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在《学记》上曾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古人非常注重提问的技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提问的方法,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有一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做、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用以下几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类推”,通过这几种提问的方式,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且每一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不追求有固定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效果。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不景气”的情况,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师关键的一步就是优化课堂提问。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然而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式提问,实效不高。
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王夫之也说:“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这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会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惩罚式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老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间的感情,因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其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常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著名语文教育家成功的教育案例,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2.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提问也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3.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4.提问兼有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即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然而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式提问,实效不高。
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王夫之也说:“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这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会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惩罚式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老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间的感情,因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其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常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著名语文教育家成功的教育案例,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2.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提问也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3.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4.提问兼有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即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