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生活、生产,满足未来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本文就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培养展开研究,分析了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原则及模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40-01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作品的水平。
1 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1 适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还要使高中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语文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1.2 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是在教,而是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的法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语文阅读应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形式,从正确处理“讲与学”的关系,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积极思维。这是高中语文阅读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1.3 体现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 学习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封存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高中语文阅读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正是从这一根本出发的。
2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原则
2.1 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自主独立地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秉承这一原则。
2.2 展示学生个性
每个人有不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自然也就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因个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这一原则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应该充分体现。
2.3 明确分工合作
由于学生的阅历、个性和情感的不同,自主探究的层次角度不同,需要明确分工,交流合作,博采众长,实现以点及面、共享资源。因此,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实行分工合作。把学生的探究成果充分利用起来,学生交流合作,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3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模式
3.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1.1 用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正所谓“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阅读教学引用问题情境设计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3.1.2 用“空白”创设情境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环节留出“空白”,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思考。如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引导他们探究,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3.1.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阅读主要凭借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利用多媒体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把枯燥抽象的文字用大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2 旁敲侧击,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程度与他们的知识积累,与他们个性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因而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他们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的。因此,教师要旁敲侧击,组织、帮助、引导、激励学生,做学生的合作者,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3.3 把握文本,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收集资料,研究文献的基础环节,是阅读消化、分析整合、展示学生个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探究方式花样越多越好,知识的挖掘范围越广越好,教师应注意的是,万变不离其中,要让学生把握住文本,激发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自主探究。把握住文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题目。文章的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全文中心的体现,读者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题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把握重点语段。语段是构成篇章的起点,是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阅读时要选准最能体现全文主旨、显示全文特色的精彩段落来启发学生研讨,不仅能使学生以点带面地把握全文的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联句组段、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3)把握线索。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4)把握体裁。文章的体裁反映着某一类文章的共性,由特定的要素构成。把握文章体裁,能够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这类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的普遍性和针对性。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读、自思、自疑,从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资源,已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千问题[J].语文建设,2009(1).
[2]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40-01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作品的水平。
1 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1 适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还要使高中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语文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1.2 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是在教,而是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的法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语文阅读应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形式,从正确处理“讲与学”的关系,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积极思维。这是高中语文阅读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1.3 体现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 学习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封存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高中语文阅读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正是从这一根本出发的。
2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原则
2.1 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自主独立地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秉承这一原则。
2.2 展示学生个性
每个人有不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自然也就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因个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这一原则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应该充分体现。
2.3 明确分工合作
由于学生的阅历、个性和情感的不同,自主探究的层次角度不同,需要明确分工,交流合作,博采众长,实现以点及面、共享资源。因此,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实行分工合作。把学生的探究成果充分利用起来,学生交流合作,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3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模式
3.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1.1 用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正所谓“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阅读教学引用问题情境设计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3.1.2 用“空白”创设情境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环节留出“空白”,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思考。如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引导他们探究,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3.1.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阅读主要凭借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利用多媒体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把枯燥抽象的文字用大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2 旁敲侧击,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程度与他们的知识积累,与他们个性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因而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他们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的。因此,教师要旁敲侧击,组织、帮助、引导、激励学生,做学生的合作者,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3.3 把握文本,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收集资料,研究文献的基础环节,是阅读消化、分析整合、展示学生个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探究方式花样越多越好,知识的挖掘范围越广越好,教师应注意的是,万变不离其中,要让学生把握住文本,激发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自主探究。把握住文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题目。文章的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全文中心的体现,读者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题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把握重点语段。语段是构成篇章的起点,是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阅读时要选准最能体现全文主旨、显示全文特色的精彩段落来启发学生研讨,不仅能使学生以点带面地把握全文的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联句组段、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3)把握线索。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4)把握体裁。文章的体裁反映着某一类文章的共性,由特定的要素构成。把握文章体裁,能够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这类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的普遍性和针对性。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读、自思、自疑,从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资源,已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千问题[J].语文建设,2009(1).
[2]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