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高校语文教学却依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和教师都觉得在高校设置语文课程是“多余”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才是大学阶段的重点,语文课程学不学都无所谓。这样的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学生学好语文对其他各个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定位高校语文教学,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下面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校语文;学生素质;提升策略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按照高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是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较高的兴趣,才能够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而求知欲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参与意识的高低,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就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必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新鲜与乐趣,从而刺激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比如说我们在讲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纸笔和颜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上台来画出一首诗,大部分同学都充满了激情,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致。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有些学生还自己创作了题画诗,有些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作出了精美的PPT,还有的学生选择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自然的完成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不迷信书本的思想认识。就像先贤孟子所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高校语文课堂中,对于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生对其的理解与认识是不一样的,有差异才能有争辩;有争辩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将学生的个人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够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学生勇于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例如说思考课本知识内容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思考问题。另外教师还必须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中提倡勇于质疑创新的思想,激发学生充满个性化的潜在意识。例如说当我们讲到近代文豪鲁迅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初中、高中阶段所学鲁迅文章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学生提出了《纪念刘和珍君》中部分词句艰涩难懂,有学生表示《一件小事》不如贾平凹的《丑石》等,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扩展和释放,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说我们在课堂中降到“演讲稿的写作”这部分内容以及“辩论的基本技巧”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或者模拟辩论比赛。整个活动的安排设计、活动主持、流程编排都由学生来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模拟辩论比赛气氛最为热烈,很多以前课堂睡觉、逃课的学生都纷纷参加,还有一些原本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在辩论时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利用这些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深,同时还提升了班级内部凝聚力,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得到了调整,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很多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是联系与比较的办法,通过对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联系与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对语文知识有新的理解[2]。例如说我们将诗人陆游的《咏梅》时就可以将其与毛泽东的《咏梅》相比较来展开教学,通过对两首词的比较,学生们通过比较了解到两首词的作者都以梅花自比,赞扬了梅花的高尚品格,但是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却有很大的差别。诗人陆游所刻画的梅花是寂寞凄凉而孤芳自赏的,他借助梅花的孤高来体现出自己的傲骨,虽然自己寂寞孤苦但却孤傲自赏的品格。而毛泽东同志笔下的梅花却是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毛泽东借助这样的情感来体现出自己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以及革命的乐观精神。如此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了解同一题材所蕴含的不同主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从更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属于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必须得以高度重视,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与时俱进,将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作为出发点,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联系起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新颖.对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1):119.
[2]李秀萍.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连锁.2013(12):70.
关键词:高校语文;学生素质;提升策略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按照高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是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较高的兴趣,才能够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而求知欲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参与意识的高低,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就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必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新鲜与乐趣,从而刺激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比如说我们在讲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纸笔和颜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上台来画出一首诗,大部分同学都充满了激情,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致。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有些学生还自己创作了题画诗,有些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作出了精美的PPT,还有的学生选择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自然的完成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不迷信书本的思想认识。就像先贤孟子所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高校语文课堂中,对于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生对其的理解与认识是不一样的,有差异才能有争辩;有争辩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将学生的个人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够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学生勇于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例如说思考课本知识内容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思考问题。另外教师还必须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中提倡勇于质疑创新的思想,激发学生充满个性化的潜在意识。例如说当我们讲到近代文豪鲁迅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初中、高中阶段所学鲁迅文章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学生提出了《纪念刘和珍君》中部分词句艰涩难懂,有学生表示《一件小事》不如贾平凹的《丑石》等,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扩展和释放,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说我们在课堂中降到“演讲稿的写作”这部分内容以及“辩论的基本技巧”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或者模拟辩论比赛。整个活动的安排设计、活动主持、流程编排都由学生来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模拟辩论比赛气氛最为热烈,很多以前课堂睡觉、逃课的学生都纷纷参加,还有一些原本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在辩论时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利用这些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深,同时还提升了班级内部凝聚力,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得到了调整,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很多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是联系与比较的办法,通过对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联系与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对语文知识有新的理解[2]。例如说我们将诗人陆游的《咏梅》时就可以将其与毛泽东的《咏梅》相比较来展开教学,通过对两首词的比较,学生们通过比较了解到两首词的作者都以梅花自比,赞扬了梅花的高尚品格,但是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却有很大的差别。诗人陆游所刻画的梅花是寂寞凄凉而孤芳自赏的,他借助梅花的孤高来体现出自己的傲骨,虽然自己寂寞孤苦但却孤傲自赏的品格。而毛泽东同志笔下的梅花却是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毛泽东借助这样的情感来体现出自己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以及革命的乐观精神。如此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了解同一题材所蕴含的不同主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从更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属于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必须得以高度重视,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与时俱进,将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作为出发点,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联系起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新颖.对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1):119.
[2]李秀萍.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连锁.2013(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