我黯然地回到宿舍,心头是湿漉漉的一片。
  夜晚很晚的时候,英子打来电话:
  “告诉你个好消息,想听?”
  “想。”
  “明天你就能见着我啦!我给你买了你绝对想不到的礼物。”
  “明天?什么时候?”
  “下午六点,大门口等我。”
  “确定?”
  “确定!”
  第二天,雨雾依然弥漫在阴暗的天空。但我的心犹如云缝里投下的光亮。黄昏,我在大门口翘首以待。不见英子的踪影,莫不是汽车晚点了吧?我打手机给英子:
  “在哪儿,怎么还不见你?”
  英子笑起來……
  “在哪儿,英子?”我有点不甘心。
  “对不起啦,宝贝儿,礼物已经寄过去了,听话乖,好好学习,我会想你的……”英子在频频安慰。
  我良久无言,脑海里一片空白。所有物体都开始上升,我晓得,其实是我在下沉,向断崖里猝然坠落。我心无着落,失魂落魄地问:
  “英子,你在哪里?”
  电话那端,不,是从世界尽头传来英子的幽然叹息:“在玻璃的另一面。”
  我挂断电话,仰望迷蒙无尽的天空,阴云挤得严丝合缝。就在我抬头的一瞬,集结在额头的暮霭犹如眼泪骤然滑落下来。
  (标题书法:李建敏)
  责任编辑 吴晓辉
其他文献
在英语中used to…, be used to…, be used to do…, be used as/for…等用法容易混淆,为了帮同学们弄清它们的用法,现总结如下:    一、used to do sth.  used to中的 to是不定式符号,后加动词原形,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而现在已不做)”,其时态形式不变。  1. 肯定句  He used to get up early.他过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然而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观察,常态课应该占绝对的比重,95%以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时间都是在常态课中度过的,常态课是学生所有数学课中的绝对主体。  能否将每一节数学常态课上得朴实、扎实、高效、智慧,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共同的追求。那么,在实践操作层面,我们究竟该如何上好每一天的数学常态课,以切切实实地发挥好每堂常态课的教学价值与
准死刑犯庄小伟能否捡回一条命,全看死亡赔偿能否实现或作“特殊情况”对待。作为主审法官的汤建能否为这个生死未卜的犯人找到法律支持?小说带您进入惊心动魄的命案审理最前沿。  一  宣判前,汤建又去了一趟成山看守所,提审罪犯嫌疑人庄小伟。说提审并不准确,案件审判程序已成为过去时。作为该案的主审法官,他十分清楚庄小伟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死是板上钉钉的了。所谓特殊情况,无非是有重大立功
我对范文程颇感兴趣。  之所以感兴趣,不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而是因为他心机难测。古云“侯门似海”,其实是人心似海,至少在范文程,沧溟浩荡也难以为喻。一  交道口头条胡同有地名范家大院。考其地为范文肃公(文程)故居。开国元勋,功在社稷,子孙簪缨接武,今零替矣。公为范文正公后裔,功名亦相似。闻其家向不用僧道,镶黄旗汉军世家,颇有被其化者,至今守之。  ——《天咫偶闻》  范文程是清初著名人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指示,认真实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切实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北省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开展“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从坚守中华优秀文化根脉的高度,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少年溥仪在看到“中华民国”的总统坐着汽车出入紫禁城后,从宫墙爬下,面对所有的宫廷大臣、侍卫、太妃、太监们狠狠地吼了一句:“You are all liars!”  这是二十年前,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执导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中令人难忘的一幕。这部以西方人的视角叙述和表现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传奇人生的影片,所有人物对白均用英文
[摘 要]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核心概念。“折线统计图”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让学生在追本溯源中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折线统计图;统计教学;追本溯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50-02  曹培英老师在《跨越断层,走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很多,除了硬约束外,还有一些非预设因素,如微笑、幽默、赞美、真诚等“软因子”,则是班主任自身气质、人格和品行表现出来的一种教育行为。通过十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我发现这种“软因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幽默是班主任工作的润滑剂  上海师大的心理学教授曾就“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人格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在494名学生中展开调查,结果有90%以上的学生把“诙谐幽默”纳入答案之
4月14日至17日,罗田县教育局和罗田理工中专相关人员奔赴昆山、慈溪、宁波、深圳等地,对罗田理工中专优秀毕业生方洪涛、鲁建新、周涛、胡志刚等当地知名民营企业家进行回访。这是罗田搭建“十百千万”工程,致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具体行动。  “十百千万”工程旨在搭建罗田理工中专优秀毕业生人才新平台,收录理工中专历届10000名以上的毕业生信息建立人才信息库;汇聚1000名创业就业典型,出一本宣传册子;遴选10
先谈谈想象力问题。  小时候我喜欢读那些想象力丰富的小说,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等等。一本《西游记》被我们几个孩子翻烂了,其实没有读懂什么,只是被其中的想象力所征服,跟着里面的孙猴子腾云驾雾。读《三侠五义》的时候,想象自己也成了侠客,飞檐走壁,扶弱锄强,替天行道,魅力也是属于想象力的。  长大后偶然读到了《红楼梦》,一读就入迷,后来我渐渐明白,《紅楼梦》才是真正有想象力的大作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