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材是连接学生与作文之间的一条高速公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只有开启材料与作文之间的通道,学生才能在作文广阔的世界里高速前行。从取材的渠道来说,教材、课外书籍、生活、网络等提供了广阔的路径、资源。作为教师,就是要打开学生素材的通道,优化学生的作文素材。只有善于取材,学生才能“有米可炊”,才能在写作中自由地舞蹈。
生活是初中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取材,是取材的应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敏锐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能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在作文中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学生的表达才会有新意。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的确,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生活中取材,要求学生自主、自觉地写作文。当下的写作,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写“规定动作”,多次这样的规定,反而钳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笔者认为,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少一些规定,更要剔除“八股”的要求,让学生写自己最乐意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比如在教学《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时,我就让学生运用周六、周日的时间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体会他们是怎样忙碌的;让学生观察他们身边的伙伴,看看他们是怎样安排一天的时间的;让学生去探寻校园最安静的角落,让学生观察老师的着装等。这样的生活化观察,能帮助学生积淀丰厚的素材。作文是生活环境的展现,这种展现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细致入微、润物无声却又有着异常感动的。如果学生能够带着自我的感情进行观察、感受、体验,那么学生的写作注定能够感人至深。正如著名美学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学生几乎每天都与生活遭遇,但往往置身其中而熟视无睹。从生活中取材,要求学生保持一种生活的新鲜感,对生活拥有一种陌生化的洞察力。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捕捉,如此,就会发现生活的素材如同涓涓细流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从生活中取材,能敞亮学生的写作视界。
阅读,是学生写作取材的又一个重要渠道。对于作文,很多学生耗费时间不少,但写作水平却鲜有提升,依然在低阶层次徘徊。我们认为,学生的写作不仅要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更要从阅读中吸收营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还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阅读,才能活化学生的思维,丰厚学生的写作根基。
阅读取材的方式很多。如可以從片段中取材,教学统编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时,可以从文本中选取象征手法的片段,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景物,赋予其象征意义,进行仿写。还可以从标准文本的写作中取材,如学生学习《背影》后,笔者就将文本中“父亲翻过栅栏替儿买橘的背影”等片段摘出来,让学生进行品析,从而形成与文本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忆与父母、亲人、同学等的生活往事。学生借鉴《背影》中的写法,将生活小事、微事用细微的笔触进行深描,从而让真情流露,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从教材文本中选材,能让学生的写作有米可炊,有例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还定期向学生推介课外书籍,如周国平、余秋雨、陈平原、史铁生、王小波、余光中、钱钟书、杨绛、杨雨等人的书籍,从而不断地为学生推开一扇扇窗户。借助一扇扇窗户,学生才能看到外面世界不一样的风景。
从阅读中取材,丰厚了学生的写作根基。学生在写作中不再按部就班了,而是有梯度,有取舍,有创新。在阅读中,学生养成了补白、批注、仿写等习惯。教材、经典著作等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阅读的文本,更是写作的范本。通过仿写,学生不仅活化了写作思维,而且有效地提升了表达能力,提升了写作素养。这种基于阅读的取材,是随时发生,无处不在的。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利器,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库、资料库。从网络中取材,更加具有时代性。网络写作、网络语言不同于固态的文本,它往往更生动,更鲜亮。网络取材不同于文本阅读的取材,网络中不仅包含文字,而且包含图片、声音、视频等。从网络中取材,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写作路径。
网络中的素材具有即时性的特质,能让学生的写作与时俱进。腾讯新闻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对于这些良莠杂乱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从中选取正能量的信息。从网络中取材,要处理好网络信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处理好网络素材共性与素材个性的联系,要处理好海量信息与写作题材的关系等,不能让网络信息蒙蔽学生的双眼。比如在教学《怎样选材》(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时,笔者出示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让学生从中选取。学生都能从中选取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素材,将一些无意义、无聊的素材剔除。这说明,学生对网络信息还是有着基本的价值判断的。网络取材不是网络信息的罗列,而是以生活、阅读为根基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著名的网站,比如龙源期刊、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借助庞大的数据库,学生能从中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阅读同一类型的相关的文章。这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家之长,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度的影响。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取材、写作,同时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不能一股脑儿地拿来,而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网络资源为我所用,而不能迷失在网络的汪洋信息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注意网络信息的甄别与网络素材的选取。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生活、与阅读、与网络对话,能不断丰厚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路径。教学中,教师要直面作文选材匮乏的现状,探究如何实现作文材料的组合、建构。优化作文选材,就是要求学生将外在的选材转变为内在的素材,成为学生表达的载体。借助学生感悟、内化的素材,学生就能穿上一双轻盈的写作舞鞋,舞出生命、灵魂的绚丽与多姿。
作者简介: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流潭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从“生活”中取材,敞亮学生的写作视界
生活是初中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取材,是取材的应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敏锐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能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在作文中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学生的表达才会有新意。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的确,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生活中取材,要求学生自主、自觉地写作文。当下的写作,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写“规定动作”,多次这样的规定,反而钳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笔者认为,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少一些规定,更要剔除“八股”的要求,让学生写自己最乐意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比如在教学《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时,我就让学生运用周六、周日的时间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体会他们是怎样忙碌的;让学生观察他们身边的伙伴,看看他们是怎样安排一天的时间的;让学生去探寻校园最安静的角落,让学生观察老师的着装等。这样的生活化观察,能帮助学生积淀丰厚的素材。作文是生活环境的展现,这种展现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细致入微、润物无声却又有着异常感动的。如果学生能够带着自我的感情进行观察、感受、体验,那么学生的写作注定能够感人至深。正如著名美学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学生几乎每天都与生活遭遇,但往往置身其中而熟视无睹。从生活中取材,要求学生保持一种生活的新鲜感,对生活拥有一种陌生化的洞察力。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捕捉,如此,就会发现生活的素材如同涓涓细流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从生活中取材,能敞亮学生的写作视界。
二、从“阅读”中取材,丰厚学生的写作根基
阅读,是学生写作取材的又一个重要渠道。对于作文,很多学生耗费时间不少,但写作水平却鲜有提升,依然在低阶层次徘徊。我们认为,学生的写作不仅要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更要从阅读中吸收营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还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阅读,才能活化学生的思维,丰厚学生的写作根基。
阅读取材的方式很多。如可以從片段中取材,教学统编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时,可以从文本中选取象征手法的片段,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景物,赋予其象征意义,进行仿写。还可以从标准文本的写作中取材,如学生学习《背影》后,笔者就将文本中“父亲翻过栅栏替儿买橘的背影”等片段摘出来,让学生进行品析,从而形成与文本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忆与父母、亲人、同学等的生活往事。学生借鉴《背影》中的写法,将生活小事、微事用细微的笔触进行深描,从而让真情流露,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从教材文本中选材,能让学生的写作有米可炊,有例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还定期向学生推介课外书籍,如周国平、余秋雨、陈平原、史铁生、王小波、余光中、钱钟书、杨绛、杨雨等人的书籍,从而不断地为学生推开一扇扇窗户。借助一扇扇窗户,学生才能看到外面世界不一样的风景。
从阅读中取材,丰厚了学生的写作根基。学生在写作中不再按部就班了,而是有梯度,有取舍,有创新。在阅读中,学生养成了补白、批注、仿写等习惯。教材、经典著作等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阅读的文本,更是写作的范本。通过仿写,学生不仅活化了写作思维,而且有效地提升了表达能力,提升了写作素养。这种基于阅读的取材,是随时发生,无处不在的。
三、从“网络”中取材,拓宽学生的写作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利器,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库、资料库。从网络中取材,更加具有时代性。网络写作、网络语言不同于固态的文本,它往往更生动,更鲜亮。网络取材不同于文本阅读的取材,网络中不仅包含文字,而且包含图片、声音、视频等。从网络中取材,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写作路径。
网络中的素材具有即时性的特质,能让学生的写作与时俱进。腾讯新闻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对于这些良莠杂乱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从中选取正能量的信息。从网络中取材,要处理好网络信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处理好网络素材共性与素材个性的联系,要处理好海量信息与写作题材的关系等,不能让网络信息蒙蔽学生的双眼。比如在教学《怎样选材》(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时,笔者出示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让学生从中选取。学生都能从中选取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素材,将一些无意义、无聊的素材剔除。这说明,学生对网络信息还是有着基本的价值判断的。网络取材不是网络信息的罗列,而是以生活、阅读为根基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著名的网站,比如龙源期刊、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借助庞大的数据库,学生能从中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阅读同一类型的相关的文章。这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家之长,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度的影响。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取材、写作,同时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不能一股脑儿地拿来,而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网络资源为我所用,而不能迷失在网络的汪洋信息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注意网络信息的甄别与网络素材的选取。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生活、与阅读、与网络对话,能不断丰厚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路径。教学中,教师要直面作文选材匮乏的现状,探究如何实现作文材料的组合、建构。优化作文选材,就是要求学生将外在的选材转变为内在的素材,成为学生表达的载体。借助学生感悟、内化的素材,学生就能穿上一双轻盈的写作舞鞋,舞出生命、灵魂的绚丽与多姿。
作者简介: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流潭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