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探讨r——以湘教版“中国的工业”为例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业”一节的教学中,依靠文字、语言、图片等教学资料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学生无法直观体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的工业”为例,基于教育传播学理论,从媒体资源选择、教学思路设计、师生活动等方面探索初中地理课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为改变“知识立意”的教育为“素质发展”的学习,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围绕地理学科开发了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本文从实践活动的理念构想、融合设计、实施策略及收获反思阐述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开发的经验.
地图是地理学独特的语言,是认知地理空间事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中常以地图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工具,各种各样的图是地理理论和地理知识的“图说”.阅读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司空见惯,但从具身视域阅读地图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具身理论进行地图空间分析和地图教学的主要方法.
项目式学习以创设情境为过程,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本文立足地理新高考,通过探析一组经典真题,以代表区域为载体、以农作物为主题、以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为项目,重点探讨依托农业的主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意义及策略,深度开展项目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打造真正的地理高效课堂.
氧气是大气中体积含量仅次于氮气的组分.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海拔高度上,氧含量几乎保持不变.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氧含量与先前的共识有显著差异,并呈现一定的空间和季节差异.2018—2021年对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的野外采样结果表明,氧含量为19.91%~20.78%,低于全球大气氧含量的平均水平(20.95%).夏季氧含量高于冬季,白天氧含量高于夜晚.除海拔外,气象因子(如气温)和植被条件(如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也对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产生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持续上升,植被覆盖条
修学旅行是由学校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外出旅行达到修学目的,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锻炼体魄、陶铸精神、开拓视野的一种教育活动.民国时期,学生修学旅行活动在目的、组织、时间上都有明确规定,且有较完善的保障制度.当代,研学旅行盛行,考察民国时期学生修学旅行的开展状况对现在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旅行有所借鉴.
学位
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地理师范专业的特点,运用特尔斐法,建构地理师范生关键能力体系和地理师范关键能力评价量表,通过四轮“评价—检验—修订”,对量表进行完善,最后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61节课堂录像,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内容效度检验法检验其信度和效度,量表通过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标准”的地理师范生关键能力评价体系建构探究,能客观、科学、有效地度量地理师范生在各个阶段的关键能力水平,为促进师范生地理关键能力进阶发展和贯通式发展提供了有
本文以“土壤”为主题,组建实施大单元教学.在明确单元主题内涵、知识框架与教学目标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土壤”问题,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活动及评价、作业进行设计,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渗透到大单元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其学科素养.
线路综合剖面图是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的重要表达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川藏线59个采样点近地表氧含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野外考察,在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基础上,对每个样点建立氧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中的海拔、大气压、温度、相对湿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以及地貌单元等要素的对应关系,形成以氧含量为核心的多图层结构的综合剖面图.本文可以为建立青藏高原氧含量的时空格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提高公众对青藏高原的区域认知.
沙尘气溶胶是青藏高原高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高空的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及其贡献率,沙尘气溶胶随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近20年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的长期变化.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包括非洲北部、中东地区、中亚、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本地沙源对青藏高原近地面沙尘气溶胶含量的贡献最高,贡献率约为69%,随着高度升高,本地沙源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外来沙源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贡献率最大,但是在对流层高层(