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2
关键词:气道湿化;护理
人工气道是指为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而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或将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临床常用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人体气道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气体未经过鼻、咽等上呼吸道湿化、过滤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使下呼吸道水分丢失过多,气道黏膜干燥,纤毛清除能力减弱,分泌物不易排出,给微生物的入侵创造了机会。合理的气道湿化,可以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湿润,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预防肺部感染,气道阻塞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护理学者对气道湿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湿化方法、湿化液的种类、湿化液的量、湿化液的温度和湿度、湿化效果的判断等方面有了较多的认识和进展,现综述如下。
1 湿化方法
1.1 湿纱布覆盖法 杨香莲[1] 等认为湿纱布应做成罩状, 置于距人工气道口一定距离, 湿化充分又不会影响有效通气面积, 且吸痰时不必反复取走湿纱布而减少污染的机会。卢丽华[2] 等设计了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的专用湿化罩, 湿化时用小喷壶向纱布上喷洒,避免外源性感染。
1.2 气管内直接滴入湿化 是通过无菌注射器、精密输液器或者微量注射泵直接向气道内间断或持续注入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间断滴注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湿化方式,一般用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5mL,每1~2小时一次,沿气管内壁直接注入进行湿化。但有研究认为一次性大量快速注入湿化液( 15~20mL/次) 更利于痰液的积聚和排出[3],但此种湿化方法呛咳率为91.17%,有引起窒息的危险。董文平[4]等认为持续微量注射泵注入湿化法剂量准确,速度恒定,能有效防止滴药过量,对气道刺激性小,更接近气道的生理湿化状态,减少了刺激性咳嗽,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其方法是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湿化液后连接一次性输液头皮针,剪去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 ,用微量注射泵24h持续注入湿化液。卢艳君[5]等则使用精密输液器套管内持续滴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效果明显。
1.3 雾化吸入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需要吸氧,也需要气道湿化。传统的湿化给氧方法存在两个问题:湿化液沿气管内壁流入气道,不能均匀分散在气道壁,引起湿化不足;湿化液与氧气两条管道增加气道阻力[6]。因此,雾化吸入是气道湿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即通过雾化器(高速气流或超声波)将药液或湿化液激发为直径5μm 以下微粒或雾粒,混合在氧气中一起进入终末支气管和肺泡而达到充分湿化气道的目的。常用雾化器的类型有超声雾化、空气压缩雾化器雾化、高流量药氧雾化、面罩雾化及喷射式雾化器雾化等。王红[7]将一次性双圈氧气雾化器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湿化,能充分湿化气道,湿化效果优于输液泵持续湿化。有研究表明,雾化湿化更适合脱离呼吸机患者的气道湿化[8]。雾化吸入时最好取坐位,呼吸无力、意识模糊者床头抬高30 度或取侧卧位,使膈肌下降,增大气体交换量,有利于湿化液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1.4 湿化器湿化
1.4.1 加热型湿化器:属主动湿化装置,可以加热湿化液产生水蒸汽,与呼吸机送入的气体混合,达到加湿、加温的效果。但其传送管道的散热使湿化器内温度高于输给患者的温度产生冷凝水,可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4.2 热湿交换器:又称“人工鼻”, 属被动湿化装置,是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的机械所制造的替代性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患者呼出气体中的热量与水来调节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使用方便,价格较低,无需加热及反复打开环路,能过滤细菌,大大降低了VAP的发生。但“人工鼻”不提供额外的热量和水份,对于脱水、低温或肺部感染引起的痰液阻滞者不宜使用。
1.4.3 主动式吸湿性热湿交换器: 是将改良后的吸湿性热湿交换器与加热型湿化器的功能结合,初步研究认为主动式吸湿性热湿交换器既能达到与传统的加热型湿化器相似的湿化效果,又减少了湿化器内水的消耗和冷凝水的产生,其湿化作用更佳。
2 湿化液的种类
2.1 盐水 0.9%氯化钠是临床常用的气道湿化液。但研究证明[9],0.9%氯化钠进入呼吸道后随着呼吸时水分的蒸发,氯化钠的浓度会逐渐增高,在气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导致痰液脱水变稠而不易咳出,甚至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0.25%或0.45%的氯化钠溶液比生理盐水较少引起气道阻塞,湿化效果更佳[10]。
2.2 碳酸氢钠溶液 马晓花[11]等认为1.25%碳酸氢钠溶液可使痰痂软化,痰液变稀薄,易于吸出,同时使气道形成碱性环境,抑制真菌和G-杆菌生长,减少真菌在下呼吸道的定植,使下呼吸道感染率下降。王春娜[12]等认为2%碳酸氢钠pH为8.0,为高渗液,可增加气道内水分,同时对水肿的气道壁亦有一定的脱水收敛作用,从而稀释痰液,软化溶解痰痂,达到有效排痰目的。
2.3 无菌蒸馏水 无菌蒸馏水是低渗液体, 能渗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补充气管黏膜水分, 保持黏膜-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 有利于维持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与防御功能,较少引起刺激性咳嗽, 主要用于气道分泌物黏稠、量多、气道失水多及高热、脱水患者。
2.4 药物湿化液
临床最常用的湿化液为盐水+敏感抗菌素+盐酸氨溴索液(或糜蛋白酶)等。张荣荣[13]研究发现盐酸氨溴索液是一种溶解黏液的祛痰药,具有增加气道内浆液分泌,使痰液稀释,促进黏液排除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同时促进纤毛运动,增加排痰功能,进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和痰痂形成。因此,氯化钠+盐酸氨溴索液比氯化钠+糜蛋白酶湿化效果更显著。
3 湿化液的量
患者每日呼吸道失水量约为350 ml,应用持续气道内滴注时,以5~10 ml/h 的速度泵入,24h的湿化量以150~250 ml为宜[14]。李秋红等[15]认为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及时调整湿化液的量:Ⅰ度痰每次2ml,间隔2~3 h;Ⅱ度痰每次2~4ml,间隔1h;Ⅲ度痰每次4~8ml,间隔0.5h。持续湿化液量一般为3~6ml/h,不超过10ml/h为宜,以痰液稀薄易于吸出,无呛咳,呼吸平稳为准。 4 湿化液的温度与湿度
适宜温度的气体可使气管、支气管扩张,并能有防止气道痉挛。现临床上非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湿化时多采用非加温湿化,机械通气时主要通过湿化罐调节温度按钮来控制温度。有研究表明[16],经人工气道吸入的气体温度应达32~37℃,相对湿度95%~100%,绝对湿度至少33mg /L。若吸入气体温度﹤30℃,会抑制纤毛运动,从呼吸道和肺中丢失的热量也增多,失去湿化作用,痰液黏稠。吸入气体温度>39℃,即使水蒸气饱和,但纤毛的活动反而受限,并出现体温升高、出汗、分泌物增加,需多次吸痰,消耗肺表面活性物质[17]。陈红芹[18]认为吸入气体的温度高于40℃可造成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且可能会灼伤局部黏膜,为了保证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应维持室温在20℃~24℃, 吸入气体相对湿度控制在95%~100%。
5 湿化效果的判断
目前评价湿化效果的指标,主要是患者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和对患者的主客观观察指标。临床上比较认可的湿化效果的评价方法有两种。湿化程度评定标准[19]为:满意:痰液较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人工气道内无痰栓,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有轻微痰鸣音,呼吸通畅。不足: 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或吸出,听诊气道内有痰鸣音,人工气道内形成痰痂;患者突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或血氧饱和度下降。过度: 痰液过于稀释需持续不断吸引,听诊气道内较多痰鸣音,患者频繁咳嗽,出现缺氧性紫绀,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改变。痰液黏稠度[20]判定:Ⅰ度痰液为稀薄泡沫痰,玻璃接头内壁无痰液滞留;Ⅱ度痰液为较Ⅰ度黏稠,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滞留少量痰液,易被水冲洗干净; Ⅲ度痰液为黄色黏痰,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
综上所述,经口气管插管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而适度的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关健环节。在进行气道湿化的过程中,不同方式的气道湿化方法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认识到人工气道湿化的重要性,根据患者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合理选择湿化方法、湿化液,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数据:
[1]杨香莲,郭建,于晓伟.湿纱布覆盖法湿化人工气道的误区[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 4(11):1872.
[2]卢丽华, 张丽华, 申雪琴.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自制湿化罩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 20(37):21 .
[3]张淑敏,李丽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液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 20(6):48-49 .
[4]董文平,徐春芳.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4,6(1):13-14
[5]卢艳君,钱学贞.气管滴药量和滴速控制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3,5(5): 369-370
[6] 马者,卢翠平,李建霞,张明烁,周丽萍,姬文英. 医用三通用于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J]. 护理学杂志,2011,26(13):48
[7] 王红.一次性双圈氧气雾化吸入器在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2,27(14):94
[8] 蒲红英,程文丽,王轶.气管切开后两种雾化吸入方式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26(6):39-41
[9] 刘海燕,吴秋萍.四种不同湿化液对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1):76-77.
[10]蓝惠兰,邓旭萍,陈瀚熙,陈丽芳.机械通气呼吸湿化器湿化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3,28(13):94-97
[11] 马晓花,金蓉. 两种溶液用于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7:95-96
[12] 王春娜,戈改真.2 %碳酸氢钠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7:52-53
[13]张荣荣.两种气道湿化液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J]. 内科, 2012, 7(5):505-506
[14] 苗慧,宋晓莉,刘钰,杨晓秋. 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 河北医学, 2012 ,18 (3):413-415
[15] 李秋红,刘双英,郭彩霞.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 现代临床护理,2008,7(4):63-65
[16] 乔引娟.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2,17(12A):27-29
[17] 贾传珍. 不同吸入气体温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10):2555-2556
[18]陈红芹.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78-180
[19]郑佩君.不同的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 , 22 (10 ):2047-2049
[20]黎维芳,王文琴,刘丹,吉小剑. 两种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齐鲁护理杂志,2012 ,18(22 ):137-138
关键词:气道湿化;护理
人工气道是指为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而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或将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临床常用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人体气道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气体未经过鼻、咽等上呼吸道湿化、过滤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使下呼吸道水分丢失过多,气道黏膜干燥,纤毛清除能力减弱,分泌物不易排出,给微生物的入侵创造了机会。合理的气道湿化,可以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湿润,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预防肺部感染,气道阻塞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护理学者对气道湿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湿化方法、湿化液的种类、湿化液的量、湿化液的温度和湿度、湿化效果的判断等方面有了较多的认识和进展,现综述如下。
1 湿化方法
1.1 湿纱布覆盖法 杨香莲[1] 等认为湿纱布应做成罩状, 置于距人工气道口一定距离, 湿化充分又不会影响有效通气面积, 且吸痰时不必反复取走湿纱布而减少污染的机会。卢丽华[2] 等设计了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的专用湿化罩, 湿化时用小喷壶向纱布上喷洒,避免外源性感染。
1.2 气管内直接滴入湿化 是通过无菌注射器、精密输液器或者微量注射泵直接向气道内间断或持续注入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间断滴注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湿化方式,一般用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5mL,每1~2小时一次,沿气管内壁直接注入进行湿化。但有研究认为一次性大量快速注入湿化液( 15~20mL/次) 更利于痰液的积聚和排出[3],但此种湿化方法呛咳率为91.17%,有引起窒息的危险。董文平[4]等认为持续微量注射泵注入湿化法剂量准确,速度恒定,能有效防止滴药过量,对气道刺激性小,更接近气道的生理湿化状态,减少了刺激性咳嗽,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其方法是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湿化液后连接一次性输液头皮针,剪去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 ,用微量注射泵24h持续注入湿化液。卢艳君[5]等则使用精密输液器套管内持续滴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效果明显。
1.3 雾化吸入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需要吸氧,也需要气道湿化。传统的湿化给氧方法存在两个问题:湿化液沿气管内壁流入气道,不能均匀分散在气道壁,引起湿化不足;湿化液与氧气两条管道增加气道阻力[6]。因此,雾化吸入是气道湿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即通过雾化器(高速气流或超声波)将药液或湿化液激发为直径5μm 以下微粒或雾粒,混合在氧气中一起进入终末支气管和肺泡而达到充分湿化气道的目的。常用雾化器的类型有超声雾化、空气压缩雾化器雾化、高流量药氧雾化、面罩雾化及喷射式雾化器雾化等。王红[7]将一次性双圈氧气雾化器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湿化,能充分湿化气道,湿化效果优于输液泵持续湿化。有研究表明,雾化湿化更适合脱离呼吸机患者的气道湿化[8]。雾化吸入时最好取坐位,呼吸无力、意识模糊者床头抬高30 度或取侧卧位,使膈肌下降,增大气体交换量,有利于湿化液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1.4 湿化器湿化
1.4.1 加热型湿化器:属主动湿化装置,可以加热湿化液产生水蒸汽,与呼吸机送入的气体混合,达到加湿、加温的效果。但其传送管道的散热使湿化器内温度高于输给患者的温度产生冷凝水,可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4.2 热湿交换器:又称“人工鼻”, 属被动湿化装置,是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的机械所制造的替代性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患者呼出气体中的热量与水来调节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使用方便,价格较低,无需加热及反复打开环路,能过滤细菌,大大降低了VAP的发生。但“人工鼻”不提供额外的热量和水份,对于脱水、低温或肺部感染引起的痰液阻滞者不宜使用。
1.4.3 主动式吸湿性热湿交换器: 是将改良后的吸湿性热湿交换器与加热型湿化器的功能结合,初步研究认为主动式吸湿性热湿交换器既能达到与传统的加热型湿化器相似的湿化效果,又减少了湿化器内水的消耗和冷凝水的产生,其湿化作用更佳。
2 湿化液的种类
2.1 盐水 0.9%氯化钠是临床常用的气道湿化液。但研究证明[9],0.9%氯化钠进入呼吸道后随着呼吸时水分的蒸发,氯化钠的浓度会逐渐增高,在气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导致痰液脱水变稠而不易咳出,甚至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0.25%或0.45%的氯化钠溶液比生理盐水较少引起气道阻塞,湿化效果更佳[10]。
2.2 碳酸氢钠溶液 马晓花[11]等认为1.25%碳酸氢钠溶液可使痰痂软化,痰液变稀薄,易于吸出,同时使气道形成碱性环境,抑制真菌和G-杆菌生长,减少真菌在下呼吸道的定植,使下呼吸道感染率下降。王春娜[12]等认为2%碳酸氢钠pH为8.0,为高渗液,可增加气道内水分,同时对水肿的气道壁亦有一定的脱水收敛作用,从而稀释痰液,软化溶解痰痂,达到有效排痰目的。
2.3 无菌蒸馏水 无菌蒸馏水是低渗液体, 能渗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补充气管黏膜水分, 保持黏膜-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 有利于维持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与防御功能,较少引起刺激性咳嗽, 主要用于气道分泌物黏稠、量多、气道失水多及高热、脱水患者。
2.4 药物湿化液
临床最常用的湿化液为盐水+敏感抗菌素+盐酸氨溴索液(或糜蛋白酶)等。张荣荣[13]研究发现盐酸氨溴索液是一种溶解黏液的祛痰药,具有增加气道内浆液分泌,使痰液稀释,促进黏液排除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同时促进纤毛运动,增加排痰功能,进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和痰痂形成。因此,氯化钠+盐酸氨溴索液比氯化钠+糜蛋白酶湿化效果更显著。
3 湿化液的量
患者每日呼吸道失水量约为350 ml,应用持续气道内滴注时,以5~10 ml/h 的速度泵入,24h的湿化量以150~250 ml为宜[14]。李秋红等[15]认为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及时调整湿化液的量:Ⅰ度痰每次2ml,间隔2~3 h;Ⅱ度痰每次2~4ml,间隔1h;Ⅲ度痰每次4~8ml,间隔0.5h。持续湿化液量一般为3~6ml/h,不超过10ml/h为宜,以痰液稀薄易于吸出,无呛咳,呼吸平稳为准。 4 湿化液的温度与湿度
适宜温度的气体可使气管、支气管扩张,并能有防止气道痉挛。现临床上非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湿化时多采用非加温湿化,机械通气时主要通过湿化罐调节温度按钮来控制温度。有研究表明[16],经人工气道吸入的气体温度应达32~37℃,相对湿度95%~100%,绝对湿度至少33mg /L。若吸入气体温度﹤30℃,会抑制纤毛运动,从呼吸道和肺中丢失的热量也增多,失去湿化作用,痰液黏稠。吸入气体温度>39℃,即使水蒸气饱和,但纤毛的活动反而受限,并出现体温升高、出汗、分泌物增加,需多次吸痰,消耗肺表面活性物质[17]。陈红芹[18]认为吸入气体的温度高于40℃可造成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且可能会灼伤局部黏膜,为了保证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应维持室温在20℃~24℃, 吸入气体相对湿度控制在95%~100%。
5 湿化效果的判断
目前评价湿化效果的指标,主要是患者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和对患者的主客观观察指标。临床上比较认可的湿化效果的评价方法有两种。湿化程度评定标准[19]为:满意:痰液较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人工气道内无痰栓,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有轻微痰鸣音,呼吸通畅。不足: 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或吸出,听诊气道内有痰鸣音,人工气道内形成痰痂;患者突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或血氧饱和度下降。过度: 痰液过于稀释需持续不断吸引,听诊气道内较多痰鸣音,患者频繁咳嗽,出现缺氧性紫绀,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改变。痰液黏稠度[20]判定:Ⅰ度痰液为稀薄泡沫痰,玻璃接头内壁无痰液滞留;Ⅱ度痰液为较Ⅰ度黏稠,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滞留少量痰液,易被水冲洗干净; Ⅲ度痰液为黄色黏痰,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
综上所述,经口气管插管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而适度的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关健环节。在进行气道湿化的过程中,不同方式的气道湿化方法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认识到人工气道湿化的重要性,根据患者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合理选择湿化方法、湿化液,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数据:
[1]杨香莲,郭建,于晓伟.湿纱布覆盖法湿化人工气道的误区[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 4(11):1872.
[2]卢丽华, 张丽华, 申雪琴.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自制湿化罩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 20(37):21 .
[3]张淑敏,李丽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液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 20(6):48-49 .
[4]董文平,徐春芳.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4,6(1):13-14
[5]卢艳君,钱学贞.气管滴药量和滴速控制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3,5(5): 369-370
[6] 马者,卢翠平,李建霞,张明烁,周丽萍,姬文英. 医用三通用于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J]. 护理学杂志,2011,26(13):48
[7] 王红.一次性双圈氧气雾化吸入器在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2,27(14):94
[8] 蒲红英,程文丽,王轶.气管切开后两种雾化吸入方式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26(6):39-41
[9] 刘海燕,吴秋萍.四种不同湿化液对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1):76-77.
[10]蓝惠兰,邓旭萍,陈瀚熙,陈丽芳.机械通气呼吸湿化器湿化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3,28(13):94-97
[11] 马晓花,金蓉. 两种溶液用于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7:95-96
[12] 王春娜,戈改真.2 %碳酸氢钠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7:52-53
[13]张荣荣.两种气道湿化液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J]. 内科, 2012, 7(5):505-506
[14] 苗慧,宋晓莉,刘钰,杨晓秋. 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 河北医学, 2012 ,18 (3):413-415
[15] 李秋红,刘双英,郭彩霞.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 现代临床护理,2008,7(4):63-65
[16] 乔引娟.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2,17(12A):27-29
[17] 贾传珍. 不同吸入气体温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10):2555-2556
[18]陈红芹.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78-180
[19]郑佩君.不同的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 , 22 (10 ):2047-2049
[20]黎维芳,王文琴,刘丹,吉小剑. 两种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齐鲁护理杂志,2012 ,18(22 ):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