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一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普遍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一是在国家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生在入学时被划分为公费和自费。两类学生在缴纳学费、享受奖助学金和医疗服务方面差别较大,自费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其待遇差别从入校到毕业都无法改变。二是导师招生数量分配不合理。尽管有对导师科研情况和经费数量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在落实上有难度、有漏洞,导致招生数量在导师之间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在招生工作中,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不够充分,不利于导师责任制的落实。四是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水平较低,影响了优秀研究生生源报考的积极性。
而从2006年开始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是为了重点解决上述难题。培养机制改革无疑给学生和学校都带来了新的考验。学生更关注学费,是上一个收费高的好学校,还是上一个自己有可能得到奖学金的差一些的学校,成为学生在报考时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学校则更担心生源问题,在收费的压力下,如何将优秀生源招到自己门下,如何进一步缩小不同地域和水平的学校之间的差距?
改革虽然刚刚开始,但其初步效果还是令人鼓舞的。改革不仅获得了学生的拥护,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2011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继续进行。改革既需要创新的精神,又需要务实的态度。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培养质量才是根本目的。
郑州大学是地方“211工程”高校中率先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也是河南高校中开展得最好的。改革始于2007年,正式实施于2008年秋,目前进展较为顺利。
一、改革的主要措施
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主要从招生、过程管理、奖助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招生方面主要是优化指标配置,改革招生办法。招生指标与培养单位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研究生教育管理情况紧密挂钩,向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重点课题、重大成果产出的学科和团队倾斜,使招生资源的分配更具导向性。招收提前攻博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开展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试点。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都有资格申请这个招生指标。博士生入学考试实行“两段式”,考生参加第一阶段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政治、外语(含听力和口语)考试合格后,再参加第二阶段由培养单位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和面试。通过推进以初试、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完善吸引优秀生源的优惠政策。
在过程管理方面主要是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机制。首先是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培养。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在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授予、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根据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特点,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其次是构建开放式培养平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国内外知名院校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访学等方式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鼓励硕士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参与高水平国际、国内竞争,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国际、国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再次是强化质量管理,健全淘汰机制。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博士论文盲审、硕士论文抽查制度,严把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出口关,逐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
在奖助体系方面主要是改革奖助办法。学校统筹国拨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学校提供的研究生基本助学金、导师提供的助研奖学金、社会捐赠的奖学金、科研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建立以奖学金为核心的动态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改革后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研究生奖学金”等四个部分组成。培养机制改革后,博士生导师每招收一个博士生,都要向博士生提供数额不等的助研生活资助;硕士生导师从招收第二个硕士生起,每招收一个,都要向硕士生提供数额不等的助研生活资助。研究生的奖学金等级在第一学年面试时确定,以后每学年由学科组织的导师评价小组考核研究生的综合业绩,对奖学金进行动态调整。
二、改革的初步效果
郑州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校内和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
在校内,郑州大学博士生从2008级开始执行改革方案,硕士生则是从2009级开始执行,通过改革,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改革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复试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参与复试工作,实行导师与考生双向选择,在录取考生时确定导师,在录取过程中导师对是否录取考生拥有否决权。改革落实了导师责任制:导师普遍树立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和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生力军的观念;实行以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明确界定了导师的责、权、利关系,既明确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素质、经费资助负有责任,又充分保障了导师在招生录取、培养指导、奖学金等级评定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权利和作用,充分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导师的责任心。特别是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制度,即配置博士生招生计划,用于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学费和助研奖学金的“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都有资格申请这个招生指标,引起校内外较大关注。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制度既符合国家关于建立以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的政策导向,也与欧美国家通常的博士生招生做法接轨,又体现了博士生导师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岗位的观念。比如,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当时年仅38岁的女博士臧明玺,因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而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仅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打破了过去遴选博导的身份界限和论资排辈的惯常做法。这一制度的出台备受欢迎,每年的10个指标都有30个左右的教师参与竞争。
对于这些做法,《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主流媒体都予以了报道,《中国教育报》还在头版头条、教育部官方网站还在重要位置套红报道。改革工作还得到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重点高校的充分肯定,并多次在全国大会上受到国务院学位办的表扬。由于改革成效显著,郑州大学还作为地方高校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国务院学位办召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提高博士生待遇专题会议。
三、改革的主要经验
为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郑州大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改革之所以比较顺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经验。
1.改革的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机制改革是要重新界定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树立研究生是教育资源和生产力必须动态优化配置的观念,以强化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把对研究生的资助与其实际表现结合起来,使改革与师生的利益直接相关。而要如此深刻地改变旧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等观念,必然会有很大的困难,观念能否扭转则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扭转观念,寻求理解和支持,郑州大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为寻求专家和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完成后,研究生院分别将方案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讨论;为了做好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研究生院又邀请人事处、科研处、社科办、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共同对改革方案进行商讨;为了加强与广大教师、研究生的沟通,从2007年11月起,研究生院领导带队,耗时近一个月,深入学校36个院系座谈,广泛征求意见,还专门印制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政策问答》,发给每一位研究生导师,及时回答师生的问题。这样,全校师生统一了思想,充分认识到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转变了观念,为改革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改革方案要配套系统,符合校情
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推行以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建立以奖学金为核心的动态研究生奖助体系,统筹和优化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协调机制,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机制。为了制定配套系统的、符合校情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研究生院做了艰苦细致的努力。
首先是成立改革小组,广泛调研。学校于2007年年初成立改革小组,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精神,密切关注全国17个改革试点高校的动态。为了借鉴改革高校的有益经验,改革小组以电话咨询和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整理了所有改革试点高校的改革方案,并前往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调研,以当面请教疑难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
其次是综合考虑,科学测算,制定操作性强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改革小组反复研究、比较,根据学校财力、导师的实际科研情况、学科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学科导师配套资助标准,并设立“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体现对基础类学科、人文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生导师的倾斜支持。经过大量数据测算,制定了《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初步方案出台后,又经过多次座谈、交流、研讨,在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改革方案,并制定了《郑州大学研究生招生改革与管理办法》《郑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管理办法》和《郑州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应配套文件。
3.改革要全面动员,齐心协力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牵动全局的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研究生奖助办法、招生办法、培养方案等,而且关系学校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等一系列重要内容,会引发学校各相关政策的系列改变。改革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之所以开展得较为顺利,就是由于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校各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全校师生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大学非常注意强化两级管理体制,充分信任和依靠院系基层力量,做好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的工作,分别制定了学校总体改革方案和培养单位改革实施细则。这样,既通过学校的宏观方案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又通过学院的实施细则照顾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增强了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确保了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的协调统一,使培养机制改革平稳顺利地进行。
几年来,尽管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的复杂性,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各项内容。今后,郑州大学将逐步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力图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统筹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责编:一 木
一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普遍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一是在国家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生在入学时被划分为公费和自费。两类学生在缴纳学费、享受奖助学金和医疗服务方面差别较大,自费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其待遇差别从入校到毕业都无法改变。二是导师招生数量分配不合理。尽管有对导师科研情况和经费数量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在落实上有难度、有漏洞,导致招生数量在导师之间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在招生工作中,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不够充分,不利于导师责任制的落实。四是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水平较低,影响了优秀研究生生源报考的积极性。
而从2006年开始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是为了重点解决上述难题。培养机制改革无疑给学生和学校都带来了新的考验。学生更关注学费,是上一个收费高的好学校,还是上一个自己有可能得到奖学金的差一些的学校,成为学生在报考时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学校则更担心生源问题,在收费的压力下,如何将优秀生源招到自己门下,如何进一步缩小不同地域和水平的学校之间的差距?
改革虽然刚刚开始,但其初步效果还是令人鼓舞的。改革不仅获得了学生的拥护,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2011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继续进行。改革既需要创新的精神,又需要务实的态度。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培养质量才是根本目的。
郑州大学是地方“211工程”高校中率先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也是河南高校中开展得最好的。改革始于2007年,正式实施于2008年秋,目前进展较为顺利。
一、改革的主要措施
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主要从招生、过程管理、奖助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招生方面主要是优化指标配置,改革招生办法。招生指标与培养单位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研究生教育管理情况紧密挂钩,向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重点课题、重大成果产出的学科和团队倾斜,使招生资源的分配更具导向性。招收提前攻博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开展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试点。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都有资格申请这个招生指标。博士生入学考试实行“两段式”,考生参加第一阶段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政治、外语(含听力和口语)考试合格后,再参加第二阶段由培养单位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和面试。通过推进以初试、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完善吸引优秀生源的优惠政策。
在过程管理方面主要是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机制。首先是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培养。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在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授予、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根据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特点,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其次是构建开放式培养平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国内外知名院校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访学等方式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鼓励硕士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参与高水平国际、国内竞争,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国际、国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再次是强化质量管理,健全淘汰机制。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博士论文盲审、硕士论文抽查制度,严把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出口关,逐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
在奖助体系方面主要是改革奖助办法。学校统筹国拨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学校提供的研究生基本助学金、导师提供的助研奖学金、社会捐赠的奖学金、科研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建立以奖学金为核心的动态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改革后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研究生奖学金”等四个部分组成。培养机制改革后,博士生导师每招收一个博士生,都要向博士生提供数额不等的助研生活资助;硕士生导师从招收第二个硕士生起,每招收一个,都要向硕士生提供数额不等的助研生活资助。研究生的奖学金等级在第一学年面试时确定,以后每学年由学科组织的导师评价小组考核研究生的综合业绩,对奖学金进行动态调整。
二、改革的初步效果
郑州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校内和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
在校内,郑州大学博士生从2008级开始执行改革方案,硕士生则是从2009级开始执行,通过改革,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改革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复试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参与复试工作,实行导师与考生双向选择,在录取考生时确定导师,在录取过程中导师对是否录取考生拥有否决权。改革落实了导师责任制:导师普遍树立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和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生力军的观念;实行以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明确界定了导师的责、权、利关系,既明确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素质、经费资助负有责任,又充分保障了导师在招生录取、培养指导、奖学金等级评定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权利和作用,充分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导师的责任心。特别是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制度,即配置博士生招生计划,用于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学费和助研奖学金的“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都有资格申请这个招生指标,引起校内外较大关注。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制度既符合国家关于建立以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的政策导向,也与欧美国家通常的博士生招生做法接轨,又体现了博士生导师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岗位的观念。比如,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当时年仅38岁的女博士臧明玺,因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而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仅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打破了过去遴选博导的身份界限和论资排辈的惯常做法。这一制度的出台备受欢迎,每年的10个指标都有30个左右的教师参与竞争。
对于这些做法,《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主流媒体都予以了报道,《中国教育报》还在头版头条、教育部官方网站还在重要位置套红报道。改革工作还得到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重点高校的充分肯定,并多次在全国大会上受到国务院学位办的表扬。由于改革成效显著,郑州大学还作为地方高校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国务院学位办召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提高博士生待遇专题会议。
三、改革的主要经验
为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郑州大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改革之所以比较顺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经验。
1.改革的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机制改革是要重新界定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树立研究生是教育资源和生产力必须动态优化配置的观念,以强化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把对研究生的资助与其实际表现结合起来,使改革与师生的利益直接相关。而要如此深刻地改变旧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等观念,必然会有很大的困难,观念能否扭转则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扭转观念,寻求理解和支持,郑州大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为寻求专家和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完成后,研究生院分别将方案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讨论;为了做好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研究生院又邀请人事处、科研处、社科办、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共同对改革方案进行商讨;为了加强与广大教师、研究生的沟通,从2007年11月起,研究生院领导带队,耗时近一个月,深入学校36个院系座谈,广泛征求意见,还专门印制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政策问答》,发给每一位研究生导师,及时回答师生的问题。这样,全校师生统一了思想,充分认识到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转变了观念,为改革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改革方案要配套系统,符合校情
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推行以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建立以奖学金为核心的动态研究生奖助体系,统筹和优化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协调机制,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机制。为了制定配套系统的、符合校情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研究生院做了艰苦细致的努力。
首先是成立改革小组,广泛调研。学校于2007年年初成立改革小组,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精神,密切关注全国17个改革试点高校的动态。为了借鉴改革高校的有益经验,改革小组以电话咨询和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整理了所有改革试点高校的改革方案,并前往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调研,以当面请教疑难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
其次是综合考虑,科学测算,制定操作性强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改革小组反复研究、比较,根据学校财力、导师的实际科研情况、学科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学科导师配套资助标准,并设立“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体现对基础类学科、人文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生导师的倾斜支持。经过大量数据测算,制定了《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初步方案出台后,又经过多次座谈、交流、研讨,在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改革方案,并制定了《郑州大学研究生招生改革与管理办法》《郑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管理办法》和《郑州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应配套文件。
3.改革要全面动员,齐心协力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牵动全局的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研究生奖助办法、招生办法、培养方案等,而且关系学校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等一系列重要内容,会引发学校各相关政策的系列改变。改革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之所以开展得较为顺利,就是由于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校各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全校师生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大学非常注意强化两级管理体制,充分信任和依靠院系基层力量,做好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的工作,分别制定了学校总体改革方案和培养单位改革实施细则。这样,既通过学校的宏观方案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又通过学院的实施细则照顾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增强了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确保了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的协调统一,使培养机制改革平稳顺利地进行。
几年来,尽管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的复杂性,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各项内容。今后,郑州大学将逐步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力图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统筹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责编: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